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布线重点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56952499 上传时间:2022-09-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0.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布线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综合布线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综合布线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综合布线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综合布线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综合布线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布线重点(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综合布线(Generic Cabling System)2.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GB50312-2007)3. 综合布线系统与传统专属布线的区别其实就是要求布线系统的结构与当前连接设备的位置无关。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则是先按照建筑物的结构,将建筑物中所有可能防止设备的位置都预先布 放缆线,然后再根据实际所链接的终端设备情况,通过调整内部跳线装置,将所有设备连接 起来。同一线路的接口可以连接不同的通信设备。星状拓扑结构。可以使用电话点和数据点 互换使用。传统专属布线: 传统的专属布线方式中,终端设备在哪里,传输介质就要铺

2、设到哪里。总线拓扑结构4. 制定布线标准的组织机构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 美国电器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3. 国际电信联盟(ITU)4.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5. 光源与光钎的耦合耦合效率为:n =Pi/Ps式中:Pi为耦合入光纤的功率,Ps为光源发射的功率6光纤的损耗(单位:Db/km)一般情况下,信号在光纤中传输时所受衰减可定义为长度为L(KM)的光纤输入端光功率 P1 与输出光功率 P2 的比值:a (入)=(10/L) lg(P1/P2)7. 光纤孙浩的主要因素有:1. 本征:本征是光纤的固有损耗,包括瑞丽散射、固有吸收等2. 弯曲:光纤弯曲时补分光纤内的

3、光会因散射而损失掉,造成损耗3. 挤压:光纤收到挤压时产生微小的弯曲而造成的损耗4. 杂志:光纤内杂志吸收或散射在光纤中传播的光,造成损耗5. 不均匀:光纤材料的折射率不均匀而造成的损耗6. 对接:光纤对接时产生的损耗8. 光纤的模式带宽通常用光纤传输信号的速率与其传输长度的乘积来描述光纤的带宽特性,用BL表示, 单位: GHz*KM 或 MHz*KM。显然,对某个 BL 值而言,当距离增长时,允许的模式带宽就需要相应减小。9. 光缆的优缺点优点:1. 噪声抑制性好2. 信号衰减小3. 带宽高缺点:1 费用高2 安装/维护难3脆弱10.端接跳线 端接跳线简称跳线。指不带连接器件或者带连接器件的

4、电缆线对与带连接器件的光纤, 用于配线设备间进行链接。跳线主要有铜跳线(屏蔽 /非屏蔽双绞线)和光纤跳线(单模 / 多模)两种11.光钎跳线和尾纤 光纤两段都接光纤连接器插头的叫跳线,只有一段链接光纤连接器插头的叫尾纤。12用于链接电缆线对和光纤的一个器件或一组器件,成为连接器件(Connecting Hardware)。13建筑群配线设备(Campus Distributor, CD)、建筑物配线设备(Building Distributor, BD) 和电信间(楼层)配线设备(Floor Distributor, FD)14影响光纤连接器性能的主要因素1. 纤芯(或模场)尺寸失配2. 数值

5、孔径失配3. 折射率分布失配4. 端面间隙过大5. 轴线倾角过大15路由器性能指标1. 全双工线速转发能力2. 端口吞吐率3. 路由表能力4. 丢包率5. 延时6. 时延抖动16布线系统信道、永久链路、CP链路构成模型如图是布线系统信道、永久链路、CP链路构成模型。综合布线系统信道有最长为90M 水平缆线、最长10M的跳线和设备缆线及最多4个连接器件组成;永久链路(Permanent Link)则由90M水平缆线及3个连接期间组成,它是信息点(TO)与楼层配线设备(FD)之间的传输线路。PL不包括工作区缆线和连接楼层配线设备的设备 缆线、跳线,但包括一个CP链路。CP链路(CP Link)是F

6、D与集合点(CP)之间的传输线路,包括了各端的连接器件在内 的永久性的链路。CP( Consolidation Point)是楼层配线设备与工作区信息点之间水平缆线路由中的连接点。 楼层配线设备(Floor Distributor,FD)是终接水平电缆、水平光缆和其他不限子系统缆线 的配线设备。(word什么鸟画图)信道*永久链路|CP链路设备FDCPTO17香农定律:(P108例4.1-4.2必看)设调制信道的输入端加入单边功率谱密度为nO (W/Hz)的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 的带宽为B(Hz),信号功率为S (W),则通过这种信道无差错传输的最大信息传输速率C 为:C=Blog2(1+(S

7、/nOB)令 N=nOBC= C=Blog2(1+(S/N)其中,将S/N称为信噪比,则C使用bit/s表示的信道容量,成为香农容量。信道容量 给除了信道所能传输的最大信息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B和信噪比之间的关系。结论:1. 提高信号和噪声功率之比,能增加信道容量2. 当噪声功率N-0时,信道容量C可趋于无穷大。(无干扰信道容量为无穷大)3. 当信道容量C 一定,可用不同的带宽和信噪比的组合(或互换)来传输。即信 道容量可以通过系统带宽与信噪比的互换而保持不变。18. 数据传输的主要指标1. 带宽或吞吐率2. 传输速率3. 频带利用率4. 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排队时延)19. 电磁干扰与电

8、磁兼容性电磁干扰(EMI):也叫噪声,指在铜导线中由电磁场引起的电噪声,是电子系统辐射 的寄生电能。坏处:降低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增加误码率,使图像扭曲变形、控制信号误动作等。人工主要干扰源:电力电缆和设备、通信设备和系统、大型电机的大型设备、加热器和 荧光灯等。自然干扰源:静电、闪电等。光纤系统不易受噪声影响。电磁兼容性(EMC):指系统发出的最小辐射和系统恩那个承受的最大外部噪声,即设 备或者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运行时,不会产生干扰同意空间中其他设备、系统电信号的能力。 当所有设备可以共存并且能够在不会引入有害电磁干扰的情况下正常运行,那么这个设备就 被认为与另一个设备是电磁兼容的。电磁兼容包括

9、放射、免疫两个方面。20. 综合布线系统的组成部分1. 工作区(服务区子系统)由配线子系统的信息插座模块(TO)延伸到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缆线及配饰器组成。 注意事项:1. 工作区电缆距离。工作区电缆最大传输距离为5M。因此,从RJ-45插座到 终端设备之间所用的对绞电缆,一般不要超过5M。但是工作区长度加上 电信间的配线电缆或路径跳线可以达到10M,弱减少电信间设备或跳线电 缆的长度,可以曾加工作区电缆的有效长度。2. RJ-45插座须安装在墙壁上或不被碰撞的地方,插座距地面30CM以上3. 插座和水晶头不要接错线头(- -)4. 在进行终端设备和 I/O 连接时,可能需要某种电子传输装置,但这

10、种装置不是工作区的一部分。(比如:调制解调器)2. 配线子系统(水平子系统)由工作区的信息插座模块、信息插座模块至电信间配线设备(FD)的配线电缆和 光缆、电信间的配线设备及设备缆线和跳线的组成。布线距离:所有安装在配线子系统中配线电缆长度为90M,与配线子系统中传输介质的 类型无关。配线布线长度包括 10M 长的后备接插软线或跳接跳线,这些后备线用在电信 间和工作区中。工作区中的软线最大长度不超过5M。配线布线总长度包括90M长 的配线电缆和10M长的接插软线,因此,配线子系统布线长度最大总长为100M 注意事项:1. 配线子系统的传输截至一般为对绞电缆2. 最好采用线槽或者天花板吊顶内布线

11、,尽量不采用地面线槽方式3. 若采用3类对绞电缆,传输速率仅为16Mbit/s; 5类对绞电缆,速率为: 100Mbit/s4. 确定传输介质布线方法和缆线的走向5. 确定距电信间距离最近的I/O位置6. 确定距电信间距离最远的I/O位置7. 计算配线区所需缆线总量3. 干线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设备间至电信间的干线电缆和光缆,装在设备间的建筑物配线设备(BD)及 设备缆线和跳线组成。缆线选用:因素: 1.必须支持的电信业务; 2.通信系统所需的使用寿命; 3.建筑物或者建 筑群的大小; 4.当前和将来用户数的多少;可选缆线:1.4对5类对绞电缆(UTP或FTP); 2.1000大对数对绞电

12、缆(UTP 或FTP); 3. .1500 (STP-A)对绞电缆电缆;4.62.5/125ym单模光纤 布线距离限制:建筑群配线架CD到楼层配线架FD之间的距离应小于2000m;建筑物配线架 BD到楼层配线架FD之间的距离小于500m。如果采用单模光纤作为干线电缆,建 筑群配线架CD到楼层配线架FD之间的最大距离可为3000m。若采用5类对绞电 缆作为干线电缆,对传输速率超过100Mbit/s的高速应用系统,布线距离应小于90m。 在建筑群配线架和建筑物配线架上,接插线和跳线长度一般不超过20m;通常,将主配线架放在建筑物的中间位置,使得从设备间到隔层电信间的路由 距离不超过 100m。注意

13、事项:1. 干线子系统一般选用光缆,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2. 光缆可选用多模光纤(近),也可以是单模光纤(远)3. 垂直干线缆线的拐弯处,不要直角拐弯,应用一定弧度来防止光缆受损4. 垂直干线缆线要防止遭受破坏。如:架空要防雷劈5. 确定每层楼的干线要求及防雷设施6. 满足整栋建筑物干线要求和防雷击设施4. 建筑群子系统由链接多个建筑物之间的主干电缆和光缆、建筑群配线设备(CD)及设备缆线和 跳线组成。5.设备间 综合系统中为各类信息设备提供信息管理、信息传输服务。 构成:1. 大型通信和数据设备2. 电缆终端设备3. 建筑物间和内部的电缆通道4. 通信设备所需的电保护设备特殊要求:1. 要经过

14、通用的、可靠的和专业的设计2. 必须使整个空间都可以支持通信设备、通信电缆和电缆支持结构3. 不要再设备间中安装其他非通信类型的设备4. 建筑公共设施都不应该经过设备间5. 不可将电气设备或者机械设备、后勤服务物资等放置在设备间 确定设备间位置,应考虑:1. 设备间应位于主干路由预留通道处,易于从建筑物承重部分进入,并且处 于配线电缆、干线电缆或者两种集中的地方,以方便主干线缆的进出。2. 尽量原理强振动源和强噪声源3. 尽量避免射在建筑物的高层或地下室4. 应便于安装通信设备及接地装置大小规划应考虑:1. 现有或将来要安装设备的大小和数量2. 建筑物或需要支持的建筑群大小、房间的扩充需求注意

15、事项:1. 设备间要有足够的空间,保障设备的存放2. 设备间应有良好的工作环境。(避免太热,潮湿,腐蚀和毒气)3. 设备间的建设标准应按机房建设标准设计6.进线间 建筑物外部通信和信息管线的入口部位,并可作为入口设施和建筑群配线设备的安 装场地。主要作为室外电缆、光缆引入建筑物的成端或分支处,也是光缆做盘长的空间 位置。7. 管理子系统主要功能:使整个布线系统与其项链的设备、器件构成一个有机的应用系统 分级管理:1. 一级管理:针对单一电信间或设备间的系统2. 二级管理:针对同一建筑物内多个电信间或设备间的系统3. 三级管理:针对同意建筑群内多栋建筑物的系统,包括建筑物内部及外部 系统4. 四级管理:针对多个建筑群的系统电信间(TR):指放置电信设备、电缆和光缆终端配线设备并进行缆线交接的专用空间 注意事项:1. 配线架的配线对数可由广利的信息点个数来决定2. 利用配线架的跳线功能,可使布线系统具有灵活、多功能的能力3. 配线架一般由光纤配线盒和铜缆配线架组成4. 管理子系统应该有足够的空间放置配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