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石云云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57116193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石云云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石云云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石云云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石云云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石云云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石云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石云云(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第一课笠翁对韵(节选一)教学目标: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2.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三、释读1.师读第一

2、段 讲解第一段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苍穹:指天空。下响:指下午。高舂:指傍晚。青春:指春天。 2.学生一起说文意。三、朗读一东、二冬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四、课后拓展: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2.收集对联。五、板书设计:笠翁对韵苍穹:指天空。下响:指下午。高舂:指傍晚。青春:指春天。六、作业:背诵课文。第二课笠翁对韵(节选二)教学目标: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2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一、检查复习检查节选一学习情况,阅读与背诵。二

3、、范读、带读笠翁对韵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三、释读1.师读 讲解重点点拨:奇对偶、吹竹对弹丝、雨伯、雷公、薄浓、河、汉。2.学生一起说文意。四、朗读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五、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2.收集对联。3.楹联试对。六、板书设计: 2.笠翁对韵(节选二)河、汉:指天河。奇:单数

4、 偶:双数 吹竹:吹凑竹管类乐器。 弹丝:弹奏丝弦类乐器。七、作业:背诵课文。第三课 小儿语教学目标: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检查节选二学习情况,阅读与背诵。二、问题提出小学生说话做事要注意什么呢? 三、新课: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3.领学生读词句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重点解释:沉静、从容、体悉、从宽。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6.检

5、查背诵7.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 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四、作业 背诵课文。五、板书设计: 重点解释:沉静、从容、体悉、从宽第四课治家格言(节选一)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过程设计一、简介治家格言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

6、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

7、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五、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六、作业练习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七、板书设计:4.治家格言(节选一)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第五课 治家格言(节选二)教学目标: 1.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3.基本了解诵读内

8、容,提高语文素养。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善欲人见,不是真善;便是大恶。”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过程:一、检查节选一的诵读。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善欲人见,不是真善;便是大恶。”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

9、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五、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六、作业练习别人有了成绩或遇到困难,你会怎么做?当别人误解了你以后,你怎么做?七、板书设计:理解重点句:“善欲人见,不是真善;便是大恶。”的意思。第六课 名贤集(节选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重点与难点1

10、.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过程设计: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名贤集。教学流程:一、背景介绍: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二、课文分析1.课文引入:2.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重点字词: 末儿重点句子:翻译: 3、课文知识

11、的补充 曹娥碑: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三、知识的扩展1、有关隐语的介绍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

12、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1)谜面:呀 (打一成语)(2)谜面: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谜底:(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 四、板书设计:谜底:(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第七课 名贤集(节选二)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重点与难点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过程设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名贤集,通过上节课的

13、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承袭为临川王。一、课文分析1.课文引入:2.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1)重点字词: (2)重点句子: (3)翻译: 3.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三、知识的扩展1.有关隐语的介绍2.做联句游戏,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四、教师小结这节课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气气;劝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处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五、板书设计:重点字词: 烧香 不义富 微尘第八课 逢老人教学目标: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过程设计一、检查节选一的诵读。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新课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隐恋。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老人的外貌,后两句写了老人走路时艰难的神态。这首诗以简练通俗的语言刻画了一位老人的形象。2.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3.领学生读词句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