酝酿中的变革(教学设计)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57177589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酝酿中的变革(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酝酿中的变革(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酝酿中的变革(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酝酿中的变革(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酝酿中的变革(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酝酿中的变革(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酝酿中的变革(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九、1酝酿中的变革的教学设计铜梁中学 谢光强设计思想高中文科生有较旺盛的求知欲,多数不再满足于老师主讲,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性,喜欢互动探究学习。因此,运用情景探究学习的方法,由浅入深地突破,以达到真正领会知识,提高能力目的。本课采用以史实为基础-以情境创设为思维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学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活动为实现方式。体现学习历史的特点历史是过去的事情,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教材分析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历史。 一百一十多年前的戊戌维新运动,是近代中

2、国有意识地进行制度变革、适应现代化挑战的首次尝试。它是以康有为为代表,得到光绪皇帝充分支持的政治运动;又是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爱国运动和近代中国较完全意义上的改革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发生的背景是非常重要,必须要从国际、国内形势着手,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组织等多角度展开分析,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世界历史、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所以分析时应了解中外相关史实,结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概括性、理论性很强。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

3、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在此过程中,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结合材料,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小结,以加深认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面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条件。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难点: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设置情景 导入新课 展示材料: 一、下诏鼓天下之气; 二、迁都定天下之本; 三、练兵强天下之势;四、变法成天下之治。 设计问题:1、这

4、图片反映了1895年5月2日, 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 请代他们把上书的主要内容读出来,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大声朗读) 2、他们是去参加科举考试,争取金榜题名的举人,他们为什么要参加集体上书呢?是由哪些形势所决定的? (学生思考回答) 3、教师小结 一千多名举人参加的“公车上书”,使京师哗然,国人震惊,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南北呼应的舆论宣传,使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的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康梁等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维新图强的政治抱负四处奔走,百折不挠。随着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的迅速开展,康、梁的“上层路线”也终于感动了深居“大内”的光绪帝,变法即将成为现实。下面

5、我们来学习1898年那不寻常的一幕。戊戌变法酝酿中的变革教师点拨学习思路:为什么变?变什么?怎么变?怎么样?说明了什么?师生共同分析本专题两节间的关系:一、酝酿中的变革(变法的背景、兴起),二 百日维新(变法的高潮、失败及影响)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力求体现“凝神、起兴、点题”六字原则。选择与学生相关的图片等材料,可以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共鸣,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的浓厚兴趣。提示、点拨把握本课、本专题的主要思路,利于学生首先从整体感知历史。) 自主探究 有的放矢 出示课标: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带着问

6、题: 1、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经历了哪两大变局? 这说明了怎样的问题? 2、甲午战败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抵抗派、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如何向西方学习的? 4、维新派是如何宣传维新思想的?其思想特点、影响及思想共性是什么?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 (设计意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要有的放矢,带着问题去学习。这可帮助学生了解感知相关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的浓厚兴趣。) 互动探究 共赢发展 放眼欧美走进新时代 展示材料: 思考: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经历了哪两大变局? 这说明了怎样的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展示:(聚焦1)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

7、流。中国明显落后,改革是必然趋势。列强商议如何划分在中国的利益 回望华夏危机严重 1895年清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展示材料: 思考:两幅图片有何了解,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追踪问题:为什么甲午战争刺激了列强的瓜分欲望?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展示:(聚焦2)政治: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意识觉醒,救亡运动进入高潮,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社会基础。 感受经济新气象-经济根源 出示材料:甲午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 思考:材料反映了哪一经济的什么发展状况?有哪些因素促成?有何影响?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展示:(聚焦3):经济:19世纪末民族资本

8、主义初步发展;原因:1)有识之士“实业救国”(主观);2)甲午战后列强侵略(客观);3)清政府调整政策(保证)。(聚焦4):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设计意图: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经济基础是政治事件的根源。分析近代中国事件必然了解世界背景。有了方法论的指导,历史的教学才会被赋予内在的灵魂。)感受新思潮-民族意识觉醒 展示材料(找准名人): 思考:新思想在中国是怎样演进?其实质是什么?进一步展示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分析该问题:1、 投影: 提出向西方学习(林则徐)学习西方的技术(林、魏、洋务派)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冯、王、郑、康、梁)学习西方民主共和制度(

9、孙中山)学习西方思想文化(陈独秀、李大钊)2、及时反馈: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是( ) A、器物制度思想 B、器物思想制度 C、思想器物制度 D、制度器物思想 2、下列关于早期维新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19世纪60年代以后从洋务派中分化 B.主张推翻清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 C.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D.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未付诸实践追踪设问:是哪些人形成完整了的理论体系,并未付诸实践?(引入康、梁等维新派)(设计意图:通过追踪式学习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走近历史,亲身感受先辈们的英雄事迹与爱国情怀。创设平台,及时练习反馈,有针对性的探究性学习。)激情新青年

10、-救亡图存展示材料,要求学生回答问题: 康 梁 谭 严 思考: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如果是你们,是怎样宣传维新思想的?如此做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著书立说: 进行论战: 上书皇帝: 创办学会、报纸、学堂: 教师小结展示:(聚焦5):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等的宣传。【重难点优化】探究活动1:挖掘维新派各自的思想特点,分析其思想影响,设计其评价语。(差异性)老师提示:具体从三个角度进行思考1、康、梁、严等维新人士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是什么?2、其思想起到了怎样的影响?3、其地位如何? (学生相互讨论)变法通议教师展示一些图片材料(学生发言、学生纠正、老师点评)探

11、究活动2:综合维新派思想的共性(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展示:目标: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政治:反对封建专制,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代议制);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探究活动3: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分解:康有为为何要装扮孔子,让他充当变法的先师?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各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师生共同展示: (1)康有为借助孔子? 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以减少变革阻力;维新派的实力弱小,不可能打出鲜明旗帜;由康有为出身经历、文化底蕴决定,特别由其所处时代决定。 (2)利弊得失? 利

12、: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减少阻力),扩大了维新思想的影响。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其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为改革失败留下隐患。(设计意图:设计解读史料的目的是“开栅撤缰,放马驰骋”,激发学生尽情地从文字图片等史料中汲取各种信息,并以此为基础获得深层信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推波助澜,择机用不同的方式肯定其合理的解释,点拨其不合理的解释。较好转变了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主题探究活动,创设平台,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倡导参与式、合作探究性学习。)聚焦总结 明了主旨 (1)国际: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2)政治:民族危机日益加深。(3)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4)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5)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6)组织:强学会、保国会等的建立(设计意图:归纳戊戌变法的背景,从整体上把握历史。)沙场演练 灵活巩固1早期维新派认为“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这实际上是主张A实行君主立宪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