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材分析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57108859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潮教材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观潮教材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观潮教材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潮教材分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观潮一、教材解读课文简说。“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的景象,描写了大潮 由远而近、 奔腾西去 的全过程, 描绘出江潮 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 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 奇特、雄伟、壮观。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 比喻、形容、衬托 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 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 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

2、愧为自古以来的 “天下奇观”!课文的第 3、4 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写声音,从“闷雷滚动”到 “山崩地裂 ”;写景象,从 “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 其生动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气势非凡,使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大潮的画面,感受到大潮的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 。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受震撼。教材中配了两幅紧扣课文内容的图片。 第一幅图片,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海塘大堤上 “人山人海 ”,水面上的那条白线正向我们移来;第二幅图片,则是另一番态势, 我们看到的是 “两丈

3、多高的水墙”浩浩荡荡飞奔而来的壮观景象。这两幅图片为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提供了凭借。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 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 “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 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战国时庄子在 南华经 中写道: “浙江之水, 涛山滚屋, 雷击霆碎, 有

4、吞天沃日之势。 ”这是历史上有关钱塘江的最早记载。观潮的习俗起源于汉魏六朝,唐代形成观潮之风,沿袭至宋,盛况空前。历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曾描绘过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和观潮的风俗。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出现了一条白线 ”,意味着江潮开始从远处过来了。这时,宽阔的潮头激起白色的水花,远远望去,好像是一条白线。宋朝诗人杨万里在诗句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中,把这条 “白线 ”比作了钱塘江上的一条白玉腰带。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丈 ”是长度单位, 1 丈约等于 3.33 米。文中把水浪比作 “水墙 ”,形容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2)对词语的理解。笼罩:指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鼎沸:用来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二、教学目标认识 7 个生字,会写 13 个生字。正确读写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 3、4 自然段 。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