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史答题参考汇总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57153180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服装史答题参考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服装史答题参考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服装史答题参考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服装史答题参考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服装史答题参考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服装史答题参考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服装史答题参考汇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服装史答题参考中国服装历史上经历了哪五次重大的服饰变革?每次变革分别以何为特征?答:中国服装历史上有五次重大的服饰变革:( 1) 发生在战国时期, 即历史上赵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举。 当时处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短衣长裤) 、带钩、靴等引入中原,最主要是改去下裳而着裤, 以紧窄利落的装扮替代了中原人宽衣大带的着装。( 2) 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此时期,南北迁徙,民族错居,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非常广泛和频繁, 对于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中对汉族服饰影响最大,具有典型意义的服装为裤褶与裲裆。( 3) 发生在唐代。这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开放的历史时期, 胡服

2、和受西域影响的服饰极大地丰富了唐人的衣裙, 这时期服饰的丰富多彩正是与外来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中国服装史上吸纳异族服装的自觉时期。( 4) 发生在清代。满族的服饰形式(长辫、马蹄袖长袍、马褂、凉帽等)大规模地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 5) 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 民国政府第一次将西方的服饰 “拿来” 作为中国礼服,从此,西方服饰形态和服饰文化深刻地影响和冲击了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服装审美、着装观念等。请对服装起源的“遮羞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先秦中国的冠服制度始于秦代,在汉代趋于完备(对错)纵观五千年中国服饰,在式样上也就归纳为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 (对错)。深衣是上衣下裳制的

3、代表性服饰(对错);襦裙是“衣裳连属制”的典型服饰(对错)。什么是“五行”?什么是“五色”?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对应关系?什么是“五方正色”?“五行” 金、木、水、火、土“五色” 赤、黄、青、黑、白两者间对应关系: 金白;木青;水黑;火赤;土黄“五方正色” 东青,西白,南朱,北玄,中黄冕服 由冕冠、玄衣、纁裳、蔽膝及舄等组成。中国传统服饰首服中, 有哪三种基本类型?三者之间存在着怎样大的区别?冠、巾、帽2、深衣 深衣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盛行于战国、西汉时期。它是一种上下连属的服装,不论尊卑、男女均可着之。按儒家理论,说深衣的袖圆似规,领方似矩,背后垂直如绳,下摆平衡似权,符合规、矩、绳、权、衡五

4、种原理。故,其地位仅次于朝服,不仅用作常服、礼服,而且用作祭服。东汉以后多用于妇女,魏晋以降,则为袍衫等服代替。古代深衣大致有如下特点:( 1)衣裳相连。制作时上下分裁,然后在腰间缝合。制以十二幅,以应一年有十二月之意。( 2)矩领。即领式为方折、交垂式样。( 3)续衽钩边。衣襟接长一段,作成斜角,著时由前绕至背后,以免露出里衣。( 4)长至脚踝。制作深衣的面料最初多以白麻布为之,领袖襟裾另施彩缘。战国以后,则多用彩帛制作。“十二章”分别表现的是什么?日、月、星辰(三光照耀,取光明之意)龙(富于变化,有神意,比喻天子善于应变)山(沉稳、慎重、表示帝王镇四方)华虫(雉鸟华丽,喻文章有采)宗彝(祭

5、祀用礼器,表示忠孝)藻(水草,取其洁净)火(炎火向上,喻黎民百姓归顺帝王)粉米(滋养育化)黼(斧形纹样,取其决断)黻(取其明辨)商周时期的上衣下裳,分别采用什么样的色彩?商周时期多采用上衣下裳制,上衣采用正色,下裳采用间色胡服骑射 战国时期,我国服装史上出现了以为改革者, 即果断推广“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胡服本指西北少数民族的服装,一般为短衣、长裤合革靴,衣身紧窄,便于活动,适合胡人善于骑马射矢的生存方式。赵武灵王为了顺应战争的需要,在军队里推广胡服骑射,以此取代了中原地区汉族宽衣博带式服装,使赵国趋于强盛。充耳不闻 戴冕冠时,在两耳附近各垂一段丝绳,下悬一颗丸状玉石,名谓“充耳”或“瑱”

6、,其目的是为了“止听” ,以提醒戴冠者时时注意,切勿轻信谗言。张袂成荫 “袂”在中国古代指的是袖身,字面的意思就是张开袖子,即能遮荫,形容中国古代汉族宽衣大袖的服饰。冠冕堂皇 冠冕指的是“首服”也称“头衣”; “堂皇”通常指容止端庄,冠冕堂皇一般多用来形容人物外表的庄严。秦汉时期秦代色彩不分男女,崇尚什么色彩?(黑色)汉代贵族男子的服装以什么样类型的服装为主?(以袍为主)此时的袍是作为什么性质的服装而穿着的?(作为礼服外衣)汉代袍子的衣袖有何特点?犊鼻裈是一种什么样的服装?是一种有腰头、有裆的短裤,因其形似小牛的鼻子,故称。汉代女子服装的领子有何特点?(通常为交领,领口低,便于露出内衣,多见三

7、层衣领,时称“三重衣”或“三重领”。魏晋南北朝襳髾 “襳”指从腰部围裳中伸出来的长飘带,“髾”指在下摆施加相连接的三角形装饰,层层相叠;这种装饰始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袴褶 是一种北方游牧民族上衣下裤的形式,对襟,腰间束革带,方便利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此种服饰对汉族服饰的影响非常大,后演化为裤腿宽大,膝部缚带的形式。缚裤 裤褶虽然轻便,但用于礼服,两条裤管分开毕竟对列祖皇上有不恭之意,离汉族服式裙、袍相距过远。于是,在此基础上,将裤脚加肥,宛如裙服,并在膝盖下面用绳带系扎,保持了行动方便的特点,又不失翩翩礼仪之风。裲裆 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其初是由军戎服中的裲裆甲演变而来。此种衣服无衣袖

8、,只有两片衣襟,一片当胸,另一片当背,肩部以带相连。后称之为“背心”或“坎肩” 。魏晋时不拘男女,均可穿在外面,成为一种便服。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服饰以何为尚?与秦汉时期的袍服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民百姓,均以大袖宽衫为尚。袖口宽敞的特点是其与秦汉袍服袖子宽大收口特点的主要区别。唐代唐代妇女着装主要分为哪三种大的类型?请分别对各种类型服饰搭配进行具体的表述。答:唐代妇女着装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大的类型:( 1)襦服裙 唐代妇女主要的服饰类型,唐代的上襦很短,多为对襟敞口式样,下裙长至地面, 与短襦相交覆盖的位置很高, 平齐于腋窝;( 2)女扮男装 女子着男装在唐

9、代流行,头戴幞头(也可不戴) ,身穿圆领袍衫,腰束革带,足蹬乌皮靴。( 3)胡服 胡服在唐代盛行,特别是在唐中期流行胡服、胡妆。具体表现为:女子多戴尖锥形浑脱帽, 穿翻领小袖长袍, 领袖处绣以缘饰,腰系蹀躞带,着条纹小口裤,穿软锦透空靴。黄色作为皇帝的象征,为其专用色是从何时开始的?答:是从唐代开始的(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 年)。黄色为帝王的专用色是从中国封建社会一开始就确定了的(对错)。黄袍加身 古代统治者认为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木、火、土、金、水五行,而黄色正代表构成万物的基础元素土;这五色又依次分别象征东、南、中、西、北五方,而黄色正好象征中央,因此也就天经地义地成了

10、代表华夏的正色。从唐朝开始,黄色定为皇帝的专用色,所以 黄袍加身 就意味着登上龙座。这一服色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为止,黄袍始终是皇权的象征。“文官绣禽,武官绣兽”的规定源于何时?答:武则天当朝期间出现了一种新型服式,即在各种不同职别的官员袍上绣以各种不同的纹样,文官绣禽,武官绣兽。唐代武则天时期,开创了“文官绣禽,武官绣兽”的风尚(对错),使得“补子”成为唐代官服上的特征。(对错)7、横襕 士人所著礼服。因下摆缀有横襕以示上衣下裳的旧制而得名。始于初唐,流行于宋代,沿至明清。中国汉族妇女裹小脚陋习是从何时开始的?答:是从五代时期开始的。中国古代妇女裹小脚陋习是从五代开始的(对错),清代此风尤

11、盛,几乎所有妇女都裹小脚(对错)。宋代宋代的幞头有了怎样主要的变化?答:宋代的幞头已脱离了巾帕的形式而演变成一种帽子,内衬木骨,或以藤草编成,巾子为里,外罩漆纱,平整美观。款式有多种,但最具特点的是直脚幞头(两脚平直向外伸展) 。短褐 宋代所用的服饰名,指用粗布或麻布做的袖小身窄的短衣,为贫苦百姓所服。旋袄、貉袖 同式异名,一种短袄,以厚实的布帛为之,中纳絮绵。对襟、短袖,长不过腰,以紫或皂色沿边,便于骑马,其名始见于宋。一般多用作便服,男女均可著之,袭于衣上。宋代的褙子有何不同?它的特点是什么?褙子是贵族妇女专门享用的服装,这句话对吗?答:背子虽是隋唐时期就已流行的服装,但隋唐时期的背子其袖

12、子是半节的,衣身不长。而宋代的背子为长袖、对襟、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褙子不分等级,各阶层妇女均可穿,只是用于贵族妇女的褙子,材料精美,配长裙;而下层妇女穿的褙子,其材料粗糙,配裤。辽、金、元时期辽、金两代服装门襟多采用什么样的形式?答:这两代都属于少数民族统治,服装门襟多采用左衽的形式。“纳石失” 元代的织金锦,为蒙古语的音译。多将金箔切缕成细条用以织锦,主要用途是制作官服。质孙服 由称“一色衣”,是蒙古族的一种服式。形制为上衣连下裳,衣式较紧窄,下裳较短,腰间多襞积, 在裳腰部加一道横襕。 衣下穿小口裤,头戴笠帽,足登络缝靴。其制贵贱不一,因职

13、而异,但冠帽衣履须用一色,不得有异。被称之为“元代著名的棉纺织改革家”是谁?答:是黄道婆明代典型的明代官员服式是什么?“补子”指的是什么?产生于何时?答:明代不论官职高低,均头戴乌纱帽,身穿团领衫,束带。除用服色与衣上花纹区别等级外, 还规定用补子和腰带区分品级。 补子指的是古代官服上的文绣,用于区别官员身份和地位。产生于明代,呈方形,装饰于团领衫袍前后胸处,文官绣禽,武官绣兽。水田衣 用各色零碎织锦料拼接缝制而成。它的特点是:高领,用纽扣扣领,肩上有如意状云肩, 因整件衣服织料色彩相互交错,形似水田而得名。“水田衣” 特指用于水田中劳作用的 (对 错);其男女均穿(对 错);产生于明代(对 错)。比甲 在明代流行于妇女着装中的一种典型的服装款式。直线造型,衣身紧窄,过膝长至小腿,对襟,无袖,两侧开衩,类似褙子。“六合一统帽”俗称为什么?何时出现?有何寓意?答:亦称“六合巾”、“小帽”、“便帽”、“秋帽”,俗称“瓜皮帽”、“瓜拉冠”。相传为明太祖所创。一般用作便帽,士大夫燕居所戴,在民间也十分流行。因由六瓣合缝,故以“六合一统”为名,寓意为天下归一。“瓜皮帽”又称“六合一统帽(对错),首创于清朝(对错),是市井百姓专门的服饰(对错)。清代顶子 清代官员冠帽上的顶珠,是清代区别官级的重要标志。顶珠按品级施以不同的材料,必须严格按品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