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小学生品德问题及对策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5715051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小学生品德问题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当前小学生品德问题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当前小学生品德问题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当前小学生品德问题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当前小学生品德问题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前小学生品德问题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小学生品德问题及对策(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前小学生品德问题及对策新世纪的中国,经济体制的全面变革带来了社会道德的深刻变化。面对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诸多社会要素的多元化趋势,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不断增长,中央提出“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略,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目的旨在发展先进文化,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体系,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学校是实施纲要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德育启蒙、认知水平的提升以及学生良好思想境界的建构指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等,其质量和水平关系全社会的道德风尚、文明素养的发展趋势和优良程度。学校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理性地认识在新形势下德育的新特征和呈

2、现的新问题,孜孜求索德育工作的新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观念上,基本形成了“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共识,强调“立德”胜于“立才”,将“学会做人”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予以重视;在内容上,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降低重心,着力于“养成教育”,全面关注每一位孩子人格的塑造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德育途径上,建立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整合协调各种德育力量,实行“思品课建立德育认知、学科课程激发道德情感、实践与活动中强化德育行为”的学校德育模式,基本形成了“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德育无场所,处处育人”大德育格局;在德育方式上,批评式、训导式、说教式等传统作法已被多数教

3、师摒弃,重视师生的平等对话、遵循教育规律,倡导“科学育人,情感育人,智慧育人”。学校德育发展趋势良好,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的文明素养、道德水平普遍增强和提高,为社会的全面进步作出了贡献。反思道德教育,我们深切感受到德育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摆在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德育课题还很多,仍需我们的重视、不懈努力和创造性的劳动。一、重要课题1、让孩子感受责任。“两岁的孩子摔倒是地的错”的笑话在生活中处处皆是。比如:在公交车上,有人给孩子让座,妈妈就会代替孩子说:“谢谢”;放学时淋了雨,孩子往往怪妈妈早上没有给自己准备好伞;与邻居家的孩子打架,孩子就会给父母告状,把责任推给对方,把难题留给父母;孩子在

4、外面做错了事,例如违反交通规则,甚至做出偷盗、抢劫等违法的事,父母为了减轻对孩子的处罚,就去托人情、走后门、到处奔波,为孩子开脱罪责等。女如,学生在学校和同学发生摩擦,在老师面前总是指责对方的不是;学生在校惹了祸;打破了玻璃、辱骂了同学或不遵守学校的规则,老师就说:“把你家长找来。”于是家长到校替孩子赔偿道歉。学生觉得,反正有父母处理后果,自己无非就是挨一顿批评而已,顶多感以自己是给父母惹祸了。上述种种,由于许多父母都为孩子代劳一切,老师也喜欢动不动找家长解决问题,所以孩子缺乏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也就失去了锻炼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机会。这样,孩子长大后不仅不会自己总结教训和反思自我,反而助长了今后更

5、加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21世界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强调:社会的每一位成员在其职业、文化、结社和消费活动中,每天都应承担自己对他人的责任。一个21世纪的合格公民应该具备健全的权利和义务观念,并对社会和他人积极承担责任。这一观念和行为不是与生俱来有的,需要教育与培养。特别是从小就从点滴小事做起,常扪心自思:我有什么责任?逐渐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引导孩子善于利用过失进行精神上的自我解剖,努力寻找自己的责任,增强责任感。学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还应提高他们的社会生活技能,并鼓励他们参加具体工作。2、让孩子更诚信。假冒伪劣商品让我们担惊受怕,坑蒙

6、拐骗令无数人伤悲不已。诚信也成为塑造社会形象、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课题。在还未走向社会、人格尚未定型的孩子群体中,80%以上的孩子都有说谎话或未履行承诺的记录。自己犯了错,当值周教师询问时,可以随意修改自己的姓名和班级;为了向家长索取钱财购买自己喜好的东西,可以以种种谎言为借口;在教师或家长的耳提面命之后,自己作出的承诺(诸如按时完成作业,不进游戏厅等)如同云雾一样轻薄;答应同学的事,常常视同儿戏,不能履行。凡此种种,令社会、家长和教师们忧心忡忡,重视诚信教育呼声鹊起。未来社会是一个广泛交流和合作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事务关系除法律的约束外,更重要取决于高尚的人格建构诚实守信。要让每个孩子知道

7、“诚信”是立世之本和进行可靠性社会交往的保证,明白“君子一言,驷骊难追”的道理,对人坦诚,光明磊落,不虚假,不欺骗,遵守诺言,讲求信用。3、学会关注和关心。中国现有3.2亿个家庭,20%为独生子女家庭,即中国至少有6400万独生子女。如此大规模的独生子女群体,是人类生命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性。独生子女的父母都是没有经验的父母,他们往往对孩子更多珍惜、更多爱护,甚至爱到疯狂爱到畸形仍不罢休。于是“六人围着一人转”成为中国家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孩子来到这个世上,享受众多人的关爱,生活起居、衣食住行全部由人大包大揽,“小太阳”们公主、王子式的生活让他们感觉“享受”是那么理所当然。这种过度保护带来的一个严

8、重后果是:孩子们变得更孤傲,破坏了心理中索取与奉献的平衡性,唯我唯大,轻视他人,缺乏爱心。4、崇尚法制。我们向36年级学生发出“当你的人生安全或合法权益受到伤害或影响时,你该怎和办?”的调查问题,名列前三的选项是:找父母、老师或他人帮忙(40%);打110(35%);求助法律(20%)。由此可知,法律与法律在孩子心目中竟是那么苍白。他们之所以有了事情“找父母、老师或他人帮忙”,是因为这些人比他们幼小的身躯有力量,可以给他们“解忧报仇”。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除了社会因素、法制不健全等之外,影视上解决这类问题的方式往往也是“大哥以一种无畏的勇气和复仇的信念去搏杀和消灭敌人”。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式的作品

9、明白地告诉孩子们:力量就是胜利,力量就是尊严。于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的力量,校园内出现了“青龙帮”、“斧头帮”之类的小帮会,他们或图一时新鲜好玩,或逞一时之勇,或去打抱不平,或收保护费。部分孩子为了不受他人侵扰,在自愿或强迫情况下也加入这些组织。制止这种现象,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和影视部门加强合作,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法律功能,加大法制威力,让法律走向孩子们的心灵,实现崇尚法制的目的。5、形成健康的心理。二、瞩目的问题(一)家庭教育的危机1、家庭过度保护。爱是阳光。“没有爱就没有世界”可谓至理名言。当谈到孩子的时候,这“爱”字更是频率极高的使用着,否则就难以立说。然而令人遗憾的

10、是,许多父母之爱不仅让孩子品行出现偏差,而且结出的都是苦果。有位中学生在给某报社的信中说:“我知道妈妈爱我,可那种让人窒息的感觉,我都想去死!”用日本人的评论说:“中国的父母给孩子世界上最多的保护。”譬如:不少家长常对孩子念叨这样一句话:只要你把学习搞好,别的什么也不用管。在这种片面教育的影响下,孩子整体素质出现了明显的缺陷,特别突出地表现在生存意识、实践能力及意识品格等方面。2000年我校在对1000名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48%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61%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上海宝山区对500名小学生调查,低年级学生不会穿衣占37%,不会扫地占30%

11、,不会整理书包占97%。中年级学生不会整理房间占60%。高年级学生中不会烧饭的占63%,不会钉钮扣占57%。他们都害怕劳动。中国的教育也是不出事的教育:孩子参加劳动不能伤着;学生外出不能少着。一切活动全部由家长或教师小心翼翼地包揽和周详地安排。前段时间在教育界流传一个“段子”,学生外出教师要守好“四口”:乘车坐在车门口,睡觉躺在房门口,进店守好店门口,见了陌生人让孩子少开口。中国有句漂亮的口号:把最美好的东西给孩子。在许多人的理解中,“最美好的东西”即物质的东西,如最好的食品、最好的衣物、最好的图收等。不错,应当把这些给孩子。然而最美好的东西是否也包括精神在内呢?也许可以说,爱是一门挺深奥的学

12、问。譬如,爱的前提是理解和尊重,爱的定义是奉献和责任,爱的方法是关心和帮助。实际上,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他人的爱,任何一个人的成熟都离不开爱他人。2、问题家庭。改革开放带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全面革新,传统的家庭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家庭的稳定性遭到侵蚀。家庭解体、父母离异给孩子的心灵的创伤难以弥合,往往表现为偏执、冷漠、对他人信任感降低等;另一方面,家庭成员的吸毒、家庭暴力、刑事犯罪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给孩子人格和品德发展上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据不完全统计,90%问题家庭的孩子在品行表现上都有一定的偏差和缺陷,道德畸变的孩子的教育历程长、波动大,难度高。因此,加强家庭成员的道德教育,提高父母

13、的素养已成为孩子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失控的大众传媒80年代以来,随着是视等大众媒体的普及,我国儿童进入了大众传媒的新时代。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儿童接触的主要媒体有电视、报纸、广播、卡通、录音带、杂志、电影、电了游戏机、录像带、计算机、是子出版物、互联网等十三种。城市儿童平均每天接触四种左右的媒介,每天每种媒介的接触时间为半个小时左右。大众媒介传播,构成了儿童成长的重要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一。媒介接触,尤其是电视等新兴电子媒介的接触,对儿童的社会适应及品德形成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以电视为标志的大众传媒普及以前,儿童与成人社会的接触是有限的。他们的生活主要局限于学校、家庭和社区。大众传媒

14、普及以后,儿童借助大众传媒进入了社会,尤其是进入了成人社会。他们看到了本该看到的东西,比如更广泛的知识和更适合他们成长的经验等,但也看到了他们不该看到的东西,比如暴力、色情内容等。就社会而言,儿童接触这些内容几乎没有什么明确和有力的限制。电子游戏、录像厅的黄色和暴力录像、广告及影视片中的低纸品味及不良导向等,对孩子的价值观和道德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至今我们仍记忆犹新的是,在我们即将跨越世纪变更线之际,一部还珠格格在全国大大小小的视频传媒上疯狂地争相播放,“小燕子”令无数天真的孩子魂牵梦绕。在肯定作品张扬个性、倡导判道的同时,许多有识之士对作品将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深表忧虑。主题歌这样唱道:

15、“没事吵吵小架,反正醒着也是醒着。没事说说小谎,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就是这个姑娘,成天嘻嘻哈哈看见风儿就起浪,也曾日日夜夜大祸小祸一起闯.”影片对这种行为的褒扬和小燕子鲜活个性的正面雕塑,究竟要告诉孩子们什么?宫庭里仅有一位小燕子,就热闹非常,有人高兴有人愁,有人欢喜有人悲。若我们社会有千千万万个小燕子,我们孩子都“迷迷糊糊”地闯点小祸、说点小谎、胡诌点在语,那么在其中生活的小燕子又能象影片中那样快乐吗?“小燕子”冲击波给孩子成长的影响恐怕任何人也不能说清道明。从理论上讲,媒介传播对儿童的发展有两种不同的影响。一是积极影响,即儿童通过媒介接触,逐步培养起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另一种

16、是消极影响,即儿童通过媒介接触,接受了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相反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大众媒介不断地为儿童提供现实生活的图境和人生模型,所呈现的世界远远超过儿童所能直接体验的限度。可以说,是在媒介传播的影响下,儿童逐渐建立了关于社会现实的概念和信仰。与媒介的巨大影响相比,我们的管理和教育非常落后。首先,有些媒介传播不利于儿童在长的内容,而我们对此没有批判意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其次,儿童常常可以不受限制地得到这些消极内容;再次,家长或教育者媒介知识较少,不知如何对孩子进行媒介教育。所以,一方面是媒介传播的强大影响,另一方面,是媒介传播管理的滞后,这就造成了社会教育的危机。(三)学校德育“空泛化”德育是一项塑造人魂、教化社会的工作,远比“传道、授业、解惑”复杂。在内容及方式上,更讲情感,更讲艺术,更讲策略。学校德育“空泛化”在内容上表现为大而空(口号式德育),我们常听见爱罚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养成教育之类的话语,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孩子身心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