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谈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57092674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谈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谈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谈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谈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谈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谈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 谈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谈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谈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要想推动素质教育的迅猛发展,首先得从教师的道德思想、业务能力、人格魅力等方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因为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成败。关键词教师素质 素质教育 道德思想 业务能力 人格魅力古人说过,教师乃

2、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这一句话便摆明了教师这个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师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教授他们做人、做事、解决难题的方法。所以,我们说教师这个职业需要任此职位的人有较高的素质,要有责任心,要有能力和专业水平等。自古至今,在中国教育长河发展中出现了一位又一位的精师名师,“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便是其中最为出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位。被称为“万世师表”“金声玉振”“道冠古今”的孔子,在教学上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和诲人不倦,弟子及后人称赞他“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夫子教人,比因其材”。举一反三式的启发教学同样首创与孔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3、则不复也 ”。古人尚且如此,而现代我们进入了一个学习化的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量增大,过去可以是“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仅靠书本即可洞悉世界,而今,德国一位教育家说:过去课本既是世界,而今世界就是课本。因此,课堂就不只是传播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唯一场所了,“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这一时代的最强音明确地告诉我们当今传统模式的教学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以向学生传递知识为主的教学课堂也将被时代的车轮所淘汰,而已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以育人为基本价值趋向的素质教育才是当今教育的发展方向。然而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所以,以传统教学为主的教师队伍也必须积极的提

4、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说到教师素质的提高,首先就要涉及到教师这个职业,自古以来在中华文明中教师一直被人们认为是社会中最光辉最神圣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人们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定位就要求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个人素质。另外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也要求从事此职业的人员具备较高水平的素质。首先,教师劳动的对象、劳动手段、劳动产品都是人,如果说一位老师教导一位学生成长是一项工程的话,那么长江三峡工程于它才真正是小巫见大巫了。教育者必须充分发挥外因的作用,有效的培养学生,要让它能够把握自己的今天和明天。正所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有

5、这一切都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备高水平的素质,同时也要求他们不断进取,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再者,人类近入21世纪以来,强大的新技术革命浪潮,不仅仅使整个社会知识总量呈现出“爆炸”态势,而且使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全球性的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以锄头、镰刀为标志的死工具时代已经过去,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活工具正在被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智能型工具所代替。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教育为了能更好地承担为社会培养各式各样人才的重任,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口号,为了促进教育的现代化,近几年来相当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电气化教育、多

6、媒体教学引进了课堂,然而随之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硬件”上去了,“软件”却还停留在过去。相当一部分教师虽然能用多媒体教学,但是这些教师仍然沉浸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教学观念严重滞后,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教育的现代化关键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的迫切性,归结一下,教师素质的提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道德情操方面首先,献身教育,教书育人是现代教师的基本原则,教师道德从一些很重要的侧面和关节点上指导和影响教师的道德行为,调节教师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催动教师去实现社会或阶层对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它主要包括教师的责任心、教师的公正、耐心和爱

7、心等。其次,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而教师只有孜孜以求的从社会生活和知识海洋中汲取养分,不断开拓知识面,调整自己知识结构,真正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勇于创新,做好思想道德和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最后,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情操。教师要自觉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尊严、人格,促进学生进步。二、专业知识方面教师要想真正作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的传播者,就必须提高自己职业的业务水平。教师只有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才能向学生传授准确的真理,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从而扩大在学生中的威信和影响。另外,教师的学识水平不仅仅单指其专业水平,还包括他对中华民族文

8、明精髓的理解和高雅的文化素养。三、人格魅力一个人如果具有迷人的人格魅力,那么无论在什么场所都会得到别人好感和注意,同样,如果一位教师具有了它,那他的课堂必然是精彩活泼的。在这里,“人格魅力”不仅仅指一个人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他的丰富的知识底蕴和形象。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语言修养要求。一位教师语言的幽默、简洁明了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水平。另外,教师的仪表、举止、阅历、气质等等都应该包括在内。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新上任的教师,走进教室,看到同学们正在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的打扑克。很显然,这是学生们在

9、考验老师,这基本上也是每一位新上任的教师都遇到过的事情。而这时候,如果教师很果断地批评学生、责骂学生,那么,这一门课程便不可能是学生喜欢的课程了。而相反,如果用另一种委婉的方法去劝导学生,或用幽默的话如“请同学们将第54号文件收好,下面开始讲课了”来打断他们,或干脆把扑克牌的知识讲给同学们,告诉他们扑克牌的由来发展史等等,很显然用后面一种方法不仅伤及不到学生的自尊,而且又拉进了师生距离,还可以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一举多得。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教师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得到人格和素质的完善。而教师的素质对学生人格和素质有着直接深刻的影响。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素质教育工作的成败。因此,要营造

10、一个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教师素质才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参考文献:1林崇得等.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8,(1):102张立新.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作者单位:河北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

11、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

12、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

13、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