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害的识别及其防治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57147431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病害的识别及其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水稻病害的识别及其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水稻病害的识别及其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水稻病害的识别及其防治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水稻病害的识别及其防治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稻病害的识别及其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病害的识别及其防治(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材库(七)水稻病害的识别及其防治1 .稻瘟病稻瘟病是由灰梨胞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诊断水稻各生育期、各个部位均可发生,根据发生时期 和部位分为苗瘟、叶瘟、叶枕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谷 粒瘟等,常发并危害大的主要有苗瘟、叶瘟和穗颈瘟。苗瘟:多发生在23叶期,病菌侵染稻苗基部,出现灰 黑色,造成稻苗卷缩枯死。叶瘟:3叶期后至穗期均可发生, 病斑有四种类型。慢性型:又称典型病斑,为叶片上最常见的 症状,病斑呈梭形,最外层中毒部为黄色晕圈,内圈坏死部为 褐色,中央崩溃部为灰白色,两端有褐色坏死线;急性型:病 斑呈暗绿色,水渍状,多数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品种感病, 氮肥偏多,气象条件适宜时大量

2、出现;白点型:病斑呈近圆形 小斑点,多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出现,条件转好病斑可转化为慢 性型和急性型;褐点型:病斑呈褐色小斑点,局限于叶脉之间, 多在抗病品种和下部老叶上出现。以上四种病斑中前两种为产 胞病斑,直接影响病害的发生、发展。穗颈瘟:发生于主穗 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颈部,先呈褐色小点,以后环状扩展呈 灰色或墨绿色。发病早,多形成白穗,严重影响结实、粒重、 米质。发病规律稻瘟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胞子在病谷、 病稻草上越冬,气流传播。种子带菌易引起南方双季早稻的苗 瘟。在分蘖至孕穗期,经常低温多雨易造成叶瘟爆发,抽穗前 期多雨易引起穗颈瘟流行。山区、长期深灌、冷浸田、偏施氮 肥等都容易引

3、发稻瘟病。防治稻瘟病防治应采用以种植抗病优质品种为中心、,健 身栽培为基础,药剂保护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1) 合理利用抗病品种稻瘟病菌生理分化显著,高抗品种大 面积种植容易丧失抗病性,利用抗病品种要注意选择适合本地 区的抗病良种,注意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切忌抗病品种大面 积单一种植。(2) 科学田间管理 培育壮秧,施足基肥,增施钾肥、锌肥、 有机肥,巧施穗肥,适时晒田。(3) 种子处理10%401抗菌剂1000倍液浸种48小时或80% 402抗菌剂2000倍液浸种4872小时直接催芽,或20%三环 唑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浸种24小时,洗净后催芽。(4) 药剂防治叶瘟应在发病初期(病叶率

4、3 %时)喷药保护, 穗瘟在抽穗初期喷药保护,以后视天气情况决定喷药次数。药 剂选择:每亩倍乐溴可湿性粉剂50克或40%富士 1号100 克或40%克瘟散乳油150200克。为了保证药剂防治效果, 每亩应保证50千克用水量,不宜盲目加大用药量。2 .稻纹枯病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诊断水稻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前后最盛。该 病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病斑 最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初为椭圆形,水渍状,后呈灰绿 色或淡褐色逐渐向植株上部扩展,病斑常相互合并为不规则形 状,病斑边缘灰褐色,中央灰白色。肉眼常可见叶表气生菌丝 纠成的菌核。发病规律稻

5、纹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 菌丝体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残体上越冬。该病菌寄主范 围很广,生活力强,菌源地广泛。土壤中菌核第二年漂浮水面, 萌发侵入稻株,形成病斑,再长出菌丝向四周蔓延。菌核有多 次萌发特征,随水漂流,造成多次侵染。适温(2532高湿 条件,氮肥使用偏迟、过量,田水过深,保持时间长等对该病 发生有利。防治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结合药剂 防治。(1)抓好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肥料应注意稳施 氮、磷,增施钾、锌肥。以施足基肥、保证穗肥为原则,水稻 生长中期不宜施氮肥提苗。灌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 的原则。(2)药剂防治以保护稻株最后34片叶

6、为主,施药不宜过 早(拔节期以前)、过迟(抽穗期以后)。药剂选择:5%井岗霉 素水剂每亩150毫升或12. 5 %纹霉清水剂100200毫升, 或20%纹霉清悬浮剂60100毫升或倍乐溴 可湿性粉剂50 克,对水5070千克喷雾。喷雾时要保证用水量,喷到稻株 中、基部。稻白叶枯病稻白叶枯病是由水稻黄单胞杆菌水稻致病变种侵染引起的 细菌病害。诊断症状主要有:普通型:一般在分蘖后期出现,先 在叶尖或叶缘出现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后期沿叶脉或中脉发 展成条斑,病部灰白色,病健部交界线明显,呈波纹状。空气 湿度大时肉眼可见病部有“鱼卵”状菌脓(内有许多白叶枯病 细菌),水稻类型不同,病斑颜色略有差异。急

7、性型主要在 环境条件适宜,品种感病情况下发生,病斑暗绿色,扩展迅速, 似开水烫伤状,病部有菌脓。凋萎型:多在秧田后期和拔节 期发生,心叶青卷呈青枯状,和螟虫引起的枯心有相似之处。发病规律病原物主要在病稻草、稻桩、再生稻、稻种及 一些杂草上越冬,次年主要通过流水、风雨传播,从水稻的水 孔或伤口处侵染发病。高温、多湿,多台风、暴雨是病害流行 的条件。稻田流水串灌、偏施氮肥、土壤酸性等有利于病害发 生。防治稻白叶枯病的防治应以控制菌源为前提,以种植抗 病品种为基础,秧苗防治为关键,狠抓肥水管理,辅以药剂防 治。(1) 农业措施 培育无病壮秧,加强肥水管理,切忌深灌、串灌、 漫灌。(2) 利用抗病品种

8、早稻抗病品种有:二九丰,特青1号,湘早 籼3号等。中稻有:杨稻4号、6号、7号,水源290,抗优 63等。晚稻有:秀水664等。(3) 杜绝病草入田,进行种子处理80% 402抗菌剂2000倍液 浸种4872小时或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500 600倍液浸 种2448小时。(4) 药剂防治病区关键抓秧田防治和发病前期的防治,秧田在 秧苗三叶一心期进行,大田在出现零星病株(发病中心)时进 行。药剂有每亩用倍乐溴可湿性粉剂50克或25%叶枯灵可 湿性粉剂300克或12%施稻灵悬浮剂30毫升或10%氯霉素可 湿性粉剂70克等对水75千克喷雾,大田初病期每隔7天连续 喷洒23次。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细

9、菌性条斑病是由水稻黄单胞杆菌稻生致病变种侵染 引起的一种细菌病害。是我国重要的植物检疫对象,日前不仅 在沿海省份,在江苏、安徽、湖南等省局部地区都打发生。诊断病害症状多在叶片上,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后 沿叶脉扩展成为宽0.51毫米,长为14毫米的水渍状暗 绿色至黄褐色条斑,病斑上生出许多很小的露珠状深蜜黄色菌 脓,干燥后不易脱落。病斑可以在叶面的任何部位发生。严重 时,病斑增多而联合,局部呈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枯白色斑块, 外观与白叶枯病有些相似,但对光检视,仍可看见联合的大病 斑是由许多透明小条斑融合而成的。病菌形态与白叶枯病菌相 似,但生长快,水解明胶和淀粉能力强。发病规律病菌主要在

10、病稻谷和病稻草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 主要通过灌溉水、雨水等传播,从气孔或伤口侵入。高温、高 湿、多雨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台风、暴雨、氮肥偏施或使 用偏迟有利于病害发生。防治主要参照稻白叶枯病。值得注意的是:(1) 严格实行检疫,不从病区调种。(2) 更加强调种子处理,可用85%强氯精300倍液浸种,先 将稻种用清水浸12小时,然后在药液中浸24小时,用清水充 分洗净后催芽;或用酸性402 (盐酸0. 4%+80%“402”抗菌 剂0. 1%)浸种48小时,淘洗后催芽。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是由菊基腐欧氏菌玉米致病变种侵染引 起的细菌性病害。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浙江省发现

11、,目前 在沿江各省均有发生。诊断水稻细菌性基腐病一般在分蘖至灌浆期发生,分蘖期 可出现零星病株,病株茎基部的叶鞘上产生水渍状病斑,逐渐 向上扩展,形成边缘深褐色、中间枯白色的不规则大病斑,茎 基部变灰黑色,有时节间出现黑褐色纵条斑,严重病株先从心 叶青枯卷曲,最后枯黄,似螟虫造成的“枯心”状。病害后期 病株茎基部和根部变黑并逐渐腐烂,地上部自上而下逐渐枯 死。有时病株基部茎节上长出倒生根。病株易齐泥拔断,洗净 后用手挤压可见乳白色混浊细菌菌脓溢出,有恶臭味。发病规律目前对该病的侵染循环尚缺乏系统研究,初步认 为,病菌能在病稻草和田间病残体中,以及田边的菖蒲等杂草 上越冬,种子带菌也可能为初侵染

12、来源之一。病菌由植株伤口 侵入。大田发病一般有3个明显高峰,即分蘖期进入第一次发 病高峰,以“枯心型”病株为主;孕穗期为第二次发病高峰, 以“剥死型”病株为主;抽穗灌浆期为第三次发病高峰,以“青 枯型”病株为主。继后出现枯孕穗、白穗等症状。防治(1) 选用抗病品种二九丰、汕优63、武育粳2号等表现高 抗。(2) 抓好种子处理 稻种播前用80%“402” 2000倍液浸种 48小时后催芽。(3) 培育壮秧,减少拔秧时损伤。(4) 加强肥水管理,严防长期深水或脱水干旱,增施钾肥。(5) 轮作 水旱轮作可减轻该病发生。稻粒黑粉病稻粒黑粉病是由稻尾胞黑粉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全国各 主要稻区都有发生,

13、尤其在杂交稻制种田受害更甚。诊断该病危害穗部,一般仅个别小穗受害,病粒外表带污 绿色或污黄色,内部隐约显示有黑色物,成熟时腹部裂开露出 圆锥形黑色角状物,病谷全部或部分被黑粉代替,有些病粒呈 暗绿色,不开裂,似青秕谷,手捏有松软感,内部充满黑粉(冬 胞子)。发病规律病菌胞子在土壤中或种子内外越冬为主,翌年萌 发产生担胞子或次生担胞子,随气流传播至花器、子房或幼嫩 的谷粒上萌发侵入。水稻扬花至灌浆期遇高温、多雨等条件发 病加重。防治该病应采用减少菌源,栽培控病和穗期药剂保护相结 合的防治策略。(1) 减少初侵染菌源合理轮作,深耕,选无病种子等。(2) 栽培控病 介理配方施肥,加强水肥管理,适当使

14、用“920” 等措施,促进花期相遇等。(3) 种子处理(参照恶苗病)。(4) 药剂防治母本盛花期进行药剂防治是控病的关键措施。 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 性粉剂100克或20%粉锈宁乳油80毫升或40%灭病威200 毫升或灭黑1号300毫升对水在盛花期喷雾12次。水稻烂秧水稻烂秧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是由病原物侵染或非病原 物影响,引起水稻烂种、烂芽和死苗的总称。可分为侵染性和 非侵染性(生理性)两类,非侵染性烂秧主要指由不良环境所造 成;侵染性烂秧则指由不良环境诱致腐霉菌、绵腐菌、镰刀菌 等侵染所致。诊断由于引起水稻烂秧的病因不同,症状有很大差异。 烂种主要

15、指稻谷播种后种胚变黑、发臭,甚至腐烂的现象。烂 芽指播种后稻芽未能转青即死亡的现象。烂芽有生理性烂芽, 常见的症状有淤籽、露籽、黑根和倒芽等生理性烂秧。侵染性 烂秧由绵腐病菌侵染所致幼芽受害部分,初呈乳白色胶状物, 后变成放射状白色物,最后呈黄色绵毛状物,俗称“水杨梅”; 立枯病是由镰刀菌侵染后最初以根、芽基部为中心长出白色菌 丝体,很快变褐导致幼芽和幼根变褐、扭曲、腐烂、又称“芽 腐”,后期病基部长出粉红色霉状物。烂种主要是由于种子贮 藏时受潮或种子消毒方法不善或催芽时温度和水分控制不当 等原因所致。生理性烂秧主要有秧田操作质量差,催芽、播种 及水浆管理不当,或不利环境及土壤中未腐熟有机物多

16、而产生 的还原性有毒物质所致。防治水稻烂秧的防治以农业防治为根本措施。狠抓种子浸 种、催芽、播种的质量,同时,还要强调秧田整地质量,有机 肥要充分腐熟,科学施肥、用水。侵染性烂秧,应在秧苗一叶 一心至三叶期时,出现叶尖无水珠和零星卷叶时应及时喷药。 可用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30%立枯灵500 1000倍液浇灌,若病情较严重时,药液浓度应适量加大。 稻曲病稻曲病是由无性态为稻绿核菌。有性态为稻麦角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通常在中、晚稻及杂交稻上发病较重。诊断该病仅在穗部发生,危害小穗。病菌侵入谷粒后破坏 病粒内部组织,形成菌丝块并逐渐增大,先从内外颖壳合缝处 露出淡黄绿色的块状物(胞子座),后包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