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心理学笔记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57130071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关心理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公关心理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公关心理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公关心理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公关心理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关心理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关心理学笔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1、公共关系心理学学科性质:既是心理学又是公共关系学。2、公共关系学是心理学的分支:按研究主体划分:个体、社会、发展、动物、比较、变态按研究领域划分:教育、劳动、管理、临床、文艺、体育按研究方法划分:试验、生理、心理物理学、心理测量学3、公共关系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区别:普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人的内在心理活动,而公共关系心理学注重考察人的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而公共关系心理则从公共关系活动的特定情境出发研究人们的特殊心理活动及规律。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自然的未经修饰的刺激环境所引起的心理反应及心理反应过程,而公共关系心理学则重点研究人们因公共关系

2、活动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和心理定势。总之,公共关系心理学派生于普通心理学,并以普通心理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4、公共关系心理学是公共关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5、公共关系研究的内容: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各种关系状态和规律;信息沟通的现象和规律;公关活动策划、实施的方法与规律。6、公共关系活动过程:调研 策划 实施 评估7、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参与公共关系活动的双方相互交往过程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8、公共关系表现为静态与动态,静态是指组织与公众之间客观存在的着的关系状态;动态则是指组织通过开展具体工作来改善或改变与公众原有的关系状态。9、组织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分为:日常性与专门性两类。10、以活动

3、的侧重点而论,公共关系活动可分为:宣传、交际、社会服务三种类型。11、公共关系心理的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 系统分析、动态研究、比较研究实证研究方法: 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观察法依被观察者的情景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以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关系来分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12、提高谈话效率应注意: 目标明确、讲究方式、利用居家优势、言简意赅。13、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理论任务、实践任务、推动公共关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14、搞好公共关系的三要素: 组织本身的行为和特征;传播过程;公众对组织形象的认可。第二章 组织的心理氛围1、组织心理氛围的含义: 组织内部环境的心理气氛

4、,是组织员工对组织整体状况以及个人在组织中地位,作用和前途感受的综合反映.2、组织心理氛围的内涵:表现了组织的意识状态;组织的情感反映;反映组织中的相互关系;反映员工对组织的态度。3、组织心理氛围对公共关系的影响:是组织公共关系工作的基础;组织内部公共关系状态的反映;组织现实形象在员工心目中的体现。4、组织心理氛围的核心内容:组织的凝聚力和士气, 组织成员的集体意识和主人意识。5、影响组织凝聚力因素: 组织的目标(关键)、组织的利益(直接)、组织领导人对组织凝聚力的影响、组织成员的心理满足程度对组织凝聚力的影响, 组织内部冲突的解决状况对组织凝聚力的影响。6、影响士气的因素: 对所在组织的满意

5、程度、组织目标得到成员的赞同程度、领导者的素质及领导方式、对工作的满足感、经济报酬是否合理、成员关系是否和谐、奖励方式是否得当、员工身心是否健康。6、营造组织良好心理氛围的意义:能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制定合理的组织规范;有利于产生优秀领导人。7、营造组织良好心理氛围的策略:形成组织价值观念;尊重员工的个体价值;重视内部传播;有效使用激励手段;加强情感维系;合理化解怨气。8、价值观念对营造良好心理氛围的意义:它赋予员工的日常工作以崇高的意义;它赋予组织重大的社会责任;为员工提供行动指南。第三章 公众心理概述1、公众是指与某一公共关系主体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组

6、织的总和。与大众,群众,民众不同。2、理解公众概念需把握:公众必须是与组织有联系的人群;不同的社会组织有不同的公众群体;公众与组织的联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公众的存在形式不是单一的。3、公众心理:是公众对与其利益直接相关的社会组织行为的心理反映。其特点包括:相同性,关联性,利益性。4、影响公众心理的因素: 内部因素(公众自身因素)、外部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组织行为因素)。5、公众个性心理:个性心理过程(认识、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倾向性(兴趣、动机、需要)、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6、个性对公众心理活动的影响:影响公众心理活动的动力趋向;影响公众心理活动的内容选择;影响公众心理活动的表现

7、方式。7、社会因素对公众心理的影响表现在社会规范、社会文化、社会舆论等方面。8、组织行为是影响公众心理的最直接因素。9、公众的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思维。10、感觉是我们认知世界的起点,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进行反映的过程。内部感觉:平衡觉,运动觉,机体觉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其中视觉与听觉占重要与主导地位,达80%-90%。1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反映。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图形、大小、方位、运动、时间错觉,属于特殊知觉。知觉特征:整体性,选择性,主观性,恒常性12、思维是指客观事物的一般属性和内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概括

8、的、间接的反映过程。13、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提出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4、检验假设的两种方法:科学或社会实践、思维的逻辑推理。 实践是检验假设的唯一标准。15、公众的情感过程不仅指情感,还包括情绪,是情绪与情感两种心理的过程的统称。情绪与情感的联系是指都属于同一类心理过程,而区别在于: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心理活动, 情感是人独有的心理活动。情绪有情境性,不稳定性、易变性、 通常表现在外部。情感有稳定性、深刻性, 通常表现较为深沉和内隐。16、了解公众的情感变化的几方面:面部表情;语言和语气;动作与姿

9、态;生理反应。17、情绪的基本状态:心境、激情、应激。18、根据情感的性质和内容划分:理智感、道德感、美感、都属于人类的高级社会情感。19、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立目标、并以此支配和调节自已的行为以实现之的心理过程。特征:目的性、坚韧性、随意性。20、意志行动过程: 动机取舍和目标确立、方法的选择和计划的制定。21、良好的意志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22、意志的培养: 首先在树立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其次要实践中磨炼自已的意志,再次加强自我意志的锻炼。第四章 公众个体心理分析1、个体心理是指个体对自身和社会文化环境状况及它们之间关系的主观把握和体验。2、个体心理的发展既有连续性、稳定性

10、、发展性、跳跃性。3、兴趣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给与优先注意的倾向性。兴趣的产生是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的。4、兴趣的差异性:兴趣指向的差异,兴趣范围的差异,兴趣时间的差异,兴趣强度的差异。5、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是客观需求在人脑的主观反映。人的需要是行为产生的动因。6、需要特征:针对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有差异的。7、需要的种类:二分法:自然性(生理性)和社会性、或原发性和继发性、外部和内部、物质和精神。三分法: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五分法: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1943年马斯洛)8、各类公众的需要:消费者公众的需要:

11、求实心理、求美心理、情感心理、求名心理、求信心理、求便心理。社区公众的需要:环境保护的需要、社区稳定的需要、社区发展的需要。新闻媒人公众的需要: 及时获取真实信息、尊重职业道德、追求新闻价值、希望付出较少、希望较多配合。各级政府部门公众的需要: 及时掌握信息的需要、获得尊重的需要。9、动机是指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指引去满足一定需要的意图、愿望和信念,是人的行为直接原因。10、动机的作用:始发、指向、强化、维持、调节。11、动机的激励途径:动机产生的心理过程;个体需要和动机内容;行为改造角度。12、动机的激励理论:期望理论(伏隆);公平理论(亚当斯);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13、对公众动机

12、激励应从三方面入手:选择好目标;努力提高价值;正确估计期望值。14、如何运用公平理论:监督完善制度,制定科学的奖惩制度;做好宣传工作,使公众客观正确的对自己和他人的绩效评估。15、如何运用双因素理论:改善内部公众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发挥保健因素。避免不满情绪。积极从工作内容着手,充分发挥“激励因素”,调动工作热情。16、能力的人体差异:能力类型差异、能力发展水平差异、能力表现早晚差异。17、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18、性格的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最主要组成部份)、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19、了解性格对公共关系的意义:有助于我们预测公众的行为;有助于

13、对不同性格的采取不同的方法。20、从众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已的意见,进而采取与大多数人步调一致的行为,即“随大流”。从众行为原因: 群体的吸引作用、成员之间的影响。21、不服从行为情况:抗拒、消极抵制、自由主义的态度。22、利他是指个体公众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而从事的行为,如同情、慈善、捐款、救难、自我牺牲等。23、利他行为的主客观因素包括: 个人因素、人格特点、情境因素、被帮助者的特点。第五章 群体公众心理1、公众群体指具有共同利益与共同需要的公众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组合而成的共同体。2、公众正式群体基本特征: 有共同的目标、 存在沟通能力、存在着一定的结构、相对的稳定性、有共同社

14、的心理状态、有共同社的行为规范。3、个体加入群体的必要性: 有助于满足我们的心理和社会的需要、有助于达到我们各种目标、有助于获得某些知识和信息、 有助于得到社会认同。4、群体的形成与发展:初创阶段、磨合阶段、稳定阶段、操作阶段、中止阶段。5、群体的分类:按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分类(实际群体和假设群体)、按群体构成原则分类(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按群体规模大小分类(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按群体发展水平和结合程度分类(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群体主要是实际群体,它包括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6、公众群体心理特征表现为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觉认同或主动认同、压力认同或被动认

15、同)、整体感。7、群体领导是在群体中享有一定威望,能指挥、协调内部成中去完成各项任务实现目标的个人或集体。8、群体领导心理的表现形式: 优越感、压力感、威望感、用权感、成就感、竞争感、相容感、自卑感。 9、心理定势与心理特征、心理倾向的联系:特征和倾向表现为心理活动,而定势潜存于心理活动中。10、心理定势与心理特征、心理倾向的区别:特征是通过行为过程反映出来的心理特点,定势是对未来的可能产生的心理学和行为的判断,不是现实的心理或行为 。 11、群体公众心理定势的表现形式:流行(时尚)、流言、舆论、习俗。 12、流行也称时尚,分为:阵热、时髦、时狂。一般来说流行具有新奇性、短暂性、循环性13、流言大致可分为三类:与人们利益直接相关的;与个人或群体利益有间接关系的;和一般人无关的奇闻。14、流言产生的原因: 信息发出者的偏差或理解上的偏颇;信息传播者加上了个人情感色彩,而使信息失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