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56887293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0.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 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 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 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一、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是调整货币供应的重要渠道在当今社会,一国货币总量指的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社会货币购买力总额,主要包括现 金(或现钞)和银行存款(“存款货币”),其中,银行存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现金 所占比重则很小。因此,所谓货币投放,绝不仅指现钞的投放,而更多的是指存款

2、货币的投 放。目前一国货币投放的渠道主要有:1、中央银行购入发钞储备黄金(或其它储备物资); 2、央行购买储备外汇;3、央行购买国债或给予政府(财政)透支;4、央行向各类贷款银 行发放贷款,或者买入贷款银行持有的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券等,并通过贷款银行向社 会发放贷款;5、贷款银行吸收存款后,除交存央行一定比例的存款保证金或保持一定的备 付金存款外,向社会发放贷款,并形成贷款投放的乘数效应;6、央行外的各类银行购买国 债、企业债券以及外汇等。另外,从整个国家货币购买力总额看,境外资金流入和本国货币 流出境内也会影响社会货币总量(这要进行净流入或净流出量的具体分析)。我国目前货币投放最具有调节

3、余地的渠道,一是银行贷款,这也是货币投放最主要的一 条渠道;二是各类银行购买国债并通过财政开支向社会投放货币。其它渠道投放货币的伸缩 余地都是有限的。这里,财政增加向银行发放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增加货币投放(因而也会 形成财政投放的乘数效应);财政兑付向银行发放的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减少货币投放(增 加货币回笼)。也就是说,财政收支不仅也体现为社会货币的收付,体现为社会货币的再分 配,而且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就是调整货币供应总量的重要渠道。这也是财政政 策与货币政策紧密相关的重要表现。二、运用两种渠道,有效调节货币供应总量特别是“流通货币量”一般来讲,社会货币总量就是以货币表示的社会购买力

4、总额,即社会总需求,但从某一 时间段看,社会货币总额中总会有一部分脱离社会生产流通领域而沉淀下来,并不形成当期 实际的购买力。因此,社会货币总量又可以划分为“流通货币量”和“沉淀货币量”两部分。 真正影响一定时期社会有效需求的,不完全是社会货币总量,而主要是流通货币量。当然, 流通货币量的变动与货币总量的变动是有密切关系的。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社会货币总量,特别是流通货币量的调节作用看,二者又有明 显的差别,是不能相互代替的。从货币政策调控的基本对象一一银行贷款投放货币的情况看,贷款投放形成的资金属于 债务资金,一般有规定的贷款期限,到期要还本付息,贷款利息就是贷款资金的价格或成本。 因此,

5、贷款投放更像是资金的买卖行为,能否投放出去,以及实际投放多少,取决于买卖双 方的意愿和银行信贷资金的规模,而并非是无条件的。其中,银行可以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和 贷款条件来增加贷款需求,但降低利率对贷款需求的刺激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在一个缺乏 充分成本效益意识和约束的社会更是如此;而不计成本、不顾风险地滥放贷款也是不符合银行经营原则和监管要求的,是要严格控制的。银行贷款的增长从根本上讲,决定于借款人对 未来收入或投资回报的预期和信心。在面临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存在通货紧缩压力的情况下, 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货币需求的作用往往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在社会贷款需求旺盛, 流通货币量增大,面临通货膨胀压

6、力的情况下,银行作为货币供应者,在控制货币投放方面 的作用却会远远大于其在扩大货币投放方面的作用。另外,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利率,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社会存款意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沉淀货币量和流通货币量的比 例,但社会存款意向同样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还受到未来收支预期变动的影响,单纯的 利率调整对存款的调节作用也是有限的。从财政政策对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的影响来看,在社会存款意愿强烈,投资和消费需 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发行国债吸收一部分社会沉淀货币(包括银行沉淀资金),并通过财 政开支投放出去,可以直接而有效地调节当期沉淀货币量与流通货币量的比例,并通过改善 投资环境带动民间投资,改

7、善社会收支预期,增强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从而刺激社 会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但发行国债是国家对社会的负债,是要归还的,因此,必须保证 国债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并要避免因增加财政投资而产生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国债 发放的总量必须控制在财政可以承受的范围以内,避免造成严重的财政危机。同时,还必须 看到,财政投资是一种权益性投资,它代表着对被投资企业或项目的所有权,因而享有对被 投资企业和项目的管理、分红和处置的权力,但却没有要求其归还投资的权力。这就意味着 财政扩大投资后,一旦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需要控制货币投放时,要收回投资是相当困难 的,对一些投资期限较长的项目,如果匆忙停止后续投资

8、,还可能造成重大损失。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不仅在不同情况下对调节货币总量,特别是流通货币量的影响不同, 而且银行贷款与财政投资的性质也是完全不同的。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二者的本质特征和 根本区别,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而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我国曾实行过“拨改贷”, 将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拨款(投资)改为统一由银行贷款解决,这尽管为解决一定时期的特殊 问题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却带来了新的影响深远的问题:企业资本金严重缺乏,财务负担沉 重;将由财政解决的拨款改为银行贷款解决,使银行失去了贷款控制的标准和自主性,银行 成为财政和计委的出纳;银行贷款代替拨款,使企业获得贷款不还的理由(投资是不存在归 还问

9、题的),因而造成对国有银行严重的贷款不还的企业诚信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 吸取教训的。应该强调,财政政策是国家意图的体现,尽管政策制定的内部时滞可能比较长,但一经 确定,其实施带有强制性,外部时滞却非常短。而货币政策则主要依靠调整存贷款利率、存 款准备金率、票据再贴现利率和再贷款利率等,间接地调整民间存贷款意向和银行贷款意向 等,经过多道环节的传导才能产生效果,因此,其外部时滞是比较长的。为推动市场机制不 断健全,国家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而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以引 导,在这种情况下,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时,财政政策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同 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为中央银行发展债 券市场开展货币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必要条件,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可见,货币 政策与财政政策必须密切配合、互相支持,而不能相互代替、互相推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