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贵州省3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56954589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贵州省3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品】贵州省3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品】贵州省3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品】贵州省3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品】贵州省3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贵州省3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贵州省3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精品资料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考试语 文第I卷 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院起源于唐代的民间书斋和朝廷整理经史典籍的官衙,是介于官学与私学之间的一种文化教育组织宋代书院兴盛起来,与理学相结合,奠定了发展的学术基础与学养根基,基本上确立了讲学、藏书、祭祀、学田相结合的制度。明代书院的发展进入了成熟的推广阶段,总体上是由先进发达地区向边远落后地区推进。清代书院大量普及,形成了从民间乡村书院、家族书院到官方支持的省城书院的全网络覆盖规模。近代书院的改革,目的是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强调现代与传统的一眯相承。但在西方

2、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冲击下和自身深刻的危机意识的影响下,改革变成了“争毁”。于是,书院改制成了学堂,产生了历史的断裂,传统书院的内在精神并未传承下来。 书院首先要继承传统,要尊重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的先哲们。书院又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新。程颐提出“天理”这个新儒学核心概念,打破了千余年来解释儒家经典的范式,具有极高的理论创新价值。有了这个基础,朱熹才能成就理学思想集大成的伟绩。传统不仅在于传承,也在于创新。没有传承,文化就如无源之水;没有创新,文化就如一潭死水。 书院能自觉运用传统的反思意识与批判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精神孕育于夏商周时期,成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宋代学者们不仅批

3、判秦汉以来的政治,认为从无善治,也严厉批判现实科举制度和官学教育,认为纯为利禄而行。这种批判精神与反思意识,正是他们不遗余力地创建书院这种新型文化教育组织的驱动力。 书院办学的另一个宗旨是求“为己”之学,为了成就自己健全完满的人格,这也可以说是书院建在山林之间的一个重要原因。书院讲学有严格的程式,书院讲学的程式与规定体现了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与尊重,对创造和传播文化知识的师长的尊重。书院的创建者们又忌讳文化传统僵化、书院像官学一样成为赚取功名利禄的工具。书院在先生讲学规范与生徒求学自主之间的平衡,使书院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循环,因而焕发出无限生命力。 当前的学校教育学科专业化,学问

4、碎片化,学生只有专业知识,缺少人文关怀,没有很好的传道精神。又加上社会发展过速,物质刺激太强,权力诱惑太大,这些都会造成人丧失对自身存在的思考,追求知识,拼命学习,结果却完全忘记了自己应该学习什么追求什幺,纯粹变成了“为人”、“逐物”的工具,丧失了“为己”的目的。因此,传统书院的传道与为己相统一的办学宗旨,对于今天处理好为学做人的关系,仍旧是可以借鉴的。 (摘编自郑明星书院传统及其现代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院起源于唐代,是在民间书斋和朝廷整理经史典籍的官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介于官 学与私学之间的一种文化教育组织。B书院在宋代与理学相结合而奠定了发展的学术基础和学养根

5、基,基本上确立了讲学、藏 书、学田等相结合的制度,到明代得到很好的推广。C书院在清代得到了大量普及,有民间组织的乡村书院和家族书院,有官方支持的省城书 院,从而形成了全网络覆盖的空前的规模。D书院到了近代为了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彻底改制成为学堂,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堂就是书院,但未能继承书院的传统。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程颐打破了千余年来解释儒家经典的传统模式,创造性地提出“天理”这个新儒学核心概 念,对后来儒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B朱熹在程颐的基础上取得了理学思想集大成的伟绩,说明传统文化的发展,只有传承和创 新相结合,才能做到源远流长而又富有生命力。

6、C宋代的学者们认为,现实科举制度和官学教育就只是教会人们追求功名利禄,所以他们不 遗余力地创建书院这种新型文化教育组织。 D书院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循环,根本原因在于书院既注重先生讲 学的程式和规范,也注重生徒求学的独立自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院教育在强调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要求生徒做“为己”之学,即成就自己健全完满的人 格,因此,书院大都建在远离喧嚣城市的山林之间。 B书院讲学的程式与规定体现了对创造和传播文化知识的师长的尊重,这反映了古代师道 之尊严,从传承和创新来说,师道尊严也有一定的意义。 C当前的学校教育学科专业化,学问碎片化,培养出来

7、的学生只有专业知识,没有人文荧怀, 更没有传道精神,远远不如过去的传统书院。 D现在的时代,物质刺激太强,权力诱惑太大,使得有些人丧失对自身存在的思考,传统书院 传道与为己相统一的办学宗旨仍然值得借鉴。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褚无量,字弘度,杭州盐官人。幼授经于沈子正、曹福,刻意坟典。家滨临平湖,有龙出,人皆走观,无量尚幼,读书若不闻,众异之。尤精礼、司马史记。擢明经第,累除国子博士迁司业兼修文馆学士。玄宗为太子,复拜国子司业兼侍读,撰翼善记以进,厚被礼答。太子释奠国学,令讲经,建端树义,博敏而辩。母丧解,诏州刺吏薛莹吊祭,赐物加等

8、。庐墓左,鹿犯所植松柏,无量号诉日:“山林不乏,忍犯吾茔树耶?”自是群鹿驯扰,不复枨触,无量为终身不御其肉。丧除,召复故官。以耆老,随仗听徐行,又为设腰舆,许乘八殿中。开元五年,帝将幸东都而太庙坏,姚崇建言:“庙本苻坚故殿,不宜罢行。”无量鄙其言,以为不足听,帝是崇语,车驾遂东。无量又上言:“愿陛下所过名山、大川、丘陵、坟衍,古帝王、贤臣在祀典者,并诏致祭。”帝蚋其言,即诏无量祠尧平阳,宋璟祠舜蒲坂,苏颋祠禹安邑。初,内府旧书,自高宗时藏宫中,甲乙丛倒,无量建请缮录补第,以广秘籍。天子诏于东都乾元殿东厢部汇整比,无量为之使。固表闻喜尉卢馔、江夏尉陆去泰、左监门率府胄曹参军王择从、武陟尉徐楚璧分

9、部雠定。卫耐设次光禄给食又诏秘书省司经局昭文崇文二馆更相检雠采天下遗书以益阚文不数年四库完治。卒,年七十五帝闻悼痛,诏宰相曰:“无量,朕师,今其永逝,宜用优典。”于是赠礼部尚书,谥日文,葬事官给。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五)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卫尉设次光禄给食又诏秘书省司经局昭文崇文二馆更相检雠采天下遗书以益阙 文不数年四库完治 B卫尉设次光禄给食/又诏秘书省司经局昭文崇文二馆更相检雠采天下遗书以益阙 文不数年四库完治 C卫尉设次光禄给食又诏秘书省司经局昭文崇文二馆更相检雠采天下遗书以益阙 文不数年四库完治 D卫尉设次光禄给食又诏秘书省司经局昭文崇文二

10、馆更相检雠采天下遗书以益阙文 不数年四库完治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坟典”是三坟五典的合称。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吴、颛 顼、高辛,尧、舜之书。 B“明经”指明晓儒经,是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隋朝曾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唐朝科目更多, 其中以经义取者称为明经。 C“国学”指的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其学说对中国 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D“庐墓”,指古人于父母或师长去世后在坟墓旁搭盖的小屋,供丧家守丧期间居住,以守护 坟墓,举行丧仪,寄托哀思。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褚

11、无量心无旁骛,学业优良。他幼年跟随沈子正、曹福学习,专心致志,尤其精通礼记和 司马迁的史记,为他出仕奠定了良好基础。 B褚无量全心尽孝,感人至深。他在庐墓守丧期间,鹿破坏了他所种植的松柏,他哀告群鹿, 群鹿竞不再来践踏松柏,为此他一生不吃鹿肉。 c褚无量明辨是非,直言进谏。东都太庙损坏,皇帝要去东都,姚崇建议不宜撤销行程,褚无 量极力反对,皇帝最终听取了褚无量的意见。 D褚无量重视文教,整理典籍。唐高宗时内府藏的旧书次序混乱颠倒,褚无量建议修复抄录 补充,增加皇家藏书,担任修复典籍的使臣。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家滨临平湖,有龙出,人皆走观,无量尚幼,读书若不闻,

12、众异乏。(6分) (2)无量,朕师,今其永逝,宜用优典。(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野水孤舟 梁栋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孤洲尽日少人采,小舟系在垂杨岸。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鹂鸟自浮沉。 注粱栋,南宋诗人。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8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6分)9颈联中的“空”字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述而中关于正确对待别人优缺点的句子是“_。 (2)韩愈师说中“_ ”写出了正确的择师标准。 (3)辛弃疾

1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 _,_ _”写出了宋军强盛 的军威。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一把抓 徐国平 “一把抓”是宗家中药铺百年不倒的招牌。据说这招牌还是慈禧太后亲赐的,只可惜那块金匾不慎毁于战火。 宗世良的后人,衣钵相传,几代为医。在草药的选料和炮制上,家规要求甚严 自然,同样的病,在其他药铺要抓三五副,甚至十副八副,而在“一把抓”一

14、副即可。 后来,“一把抓”传至宗瑜手上。 时过境迁,浞城的西药店林立各处。宗瑜没有“理所当然”顺时造势,反而将中药铺开在一条偏僻老巷深处,三间门面,狭小逼仄。他还将先人的牌匾换下,改名为“一把抓中药馆”,令人费解。宗瑜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中药馆的生意冷冷清清。无人光临时,宗瑜便泡上一壶清茶,一边细细呷品,一边静心翻览历代医书。不过,仍有一些老主顾,贪图“一把抓”的药价便宜,一副药少到几元钱,贵点的也不过几十元钱。不比其他一些药店,贵得让人咂舌。 有人讥讽宗瑜这都啥年代了,一点经济头脑都没有。也有几个同行气不过,找上门当面质问,说他这是搅乱市场。宗瑜坦然一笑,说,祖上留的规矩不能破,你我郜是悬壶济世,道合志不同,又何必争执。同行自甘没趣,也拿宗瑜没辙。 宗瑜配药,从不用衡器,每味药全凭手拿捏。有人曾打过赌,结果,从宗瑜手中抓过的药,数次衡量均毫钱不差。宗瑜轻淡一笑,说,雕虫小技,药在心间,手上自然有准。 夫人耐不住清贫,屡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