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安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训练35及答案解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56968498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安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训练35及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精品】安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训练35及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精品】安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训练35及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精品】安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训练35及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精品】安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训练35及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安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训练35及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安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训练35及答案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精品资料高频考点训练(三十五)时间:25分钟 分值:100分每日必练 15分钟限时训练1(2013广东省中山一中高考模拟)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驰骋/聘请胸脯/黄埔墙隅/喁喁私语B蚍蜉/纰漏靛蓝/白洋淀下载/千载难逢C气氛/汾阳慑服/嗫嚅否认/臧否人物D泥土/拘泥誊写/藤蔓对峙/有恃无恐解析Achng/pn,p/p,y。B.p/p,din,zi/zi。C.fn/fn,sh/ni,fu/p。D.n/n,tng,zh/sh。答案C2(2013湖北省七市联考模拟)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惶急诡秘乌蓬船安分耐劳B央浼绵密陆虞侯彤云密布

2、C刹那宫绦掉书袋得鱼忘筌D流弊敲诈缔造者钟南捷径解析A蓬篷。B.侯候。D.钟终。答案C3(2013山西省山大附中5月月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著名作家张炜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出版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给他带来许多没料到的不虞之誉。B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开始了战略大追击,国民党部队势如破竹,四处逃窜。C今年北方的雪一场接一场,长城内外处处粉妆玉琢的景象,让人不禁脱口而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D针对道路交通的拥堵问题,很多政协委员认为,政府不应安堵如故,而应积极作为,多方联手打造城市通畅交通圈。解析A语义重复。不虞之誉

3、,没有意料到的赞扬。B.褒贬误用。势如破竹,形势就像劈竹子,上面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褒义词。C.正确。粉妆玉琢,白粉装饰的,白玉雕成的。形容女子妆饰得漂亮或小孩长得白净。也用来形容雪景。多义成语。D.望文生义。安堵如故,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安堵:安定的生活。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答案C4(2013江苏省南通等五市5月第三次调研测试)下列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3月份,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先后对苹果公司售后服务的“双重标准”提出质疑,这让苹果公司陷入了入华以来最大的舆论危机。B专家提醒,人感染H7N9禽流感起病的48小时内可以服用达菲进行

4、治疗是有效的,而以为服用板蓝根能预防禽流感的观点存在误区。C青歌赛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创新,已成为普及音乐知识、发现和推出声乐人才、引领和推动中国声乐事业发展繁荣的重要舞台。D对于“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国各地旅游景点门票是否涨价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在近期召开的信息发布会上已予以确认。4(2014广东省惠州市第一次调研考试)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央在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后,各地积极落实,并于近期相继向社会公布了具体实施细则。B预计将于2015年建成的粤港澳大桥,将从根本上解决阻碍粤港澳三地交通的问题,成为深化粤港澳合作、促进三地繁荣稳定。C2013年全军军

5、事训练指示强调,要进一步推动部队训练向实战靠拢,院校教育向部队靠拢;强化打仗思想,增强危机意识。D“毒胶囊”事件再次引发世人忧虑:食品里究竟有没有违法添加的工业明胶?这一点毋庸置疑,权责部门应彻查严打。解析A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应该把“在”调到“中央”前面。B.成分残缺,“成为”繁荣稳定后面加“的金桥”。D.“这一点毋庸置疑”表意不明。答案C5(2013广东省梅州市总复习检测)10月23日,重阳节之时,合肥市老年公寓前后有4拨爱心人士来给老人们献爱心,有位老人甚至一天被志愿者洗了7次脚。这样的井喷式献爱心,不少老人都说受不了。请运用“意愿”“习惯”“落差”等关键词,表达你对这种行为的看法,至少

6、使用一种修辞手法,90字左右。答案被洗7次的“甜蜜的负担”,不仅有悖于老人们的意愿,同时也打破了老人们的长时间所形成的作息习惯。节前的门庭冷落,节日的热闹非凡,节后的人走屋空,不仅洗脚敬老表现出作秀的本质,同时也容易给老人造成心理落差。6(2013辽宁省沈阳二中第六次模拟)仿照例句,另选话题,续写两句,构成一段排比。青春,不要雨季的萧索晦暗,而要盛夏的绚烂明亮;_,_,_;_,_,_。答案示例:心境,不要流星的浮躁喧嚣,而要天空的深邃沉静。人生,不要死水的凝滞倦怠,而要长江的奔腾不息。(2013山西省康杰中学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春阴朱弁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花带

7、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绝域东风竞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注朱弁(10581144):字少章,自号观如居士,宋高宗建炎元年冬出使金国,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被拘留了整整十五年,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秋回到故国。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表达了诗人长年被拘禁在异国他乡,感到年华已逝,有家难回的悲苦忧愁;表现了对故国的深深思念。(意思对即可)8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两联。答案前两联写遥远的塞北阴冷萧瑟的景象,一二句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极写其荒凉凄惨。三四句写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暗云低垂芳草连天,

8、可草中藏着乌鸦,极写其荒寒阴森恐怖。阴惨的景象之中流露出无限的悲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意思对即可)9(2013安徽合肥八中第二次月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甲:(1)_,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2)_。(3)_,微冷,(4)_。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5)_。(苏轼定风波)乙:(1)亦余心之所善兮,_。(屈原离骚)(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王羲之兰亭集序)(3)渔舟唱晚,_。(王勃滕王阁序)(4)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5)_,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答案甲:(1)

9、莫听穿林打叶声(2)一蓑烟雨任平生(3)料峭春风吹酒醒 (4)山头斜照却相迎(5)也无风雨也无晴乙:(1)虽九死其犹未悔(2)齐彭殇为妄作(3)响穷彭蠡之滨(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每日必背 5分钟资料储备2013年安徽高考要求背诵的古诗文(32篇)(十)10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必修4)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11醉花阴李清照(必修4)薄雾浓云

10、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12声声慢李清照(必修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四、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要求背诵的部分篇目(5篇)1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

11、芙蓉浦。每日必读 5分钟素材积累“听” 而 知 之2013年天津高考满分作文题目中的“听”是“兼听则明”的“听”,不是“偏听则暗”的“听”,更不是“闭目塞听”的“听”。所谓“兼听”,就是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尤其是商榷的、批评的甚至反对的意见,然后通过综合分析,权衡比较,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或形成正确的决策。魏征在回答唐太宗的问话时,举了古代圣君尧和舜的例子:“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可见,“兼听”是全面了解下情,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使天下清明的很重要的途径。尧、舜所以能“兼听”,除了当时信息传播的原始外,最重要的一条是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圣明,不认

12、为自己的眼睛能看到所有的现象,不认为自己的大脑永远的清醒,所以需要“问下民”,“明四目,达四聪”。唐太宗能做到“兼听”,是因为隋朝短命而亡的影像刚刚播毕,殷鉴不远,所以他要时刻警惕自己的王朝与自己可能出现的前隋的隐患。他的“兼听”发乎内心,源于真诚,所以才成就了“贞观盛世”与“天可汗”。不像后来的有些执政者,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当然是聪明、智慧、能力等都第一),自认为自己的天下是天堂,听不得半点儿批评意见,于是执政失当成常态。结果呢?应了那句人所共知的话“高贵者最愚蠢”,犯下的罪错与罪恶绝对空前且百分之九十九的绝后。想起两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袁世凯想当皇帝,又怕国人反对,便想听听舆论如何。其子袁

13、克定就专门为他制作了几份不同的报纸,国内的、国外的都有,且都一致赞同君主制。哄得老袁以为他是万众归心、举世拥戴呢,于是闹剧刚刚上演就匆匆收场。其实老袁想听的根本就是有利于他的“舆论”,所以底下人才揣摩上意糊弄他;他若想听真实的“舆论”,可以搞个微服私访,到会所、茶肆听听,不就什么都明白了。另一个是张作霖。据说张大帅最爱提拔的是那些喜欢与自己唱反调的部下,我琢磨着,可能是张大帅出身绿林,没读过书,唯恐自己的决策有疏漏,所以才养成了这“癖好”。其实对批评意见,张大帅也不是无条件采纳,他要综合起来做判断。但无论如何,在“兼听”这一点上,张大帅应该算得上楷模吧。要“能”听,更要“会”听。这才是兼听的全

14、部当然,我这话是说给今天的某些人听的。阅卷组点评:该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事例的选择及处理。每个事例后,考生都要作因果追问,抓住问题的关键从而增强说理的力度,如对唐太宗能“兼听”,袁世凯“上当”及张作霖喜欢部下提不同意见的原因解析基本是合情合理的。考生对“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一典故颇为了解,引用毫厘不差;袁世凯、张作霖的例子也是于史有征,基本是准确的,并注意到了几个例子的对比:唐太宗与袁世凯是因、果两方面的对比,袁世凯与张作霖只有动机方面的对比。语言生动幽默,尤其是对反面例子的呈现及分析,多用俏皮、讽刺性的语言,如“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绝对空前且百分之九十九的绝后”“哄得老袁以为他是万众归心、举世拥戴呢”等等。核心亮点:内容翔实解析具体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