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57140750 上传时间:2023-12-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法运算定律说课稿恭城二小 刘艳梅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加法运算定律,所选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内容是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分析、教学反思六个方面加以说明。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作了一些于孕伏。例如:通过100以内加法中出现小括号的学习,对加法结合律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

2、识。这些都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本册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

3、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是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所有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 知识技能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 并掌握加法运算定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

4、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来解决数学问题。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定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运算定律。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教具准备:课件二、说教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质疑启发法以及讲练

5、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三、学法分析在学法的指导上,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法、分析讨论法、概括总结法等学习方法去观察、猜想、探索、交流,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四、说教学程序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三、分层

6、练习,巩固提高;四、质疑反馈,总结评价;五、拓展延伸,体会用处。(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通过谈话自然导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2、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设计意图】从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1、探索加法交换律(1)、观察发现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

7、答根据主题提出的第一个问题。(2)、验证规律a、组织学生观察这个等式的特点,然后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b、运用自己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3)、概括规律a、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规律b、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4)运用规律 采用对口令的形式2、探索加法结合律(1)、观察发现 课件出示开始学生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学生口头列式。并鼓励用不同方法计算出结果。在对计算过程和结果加以观察。(2)猜想探究 猜想每组算式的结果会怎样,在计算验证猜想 (13+45)+25 13+(45+25) 125+(75+36) (125+75)+36(3)概括规律观察3组算式,你发现

8、了什么?小组交流后,集体反馈,并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四)运用规律 用加法结合律填空【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猜想验证、小组交流 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揭示规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下一环节。(三)、分层练习

9、,巩固提高我设计了小组赛、男女对抗赛、挑战赛、个人赛等练习形式。【设计意图】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力求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四)、质疑反馈,总结评价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让学生在以下三个问题中选取自己感触最深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在发现这些规律的过程中你用到或学到了什么数学方法?3、你觉得这些规律可以运用在哪些方面?运用时要注意什么?【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

10、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设计三个问题,力求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完美结合,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五)、拓展延伸,体会用处必做题 246+578+(154+322选做题 999+998+997+996+1004+1003+1002+1001【设计意图】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让学生真切感受的所学定律的用处。以上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

11、层深入,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五、板书设计最后我想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加法运算定律 40+56=56+40 a+b=b+a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88+104)+96=88+(104+96) (a+b)+c=a+(b+c)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

12、应的认知基础,反过来,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教学时,充分利用了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形成连贯的情境、后续的问题,使本节的教学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2、在例举中验证规律教学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学生在充分感知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使学生体

13、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加法结合律个探索过程与“交换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稍加点拨便于引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逐步从观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里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但并未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致使一部分学生在运用时出现模糊现象。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种运算定律的区别,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