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系统工程建设专项规划暨实施方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57177146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系统工程建设专项规划暨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系统工程建设专项规划暨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系统工程建设专项规划暨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系统工程建设专项规划暨实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系统工程建设专项规划暨实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系统工程建设专项规划暨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系统工程建设专项规划暨实施方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系统工程建设专项规划暨实施方案第一章 项目规划背景一、太湖流域自然经济条件1、自然条件 太湖古称震泽,位于长江三角洲南部,地处江南水网中心,是我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湖泊,也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属于平原水网区的大型浅水湖泊,湖面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湖岸线长达400km,平均水深只有1.89米, 水位比较稳定,蓄水量44.28亿立方米,是一个天然的巨大水库,不仅对全流域灌溉有很大作用,而且对流域城乡供水和航运有重要作用。自古以来,太湖号称“三万六千顷,周围八百里”,有“太湖天下秀”之美誉,以优美的湖光山色和灿烂的人文景观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2、地理地貌 太湖

2、流域西高东低,东部为太湖平原,是全流域的主体,面积约占流域总面积的80,西侧为山地丘陵,约占总面积的20。太湖平原范围广阔,地势低平,周高中低成碟形,太湖居中,其周围有众多湖泊分布,东北有阳澄湖群,东有淀泖湖群,南为菱湖湖群,西是洮滆湖群。太湖不仅位于全流域的中心,而且是全流域的水利中枢。太湖西南部上游来水,主要有来自浙江天目山脉的东、西苕溪和来自苏皖界山和茅山山脉的荆溪。东、西苕溪在湖州汇合后,主流由长兜港、小梅口注入太湖,其余分散由吴兴、长兴“七十二溇港”入太湖 ,另有一部分通过塘水路直接东泄。荆溪正流由宜兴大浦口注入太湖,洮湖、滆湖地区来水则由宜兴 百渎流入太湖,另有一部分经京杭大运河直

3、接东泄。吴兴、长兴沿湖诸溇港和宜兴百渎均有横塘连接,水量可以互相调节。太湖东北面出水也有上百条溇港,其中主要的有梁溪口、沙墩口、胥口、鲇鱼口、瓜泾口、南厍等,越过京杭大运河入阳澄、淀泖湖群,再通过黄浦江、吴淞江和太仓、常熟间众多港浦入长江、入海。京杭大运河纵贯太湖北、东、南三面,沟通了众多东西向的排水河道,起着相互调节的作用。3、行政区划 太湖流域行政区划分属江苏、浙江、上海、安徽三省一市,总面积约3.69万平方公里。江苏省太湖流域位于北纬3109322,东经1190812037,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东依长江,范围包括苏州市、无锡市和常州市及镇江丹阳市,面积1939

4、9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52.6。4、社会经济 太湖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也是我国重点淡水渔业基地,全区淡水鱼产量约占全国的10%,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多年来,太湖丰富的水资源为流域内人民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对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重大贡 献。流域内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业密集,以不到全国0.4%的国土面积创造着约占全国1/8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3.5倍,城镇化比率达到70%,是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区,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太湖流域农业基本情况1、农业生产情况据统

5、计,2006年,江苏省太湖流域耕地总面积约为1000万亩,水稻、小麦、蔬菜和油菜是太湖流域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太湖流域1995年、2000年、2005年主要农作物种植总面积分别为1934万亩、1699万亩、1233万亩,2005年比1995年下降了701万亩,下降36.2%;其中水稻面积分别为872万亩、774万亩、486万亩,2005年水稻面积比1995年下降了386万亩,下降44.3%。2006年蔬菜面积225万亩,比1995年增加48.6%。太湖地区属典型的农区畜牧业,畜禽生产以耗粮型猪禽为主,食草型牛羊为辅,集约化生产水平相对较高,肉蛋奶产量亦较为丰富。太湖流域畜禽养殖呈现两个特点:一是

6、生猪养殖呈下降趋势,家禽、奶牛养殖呈上升态势。二是畜禽规模养殖快速发展。2006年,太湖流域共有规模畜禽养殖场(户)10665个,其中大型养殖场548个。据调查,2006年,环太湖一级保护区现有耕地54.1万亩,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1.3万亩,其中水稻面积26.8万亩。环太湖五公里范围内有规模养殖场(户)约760个,其中生猪536个,存栏10.7万头;家禽130个,存栏214.6万只;奶牛74个,存栏0.37万头。园地面积23.4万亩,林地面积43.6万亩,村庄绿化率约为25-30%。2、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太湖湖体富营养化严重,除了工业污染、城镇和乡村生活污染外,农业面源污染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

7、太湖湖体的富营养化。我省太湖流域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因此河流水网和湖泊成了生产、生活排污和纳污的主要场所。太湖流域内由于耕地面积减少,为保证农业总产量相对稳定,尽管化肥施用总量有下降趋势,但亩施用量居高不下,加上施肥结构不合理,化肥利用率不高,导致在降雨和排灌后流失严重,含有大量氮磷养分的径流直接排入太湖或入湖河道,加剧太湖富营养化程度。由于氮磷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水体中氮磷含量的大量增加,势必引起水生生物和某些藻类的过度生长和繁殖,从而造成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下降,引发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的大量死亡,而腐败的生物体又会加剧水体的污染,给环境带来很大风险。近年来,尽管人们对农业面源污染认知程度越来

8、越高,但由于农业面源污染量大面广,治理难度大,长期以来未引起足够重视,更没有采取果断有效的治理措施,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所占的负荷越来越大,并逐渐成为水体污染重要来源之一。(1)乡村生活污染加剧 我省太湖地区有340万农户,农村人口800万,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3.5亿吨,由于农村居住分散,加上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有限,缺乏有效管理和技术处理能力,基本无完整的生活污水收集系统和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现有排水沟渠塘及河道,或排入家前屋后渗入地下,已经严重影响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乡村生活污染已成为农村面源污染最重要的污染源。太湖地区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200万吨,随意倾倒、随地堆放现象

9、较为突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40%,堆放垃圾的渗滤液已经严重污染水体和土壤。(2) 畜禽养殖业污染突出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禽生产方式发生了新变化,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发展迅速,但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养殖场建在人口稠密、交通方便和水源充沛的地方,往往离居民区或水源地较近;二缺乏必要的环保配套设施,不少畜禽养殖场没有真正的污水处理设施,有的即使建了污水处理设施也没有正常运行;三是农牧脱节,不少规模畜禽养殖场没有足够数量的配套耕地以消纳其产生的畜禽粪便,产生的畜禽粪便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据农业部门统计,太湖地区畜禽粪污年产生量约580万吨,而综合处理利用率不足65%。在未经处

10、理利用的禽畜排泄物中,约有30%的禽畜排泄物进入水体,成为农村面源的重要污染源之一。(3) 化肥农药污染较重 太湖地区农业生产水平高,各类农用化学投入品施用强度大。如在农业生产中过量施用氮素化肥、偏施普通复混肥、撒施、表施肥料的现象较为突出。2006年化肥亩耕地施用量达到34.26kg/亩,氮肥当季利用率长期徘徊在3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在农药使用方面,情况也不乐观,多用药现象时有发生。目前我国农药利用率仅为30%左右,太湖地区单位面积耕地农药使用量达1.92kg,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农药在使用过程中,一部分因喷雾漂移到空气中,污染大气;一部分因雨水冲刷进入沟渠,污染江河;一部分

11、残留在土壤中通过渗透作用到达地层深处,污染地下水。三、国内外农田氮磷流失治理农业生产活动中,土壤表面及耕作层内的大量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磷会通过农田排水、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并污染地表水体。在全球范围内,以水土流失和田间氮磷等营养物流失为形式的农田面源污染已成为造成水体污染中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高投入农业比例大的流域内湖区更容易导致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流失。2003年,美国环保总局的调查结果显示,农田径流带来的氮磷流失是美国河流和湖泊污染的第一大污染源,导致约40的河流和湖泊水体水质不合格,是造成地下水污染和湿地退化的主要因素。在欧洲国家,农田氮磷流失同样是造成水体、特别是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首要来

12、源,也是造成地表水中磷富集的最主要原因。许多国家和地方政府将减少污染,维护生态环境作为农业部门的职能之一,赋予现代农业以新的内涵,从政策研究和政府推动两个层面双管齐下,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其特征为发展生态循环型的农业生产方式,研究减少氮磷流失的生产技术及防治措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法案,并启动了若干行动计划,加大对农田氮磷流失等面源污染的治理。如美国设立了500 亿美元的清洁水基金,主要作为“种子基金”,吸引地方政府共同投资,供农民、企业或地方通过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进行农田氮磷流失等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欧盟不断加大用于减少农田氮、磷养分总用量、提高农田

13、养分利用率的费用,进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财政预算和投入,近年来相关投资每年已达1700亿欧元。2005年,山东省在南四湖流域建设人工湿地试验工程,建成200万公顷湿地,人工种植芦竹、芦苇等湿地植物,茂密的湿地植物吸引了大量的水鸟在此筑巢产卵,构建起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强水质净化能力和优美景观效果的湿地生态系统。“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将陆续在南四湖流域再建呈人工湿地生态群落缓冲净化区,进一步增强净化水质和改善生态功能。第二章 项目规划必要性一、从“苏南模式”到“太湖之痛”的反思近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苏南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太湖流域是全球第十九大经济区域,人均GDP相当于中国平均水平的近5倍,“

14、苏南模式”因此成为一个寓意深长的标志性符号。但“久治仍污”的太湖与愈演愈烈的污染,却从另一个角度,暴露了苏南的“发展之痛”。2007年蓝藻暴发则用一种更加直接和激烈的形式,警示我们这种发展后遗症的严重。它提醒我们,苏南模式必须直面并突破环保瓶颈,实行环保优先方针,以人为本,不仅要实现群众物质财富的增加,还要实现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既要有金山银山,又要有绿水青山。从某种意义上讲,“太湖之痛”是GDP至上的发展之痛;苏南发生的曲折,折射了全体中国人奔小康、认识小康过程的历史曲折。这样的认识,不仅包含了对“苏南模式”中尚未被重视的环境代价的认真反思,也是对“科学发展”深意的切肤体会。二、政府高度重视

15、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太湖是苏南人民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摇篮,苏南因太湖而兴,也因太湖而富,水污染治理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中央、国务院对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这起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求“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加大综合治理力度,研究提出具体的治理方案和措施”。江苏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太湖治理的重大决策部署,采取紧急治藻、铁腕治污、科学治水等一系列举措,全力以赴打好太湖水污染防治攻坚战。2007年9月,江苏省政府印发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提出用5年时间,有效控制太湖湖体富营养化程度,实现水质明显改

16、善;再用810年时间,从根本上解决太湖水污染问题,使太湖湖体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恢复太湖地区山青水秀的自然风貌,形成流域生态良性循环、经济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2008年4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明确了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重点工程。总体方案中总体方案中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及乡村生活污水处理纳入到重点治理的项目和工程内容。三、深入贯彻太湖生态修复的科学举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自然环境资本之一,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生态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不可替代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目前,太湖地区的许多自然湿地由于长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