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效应的文献综述与未来展望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56945502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伴效应的文献综述与未来展望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同伴效应的文献综述与未来展望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同伴效应的文献综述与未来展望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同伴效应的文献综述与未来展望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同伴效应的文献综述与未来展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伴效应的文献综述与未来展望(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同伴效应的文献综述与未来展望同伴效应的文献综述与未来展望黄姚黄玉【摘要】本文首先对同伴效应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进行了梳理。其次对 研究者们提出的选择性问题、影像问题和相关效应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和建议。 最后总结出研究同伴效应还要用更多的数据来做更多的模型研究分析,使得同伴 效应的研究结果更加可靠。【关键词】同伴效应 学业成绩Abstract:Firstl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research status of peer effect. Secondly , some solutions and suggestio

2、ns are put forward to the selection problem, reflection problem and related effects put forward by researchers. Finally it is concluded that more data are needed to do more model research and analysis to study peer effect, which mak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peer effect more reliable.Key word:peer e

3、ffects academic performance一、引言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同伴效应和其带来的影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 研究者们认为同伴效应的研究对我国经济、教育及劳动力市场等具有较高的意义。 (叶星、熊伟,20XX)目前,人们对教育非常重视,教育关乎着我国未来的多方 面的发展,父母和老师也希望学生能够在同伴的影响下提高学业成绩。那么同伴 效应是否存在呢?自Coleman(1966)通过研究发现同伴会对学生学业成绩产生 影响(袁玉芝,20XX)后,引发了大批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教育中的同伴效应 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因此,本文将对同伴效应的文献进行梳理。二、同伴效应的概念同伴效应,也

4、称为同群效应,温斯顿和日蒙曼认为同群即同伴群体,这是由 在交往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的个体与他人所形成的群体,如果个体会在同伴的影 响下形成一定的表现或产生某种结果,那么可认为同伴效应存在(温斯顿、日蒙 曼,20XX)。而教育领域中的同伴效应选择宿舍、班级或年级中的群体作为同伴 群体,用同伴的表现行为对个体的表现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来分析同伴效应。(杜 育红、袁玉芝,20XX;袁玉芝,20XX;梁耀明、何勤英,20XX)。三、同伴效应的理论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一)理论发展历史高等教育中同伴影响的研究最早在西方社会背景下进行Coleman最早在20 世纪60年代提出同伴作用是对学生成绩产生影响的第二大因

5、素(Coleman,1996)。 Harris则认为,同伴作用是儿童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Harris,1998)。Ludwig 等(20XX)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发现同伴效应在短期内提高了低收入家庭孩 子的学习成绩,但Sanbonmatsu等(20XX)以进入Luding等(20XX)计划的四 到七年的家庭为样本,却发现对低收入家庭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同伴效应并没有显 著影响(崔静、冯玲,20XX)。杨针的研究表明同伴效应存在但不显著(杨针, 20XX)。Poldin等(20XX)只在大学好友或学习伙伴之间发现同伴效应。(崔静、 冯玲,20XX)。袁玉芝通过OLS模型分析指出:同伴学业水平越高,

6、对个体的学 业成绩影响越好(袁玉芝,20XX)。但权小娟指出:美国等国家使用的OLS模型 在我国并不适用。她通过交叉随机效应模型研究显示同伴影响显著并稳定地存在 (权小娟,20XX)。(二)研究现状很多研究者对同伴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但结果表明同伴效应是否存在的结 论不尽相同,研究结果还没有形成统一。目前来看,研究结果总体上呈现出两种 不同的矛盾:首先,部分研究指出同伴效应是存在的,但也有不少研究显示同伴 效应不存在;其次,关于同伴效应的性别差异影响的研究结果相互矛盾。同伴效 应对于男性学生的影响更大还是对女性学生的影响更大?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 的结论。(梁耀明、何勤英,20XX;权小娟,20

7、XX)四、现有研究述评面对相互矛盾的研究结果,究其原因,学者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第一,同伴群体的定义不同。比如当验证同伴效应在同学之间是否存在时,很难 准确指出同伴群体,它是指整个班级里的同学还是指同一个小组的同学?目前对 于相关群组的定义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明(崔静、冯玲,20XX)。第二,研究选 择的统计模型不同。例如,如果用线性模型研究,只能得出同伴效应对学生的正 负影响性;而采用非线性模型,研究结论则还会显示不同学生受同伴效应的影响 程度不同。此外,研究者们大多认为在研究同伴效应时主要会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第 一,个体进入同伴群体圈子时存在选择性的问题;第二,同伴群体和个体之间

8、还 存在映射问题,这是指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第三,如果有某些原因导致相似 的学生集中到一起,即使没有同群效应,我们也会观察到学生成绩与同伴效应正 相关,然后误认为同群效应存在并且显著,Manski将这种关系定义为“相关效 应”(权小娟,20XX;梁耀明、何勤英,20XX;叶星、熊伟,20XX;Manski,1993)。五、总结与未来研究展望针对以上研究者们总结提出的选择性问题、映射问题以及相关效应这三个问 题,本文认为:首先,个体可能会有选择性的进入到一个自己喜欢的群体,例如喜欢弹钢琴 的学生去参加钢琴辅导班,成绩好也许是兴趣使然,我们不能够分辨出成绩好到 底是因为自身的偏好原因使得成绩变好

9、还是由于同伴的作用影响使得成绩变好。 所以为了排除选择效应而准确的衡量同伴效应,我们可以选取宿舍里的群体作为 考查榇本。宿舍的人员分配是随机的,因而不存在个体对群体进行选择产生选择 效应。权小娟、张羽等研究者就采用了宿舍群体作为样本对此进行研究。第二,个体在受群体影响的同时,同样会对群体产生影响。如果群体的成绩 会受到个体成绩的影响,同伴成绩是会变化的,最后测出的结论会是两者相互影 响之下产生的结果,而不仅仅是的同伴对个体成绩的影响。并且同伴的成绩作为 衡量同伴效应对个体影响程度的重要因素,如果使用受过个体影响的同伴成绩来 解释个体的成绩,那么这样测出的同伴成绩和个体成绩是有误差的。所以我们可

10、 以假定个体不会对同伴群体产生影响,以个体刚进入群体时的同伴成绩作为同伴 平均成绩,观察个体在进入群体后的成绩变化考察同伴效应。虽然这样的测量方 法也不是完全的解决了影像问题带来的干扰,但相对而言会把误差减小一些。这 与丁维莉(20XX )等人的研究方法相似。第三,分班等有选择性的因素造成相似的学生聚集到一起,导致无法得知他 们本来成绩就好还是因为同伴效应的作用成绩变好。我们可以理解为,如果是本 来成绩就好的学生分班进入到优秀的班级,同伴的成绩同样不错,那么我们容易 简单的得出同伴效应存在并且显著,然而这并不是正确的结论。对此,我认为可 以把个体在进入群体之前的成绩与进入群体之后的成绩结合起来

11、,共同来衡量同 伴效应。以进入群体前的成绩作为基数X,观察进入群体后的成绩X1,计算出 X,分析个体的成绩变化来考察同伴效应。但是,也不排除有可能是个体在进 入群体后,个体的家庭原因或者自身身体健康的原因会造成成绩不理想,这样我 们就不能观察到同伴效应,也同样导致了研究结果的不准确。所以,在研究同伴 效应的时候,我们要排除非同伴因素造成的影响,因此,简单的线性回归是不能 满足研究要求的,我们还要依靠于工具变量或者其他的研究模型来研究同伴效应。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研究同伴效应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要解决所有的这些 问题得到一个准确的结论是很复杂也很困雉的,对于现在的研究技术和方法模型, 只能解决其中某一部分,而每位研究者对同伴效应有不同的见解,研究者们用不 同的研究方法处理研究过程中的不同的偏误性问题,侧重解决的点不一样,得出 的结论也就不统一。而跟西方国家的研究相比,国内的相关研究还十分有限,而 西方国家的制度体系大多都与我们不同,所以对同伴效应的研究我们应该从国内 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考察同伴效应,继而为我国的教育以及社会经济领 域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