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练习册》主题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56939788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练习册》主题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练习册》主题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练习册》主题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练习册》主题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练习册》主题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练习册》主题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练习册》主题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练习册主题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参考答案)主题2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探寻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含义及特点一、名词解释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幼儿心理发展是一种连续、渐进的过程,表现在个体的整个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2 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幼儿身心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会出现若干连续的阶段,且不同阶段表现出区别于其他阶段的典型特征和主要矛盾。3 发展的不均衡性是指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心理的发展并不完全协调、统一的现象。二、单项选择题1.D2.B3.A4.B5.C三、填空题1积极的2.发展的连续性3.婴儿期4.关键期5.学前期四、判断题1.()2.()3.(

2、)4.()5.()五、简答题1.个体的发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从发展的历程来看,个体发展是人生全程的发展,即个体在出生成熟衰老的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历程.从发展的内涵来看,个体发展包括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两个方面。2.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具有顺序性具有不均衡性具有个体差异性3.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虽然存在着发展的共同趋势和规律,但个体发展,尤其是心理机能的发展速度、发展的优势1/6领域、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等都可能是不同的,这就是个体差异。4. 发展的顺序性是指在幼儿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均表现一种稳定的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

3、到复杂的固定顺序进行。六、论述题:关键期这一概念最初由奥地利生态学家康罗德洛伦兹提出。他在对鸟类自然习性的观察中,发现刚孵出的幼鸟,如小鸡、小鹅等,会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学会追逐自己的同类或非同类,过了这段时间便再也不能学会此类行为。心理学家将这类研究借用到幼儿早期发展的研究中,提出了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即个体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最佳时间,如果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就会促使其的行为与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如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1. 探寻2学

4、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及趋势一、名词解释从上部动作发展到下部动作:幼儿最先学会俯卧抬头,然后是俯撑、翻身、坐和爬,这种趋势可称为首尾规律。手眼协调是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最新资料推荐-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够抓住所看见的东西。3 近远规律即靠近头部和躯干的部位先发展,远离身体中心部位的动作后发展。二、单项选择题1.D2.C3.B4.D5.D三、填空题1.典型的、本质的2.2岁3.知觉的4.五指分工动作5.56四、判断题1.()2.()3.()4.()5.()五、简答题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手的动作开始形成言语开始萌芽依恋关系发展2.行为受情绪支配爱模仿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

5、3.爱玩、会玩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4.好学、好问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个性初步开始形成六、论述题13岁的幼儿基本都已经学会了走路,随着其活动范围的扩大和感知觉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开始出现表象、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为其心理发展的复杂化奠定了基础。1. 学会直立行走。1 岁左右,幼儿开始学习独立行走。刚开始时走不稳,这与生理原因有关:一是因为头重脚轻,导致走路时难以保持平衡;二是因为骨骼肌肉比较嫩弱,不能有力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姿势;三是由于脊柱的弯曲没有完全形成,因此走路比较僵硬;四是由于两腿和身体动作不协调,所以容易摔跤。2. 开始使用工具。3/61 岁以后,幼儿逐渐能够准确地拿各种东西;1岁半

6、左右时,幼儿不但只是拿着东西敲敲打打、单纯摆弄,而是已经会根据物体的特性来使用,这是其把物体当作工具来使用的开端;2岁以后,幼儿开始学着自己穿脱衣服、系扣子、洗手等。可以说,13岁这是人一生中开始使用工具的年龄阶段。3. 开始出现人类特有的言语和思维活动。人类所特有的言语和思维活动,在个体2岁左右开始真正形成。2 岁前只是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1岁到1岁半是理解语言阶段;1岁半以后,幼儿有一个似乎是突然开口的时期,能说很多话;岁左右,幼儿虽然说话不成句,但总喜欢自言自语、模仿大人说话;岁左右,幼儿已经初步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与此同时,幼儿的想象和思维也开始发展,出现了游戏的萌芽和最初的概括

7、和推理。探寻3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一、名词解释1.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存在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2.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又称生理发展。3. 心理状态包括注意、激情、心境等,是心理活动的背景,是心理活动进行时所处的相对稳定的水平,对提高或降低心理活动的积极性的有重要作用。二、单项选择题1.C2.A3.B4.A5.D三、填空题1遗传2环境3.自然4.新的需要5.教育四、-最新资料推荐-判断题1.()2.()3.()4.()5.()五、简答题1.遗传的作用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为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提

8、供了最初的可能性。2.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环境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3.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笼统地说包含幼儿的全部心理活动;具体地说,包括幼儿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自我意识及心理状态等。4. 幼儿心理的内部矛盾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即新的需要和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需要是新的心理反映,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是过去的心理反映,二者互相依存的:幼儿的需要依存于其原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而一定心理水平的形成又依存于相应的需要。需要总是在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或状态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没有需要,幼儿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心理水平不能提高。教育的任务是根据幼儿已有的心理水平和

9、心理状态,提出恰当的要求,帮助其产生新的矛盾运动,促进其心理发展。六、材料分析题1儿童心理的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遗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先天基础。5/6遗传一方面保证了人类性状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又为个体适应环境的变化提供了可能性。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社会环境是幼儿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提供了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性;特别是幼儿亲子关系对幼儿一生的心理发展起基础和奠基作用,如果没有社会环境及教育的作用,幼儿不可能形成成人的心理。说明儿童各种心理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关键期是某种心理活动、机能在某个阶段发展最迅速、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在此时期适时对幼儿进行正确教育,幼儿心理发展很快;反之,则可能造成终生障碍。3 岁前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小基尼就失去了这一关键期培养,以后语言的发展就很难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