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总结终结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57097378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学总结终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温病学总结终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温病学总结终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温病学总结终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温病学总结终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温病学总结终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学总结终结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单项60*0.5 多项选择10*1 填空10*1 名解5*2 问答2*5 2*10 病案1*10绪论时间 特点 阶段温病的开展: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形成阶段明清时期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3、明末吴又可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5、叶天士蓍温热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被誉为温热大师,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体系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立湿热病专论。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展了系统论述。

2、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8王孟英着温热经纬9、 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10、 学派形成的要素:代表人物、学术思想、一定的人数第一章温病的概念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二、温病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开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共有的临床表现:起病急骤、来势迅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三、范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温病条辨四、分类1、按病证或病因分类温热类温病有热无湿:风温、春温、暑温、秋

3、燥湿热类温病有热有湿:湿温、暑湿、伏暑2、根据发病初起见证分类:新感温病感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和伏邪温病感邪后邪 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 可能名解3、命名:根据季节分:春温、秋燥、冬温;以四时主气分:风温、暑湿、湿温、秋燥:按发病特点:大头瘟、烂喉痧等可能多项选择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1、温邪的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2、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黑体重点1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易化燥伤阴;变化迅速2暑热病邪: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3湿热病邪: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4、;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4燥热病邪:病变以肺为主;易致津液枯燥;易从火化5温热病邪: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热内迫特性显著;易耗伤阴液6温毒病邪:攻窜流走;蕴结壅滞7疠气病邪:致病力强;传染性强;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有特异的病变定位二、发病因素:体质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三、感邪途径:从皮毛而入;从口鼻而入四、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鉴别表分类鉴别点新感温病伏邪温病发病感邪即发,病发于表感受外邪,不即发病,过时而发,病发于里症候特点初期见发热微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初期即见高热,烦渴,尿赤,舌红苔黄,或昏谵,舌绛无苔等气、营分里热

5、证病机传变由表入里,由轻到重,逐步开展由里外达,或进一步内陷深入病势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治疗得法易愈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伏邪透尽方愈初起治那么以解表透邪为主以清泄里热为主第三章温病的辨证填空,多项选择为主一、辨证内容: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理论核心二、卫气营血辨证叶天士创立什么叫卫气营血辨证根据卫气营血各自的生理特点,把温病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以此概括温病开展过程中四类不同证候及其病理变化,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称之为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表证型病理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备注卫邪郁卫表肺气失宣发热,微恶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发热,微恶寒,口微渴

6、气里热蒸迫热炽津伤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可喜饮冷,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气分证的病变范围广泛,以阳明热盛为多见营营热阴伤扰神窜络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血耗血动血瘀热内阻身灼热,躁扰不安,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身灼热,斑疹,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舌质深绛三、 三焦辨证吴鞠通倡导什么叫三焦辨证根据三焦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阐述温病开展中病理变化,以此概括温病的证候类型,传变规律,作为立法处方的依据,称之为三焦辨证。三焦辨证表证型病理临床表现辨证要点邪在上焦邪

7、袭肺卫卫受邪郁肺气失宣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微渴,咳嗽,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发热,微恶风寒,咳嗽邪热壅肺邪热壅肺肺气闭郁身热,汗出,口渴,咳嗽,气喘,苔黄,脉数身热,咳喘,苔黄湿热阻肺卫受湿遏肺气失宣恶寒重,发热轻,或午后发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胸闷无汗,咳嗽,咽痛,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濡缓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邪陷心包温邪内陷阻闭包络舌质红绛,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神昏,肢厥,舌质红绛湿蒙心包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表情冷淡,神识痴呆,时昏时醒,舌红绛,苔垢腻时昏时醒,舌红绛,苔垢腻邪在中焦阳明热炽邪热入胃里热蒸迫壮热,不恶寒,反恶热,面目红赤,汗出,口渴,气粗,烦躁,

8、苔黄燥,脉洪大而数大热,大汗,渴饮,脉洪大阳明热结肠道热结传导失司日晡潮热,神昏谵语,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部硬满疼痛,苔黄黑焦燥,脉沉有力潮热,便秘,苔黄黑焦燥,脉沉有力湿热中阻湿热困阻升降失司湿重于热见身热不扬,胸脘痞闷,泛恶欲吐,舌苔白腻;热重于湿见高热持续不为汗解,烦躁,脘腹满痛,恶心呕吐,舌红绛苔黄腻身热不扬,胸脘痞闷,呕恶,苔腻湿热积滞搏结肠腑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身热,汗出不解,烦躁,胸闷痞满,腹痛不食,大便溏垢如败酱,舌赤,苔黄腻或黄浊,脉滑数身热,腹痛,大便溏,苔黄腻或黄浊,脉滑数邪在下焦肾精耗损邪热久羁耗损肾阴身热不退,神惫萎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舌绛脉虚手足心热甚于手足

9、背,口燥咽干,舌绛脉虚虚风内动肾精虚损肝失修养手足蠕动,甚或痉挛,神倦肢厥,五心烦热,耳聋,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绛苔少,脉虚弱手足蠕动,甚或痉挛,舌绛苔少,脉虚临床上一般先以卫气营血辨证确定病变浅深层次及其开展趋势,再用三焦辨证确定病变部位。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主要是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以及辨常见病症一、常见病症: 1、发热重点 九种证型发热恶寒、寒热往来、壮热、日哺潮热、身热不扬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可伴见面色淡黄、足冷等症,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之征象、身热夜甚发热入夜尤甚,灼热无汗,为热入营分、身热肢厥、夜热早凉夜间发热,天明热退身凉而

10、无汗,温病后期邪热未净,留伏阴分、低热热势地位,持续不退,且见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等症。温病后期,邪少虚多,内生虚热的表现2、汗出异常无汗、时有汗出、大汗、战汗温病开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3、口渴口渴欲饮、口渴不欲饮、口苦而渴4、神志异常 重点 原因:心藏神主血,营气通于心,故邪热扰心或深入营血,多表现神志异常烦躁不安热扰心神、神昏谵语闭证、实证、昏聩不语痰热阻闭心包、神志昏蒙湿热类病症热郁于气分,多重在脾胃,湿热酿痰蒙蔽清窍所致、神志如狂、神情呆钝5、 痉实证、虚证名解:痉是指肢体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之证,又称动风。临床分为虚痉和实痉两种6、厥脱热厥、寒厥

11、、亡阴、亡阳二、辨斑疹、白培 重点斑疹斑疹形态点大成片,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形如粟米,抚之碍手,压之褪色病机热毒炽盛,郁于阳明,胃热炽盛,內迫血分,灼伤血络,血从肌肉外溢而致风热伏郁于肺,内窜营分,达于肌肤血络而成治法清胃泻热,凉血化斑化斑汤犀地银翘玄连竹+丹参宣肺达邪,清营透疹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提示热邪深入营血三忌妄用辛温发表升提药助热动血,壅补恋邪,过用寒凉邪热遏伏白培晶培枯培形态形如粟米,内含浆液,白色晶莹,外表隆起形如糠皮,内无浆液,平塌凹陷病机湿热病邪留恋气分,胶结难解,湿热郁蒸皮肤正不胜邪,精气俱竭治法清热祛湿,宣畅气机养阴益气为主,佐以清泄湿热禁忌辛

12、温疏散,纯用苦寒清里观察色泽: 红活荣润邪热外透,气血通畅 深红紫赤热毒极盛 色黑光亮热毒深重,气血尚充 色黑隐隐 、四旁色红 火郁内 伏,气血尚活 色黑晦暗热毒锢结,正气衰亡 红 黑 颜色加深,病情加重区分形态: 斑疹松浮朗润,如洒于皮面热毒外泄顺证 斑疹紧束有根,如履透针、如矢贯的热毒锢结逆证注意分布: 稀疏均匀热毒较浅预后良好 稠密融成一片热毒深重预后不佳 故叶天士称斑疹宜见不宜多见宜见指斑疹的透发提示邪热得以外透不宜多见指斑疹过于稠密,为热毒深重的表现,提示病情深重结合脉证: 热势渐降、神志清宁 邪热外透,外解里和顺证 斑出热不退或甫出即隐,发出不齐并见神昏正不胜邪,毒火内闭逆证重视动

13、态变化: 如斑疹色泽由红 紫 紫黑 逐渐加重 ,反之那么病情转轻。 如形态由松浮 紧缩有根 热毒渐深,毒火郁闭之兆,反之那么热毒外达之象。 如斑疹分布由稀疏郎润 融合成片 热毒转盛之象 如急现急隐,或甫出即隐亦为热毒内陷三、辨舌(注意集中特殊的舌)辨舌苔、舌质两局部内容四、验齿五、察咽喉六、诊胸腹、切脉象第五章温病的治疗一、温病的治疗原那么:1、祛除温邪 2、扶助正气 3、急救卫气营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三焦: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二、温病的主要治法一泄卫透表法驱除在表温邪,解除卫分表证的治法作用为开泄腠理、逐邪外出、泄热解表,适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表。1、疏风散热银翘散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疏风热煮无过。2、 解表清暑新加香薷饮夏用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香薷、银花、连翘、扁豆花、厚朴3、 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杜藿香6克真川朴3克姜半夏4.5克赤苓9克 光杏仁9克 生苡仁12克 白蔻末1.8克猪苓4.5克 淡香鼓9克 建泽泻4.5克4、疏卫润燥桑杏汤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桑杏汤中象贝宣,沙参栀豉与梨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