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幼儿个案分析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57148788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幼儿个案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前幼儿个案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前幼儿个案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前幼儿个案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前幼儿个案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幼儿个案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幼儿个案分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前幼儿个案分析2012年秋学前班个案分析青吉小学陈瑶观察幼儿:冯翔宇观察时间: 11 月 15 日情况分析:冯翔宇,男孩,六岁,生性活泼好动,独立性较强,善于发现和观察事物的不同与变化,反应快,能自信的对自己的发现作出肯定的判断,比较任性,脾气暴躁,容易生气。观察记录:1. 教学活动,冯翔宇坐在最前面,教师每次教学时,冯翔宇一会儿拉拉旁边小朋友的衣服,一会儿摸摸别人的头,经常前后小动作或者讲话,老师也采取多种形式让他课堂上安静一会儿,但都很难收到很好的效果,今天也很特别,甚至课堂上随意离位了。2. 以前课间自由游戏时,冯翔宇总是爱去抢别的小组的材料,被老师发现,赶快又放回去,等到老师不注意,

2、又到另外一组去抢,有时甚至老师的话也不听,每次总想自己独自一人玩玩具,不能与人共同分享玩具。原因分析:自我控制能力差,冯翔宇从小受家庭的溺爱,养成不看时间场合、时间对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丝毫不顾及他人的习惯,养成我行我素。再加上幼儿的认知水平低, 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并没有真正理解老师所说的“打人不对和独自玩玩具不对的道理。”幼儿园教育措施:1. 疏导多余的精力,冯翔宇好奇又急躁,缺乏耐心。每次活动总是让他先操作,让他多发言。室外活动他喜欢冲跑,就让他当教练,带领大家运动;分组活动时,多提供机会让他当组长,同时要求他自己先表现好才能当组长。对它既有约束力,又让他发挥作

3、用。2. 加强注意的训练。把他排在老师容易顾及到的地方,在各项活动中注意培养他的注意力,并多给予表扬肯定。根据他接受能力较强,在学习活动内容上适当增加难度,延长活动时间,逐步培养其耐心、专注的习惯。3.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自制力。冯翔宇喜欢做游戏,每次游戏他都非常兴奋,但他常常伴有破坏性、攻击性行为。有意让他在游戏中担当“重任 ”,室外外活动让他当小组长、裁判。在角色游戏中当老师、警察的角色,学会约束自己。家庭教育措施:以榜样示范,强化幼儿的正确行为,要求父母对孩子的错误要事先了解原因,不要用打来解决问题,教会他正确地解决冲突的办法和技能,引导孩子与人相处时要和气,有礼貌。一、个案情况分析:郑易

4、、男孩、6 岁,性格很活泼,但行为能力很差,经常欺负班里的小朋友,自我控制能力差,不能按要求、规则上课或游戏,他是本期从外园转入的一名新生。二、个案记录观察:1 上周星期三,上室外游戏时,郑易和几个小朋友都在玩伸手用力推了前面的小朋友一下,我赶快跑过去问怎么回事。“过独木桥 ”。他突然“谁让她走得慢呢! ”经过老师的批评教育,向小朋友道歉,可是老师刚刚走开一会儿,他又推了好几个小朋友。2 本周星期四上美术活动,小朋友们都在认真地进行想象画的活动,突然听到王自川小朋友的哭声 , 走过去问 : 原来是王自川在涂色时不小心涂到了郑易的作业纸上,郑易就使劲的用手打了王子川的耳光, 虽然在老师批评时很快

5、承认了错误并道了歉,但是老师转过身时听到了:谁让你告老师,踢死你 ! 在饭前的安静活动时老师和他聊天, 问他为什么会那样做 ,他说 :我就是要使劲打他。三、分析原因:我们在发现以上问题后及时的反映给了家长,可家长认为孩子本身就是那样,他们也没有办法思想和方法, 还是希望老师严家教育就行了。 为了孩子的进步和以后的成长,老师就决定从孩子身上出发,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四、教育措施:1. 抽空安排一节活动课,让郑易小朋友和班里最大的那个男孩比赛摔跤,让他说自己能不能打赢, 得到肯定回答后我们安排了摔跤比赛, 结果摔了三次郑易都输了,然后又和郑易聊天:冯翔宇这么厉害可为什么从来不欺负小朋友?通过讨论使

6、他最终明白:我是个男子汉,我不应当欺负小朋友,尤其是小女孩。2. 老师也去尝试郑易发现的新通道,并利用机会对他进行了表扬,让小朋友都学习他的勇敢和创新能力,让他感受到同伴欢迎老师鼓励表扬的自豪感、荣誉感。案例 : 由一个自控能力差的孩子联想到的情况记录:下午游戏时间到了,孩子们玩着自己喜欢的玩具。突然,张荣洋叫到:“戴老师,耿家睿抢我们的玩具,我们不想跟他玩了。”“老师,我没抢,我想玩那个玩具,可是他们不给我玩。 ”耿嘉睿接着说。情景分析:耿嘉睿是家中的掌上明珠。他和父母从小分开直到去年的下半年才团聚,所以父母都对他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养成了他现在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的坏习惯。反思:控制自己情绪和

7、行为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愿望,这其实同其生理发展有密切的关联。因为幼儿的神经纤维未完善,神经兴奋强于抑制。另外,幼儿的自控力差还同其受教育的环境有关,如果周围成人经常溺爱他、迁就他,任其所为,那么孩子必然失去自控力。所以,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行为,大多数并不是孩子的行为习惯,而是在某一个特定的阶段时,孩子还没有掌握有效的交流手段,而采取自以为正确的方式。如果没有成人帮忙,也许他会一直采用这种方式,即使这种方式有时是无效的。所以,我们应该让幼儿掌握一些必要的交往技能。策略:在园我通过集体游戏、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孩子去体验其

8、中的分享,进而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与情绪、情感是相互关联的,对他人的理解、关爱是正面交往行为的表现之一。通过强化交往效果,巩固孩子正面的交往行为。幼儿一旦出现比较成功的交往,或是比较合理的交往方式,如,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解决了和同伴的冲突,家长应积极地、明确地鼓励这种正面行为。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作用。对于孩子,说教是无力的,周围人的榜样作用在影响着他们,即使父母不说什么,孩子也会从父母几家人身上习得行为习惯,而这些行为习惯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所以,在教育孩子以前,父母在有必要为了孩子,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能成为孩子正面的榜样。不愿认错的孩子作者: 幼儿园文章来源: 个案分

9、析点击数:更新时间: 2007-4-29个案浩浩是一名中班幼儿,活泼好动,性格开朗,平时很喜欢帮老师和小朋友做事情。但是每当老师和小朋友指出他犯的错误时,他总是百般辩解不肯认错。分析1 适当惩罚,矫正行为浩浩在班上属于各个方面发展都很好的孩子,在幼儿群体中有一种惟我独尊的骄傲感,从未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另外,他在家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三代单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父母都对他百般呵护,宠爱有加。即使他做错了事,也没有人对他说任何不是。长期以来,他不容任何人指出他所犯的错误,即使指出来,他也不承认。浩浩的自尊心很强,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只允许自己犯错,不允许别人说他半点不是,同时,为了掩盖错

10、误而去撒谎,这就是问题行为了。当我苦口婆心的劝说不能奏效时,我想到了“惩罚 ”。在一次手工活动中,浩浩做了一会儿,忽然向我报告值日生没发给他纸。我询问了值日生和他旁边的幼儿,都说发给他纸了。这次我没再像往常那样耐心地询问他,而是告诉全班小朋友,做手工的时候,每个人只有一张纸,剪坏了自己负责。有了这样的前提,浩浩就不能再得到纸,而只能在座位上看别人做手工。以后每当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时,我都采用这种方法去抑制他的不良行为。比如:他在游戏中破坏了“娃娃家 ”的餐具,但却不承认,我就暂时不让他玩游戏,他只得坐在旁边看别人玩;他撕坏了图书不承认,就暂时不让他看图书;他抢了别人的玩具不承认,就暂时不让他玩玩

11、具。利用这种暂停正在享用物品的 “惩罚 ”,让他充分体验自己的撒谎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事实也证明, 浩浩的这种受惩罚的经历和不愉快的心理感受,确实有助于其纠正不良的行为。2 换位思考,移情训练个案记事: “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个案:午餐后,孩子们在教师外的走廊上玩玩具、做游戏。正当孩子们玩得兴奋时,突然传来嚎哭声,原来是李涛小朋友,只见他坐在地上满脸都是鼻涕和眼泪,哭得挺伤心, 身上还撒满了游戏插塑,问及原因, 李涛抽泣着回答:“是 是罗亦升打我,还抢我玩具。”我找到罗亦升,他却说:“我是跟他打着玩的,我已经讲过对不起了。”孩子间打打闹闹是常事,我也没放在心上。第二天,在体育游戏时间,我带领幼

12、儿玩“切西瓜 ”的游戏。游戏正在进行着,男生一队又传来哭声,原来罗亦升又将吴双打哭了,于是我又叫过罗亦升,谁知他却一副很委屈的样子并回答说: “我跟他打着玩呢!我没想把他打哭 。”教师分析:罗亦升为什么会说是“打着玩的呢? ”细细想来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孩子们在游戏中有时候的确是打着玩的。问题是孩子的另一方是否了解和意识到。在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海洋球堆里,一个孩子抓着一个海洋球,出其不意地向另一个孩子身上掷去,然后停下来朝着对方笑,等待对方的反应。而被海洋球掷中的孩子,一开始很生气,但当他看到对方的表情时似乎明白了,便也拿起一只海洋球向对方掷去,于是,两个孩子便打起了球仗

13、(当然这样是不会打痛的)。那为什么这两个孩子就没有真的打起来呢?其实,这里有游戏信号的传递和理解问题的存在。第一个孩子的表情与动作的停顿正是一个信号: “这是玩,不是真的打你!”它是向对方发送做游戏的建议;第二个孩子在得到这个信号后,并做出了相应的反应,于是游戏就在此产生了。也就是说,只要对方都能理解这种“这是玩啊! ”的信号,并且双方都能以此来做出一致反应,那产生的则是游戏而非打架。第二,幼儿期行为易受情绪支配,幼儿不善于或无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心理学研究指出,幼儿是“情绪的俘虏 ”,情感统治着他们生活中的一切方面。在这时期的孩子还不会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有时明知打人不对,但却无能力控制,因为“思想 ”仍处在幼小的萌芽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