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静静读书分享会主体教研活动记载感谢齐老师与静静博士的无私分享期待全国所有伙伴们一起行 动起来,互相倾听,互相关照,共同把课堂改革进行到底!《走进学习共同体》第一期:从“独白”到“交响”的课堂齐悦: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愿景也是一种方法,现在收听节目听众 当中,应该说对这个概念不熟悉的还是有不少,您是学习共同体研究 院的院长,是否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们知晓和明白今天都 是给你提难题陈静静:我觉得越是简单的问题实际上越困难,学习共同体的理 念最早是发源于美国,是由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它真正被 引用到东南亚国家或者东亚国家,真正把它转化为一种亚洲的教育革 命的形态是佐藤学老师做的所以这个学习共同体的样态由来是比较 早的,有100 多年了学习共同体,可以说给它划分开来理解首先 我们要理解什么是共同体所谓共同体是跟社会以及跟世界这些概念 是不同的,在于共同体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它是互相信任, 互相支持,每个人跟其他人的关系都是一种非常良性的关系如果是 一般的社会,人和人之间是有阶层的,所以会被划分成不同的阶层, 被划分为穷人和富人,被划分成优等生和困难生,但是共同体是所有 的孩子是平等的,这个是课堂当中的概念。
那么“学习”,佐藤学老 师把它定义为三种对话,学习是自己与他人的对话,自己与自己的对 话,以及自己和客观世界的对话,这种对话如何能变成一个共同体, 变成对话的共同体,需要我们课堂进行转型,从一个老师独白的课堂, 变成所有的学生平等的思考共同对话,形成一种相互协同的交响式的 课堂所谓交响,每个人都发出自己的声音,声音每个人发的不一样 就像交响乐一样,发出的声音不一样,但是构成了一个美好的乐章齐悦:很多时候课堂可能是独奏音乐会,大部分是听众陈静静:要么是独奏,要么是独唱,我们称为是独白的课堂,从 独白的课堂变成一个交响的课堂,这个是学习共同体想追求的课堂状 态,要形成这种课堂状态,就需要我们老师要保证每个孩子的学习权, 这个也是学习共同体最根本的愿景我们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每一个 孩子,保障所有人我们老师目前的情况,对我们所有老师是一个挑 战,你的课堂当中有 40 个孩子,你能保障所有的人都不落后齐悦:平等两个字说说简单但是具体怎么样做到,自己都不习 惯和别人平等陈静静:平等这个概念实际上在每一个人理解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而且咱们自己和别人平等OK,我们还要保证40个孩子,或者是30 个孩子她们之间能够平等,而且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还要把这种差 异转化成资源,把这种差异变成一种和谐的交响乐,这个对老师的专 业要求是非常高的。
齐悦:差异还可以转化成资源吗?我觉得差异就成为问题了陈静静:如果把差异当成问题真的会成为问题,怎么样把它进行 艺术的加工重构,怎么样进行艺术的提升如果可以做到,差异就会 变成资源,每一个孩子的认知不一样,观点也不一样,正是这种不一 样,这种多元化的认知和多元化的观点,才使得对这个问题的挖掘不 断走向深入,让每一个人都倾听到其他人的声音,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的观点,这个其实是差异性的资源所形成的交响乐的课堂这个对老 师要求非常高,需要我们老师从教学能手的角色转化为专家的角色 这种专家角色怎么来,很多老师就说,我这辈子也是普通老师,不可 能成为专家,但是如果我们不是一个真正的专家的话,我们真的没有 办法细腻的去应对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我教一个孩子是可以的,但是 我让 40 个孩子同时都有进步,有发展,还要平等,那对所有人来说 是巨大的挑战齐悦:共同体太难了? 陈静静:非常难这对老师的专业性提出非常大的要求老师原 本靠教案,20 年的教案可以一直讲下去,这样的状态老师不成长 老师不成长,学生怎么可能成长?我们要带领学生成长,首先老师要 专业成长所以我们老师要从教的专家变成学的专家,有两个概念, 学的专家首先我们自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者,我们自己不是以自己为 一个核心,想给孩子灌输多少东西,而是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 永远处在学习的状态。
齐悦:不是手里拿着一分教案,一直这样用下去而是一直要在 不足的状态,往前走陈静静:没错,没错,我们自身示范学习,其实是对孩子是很好 的促进作用,我老师天天在读书,我老师就是天天是是爱学习的人, 孩子自然而然就爱学习,这是我们成为学的专家的第一个含义第二 个含义是什么?我们成为学的专家就是要知道孩子到底是怎么去学 习的,而不是臆想我就这么教,就应该这么教齐悦:这是一种换位思考,不仅仅是站在老师的角度,还要转化 为学生的角度,学习者的角度陈静静:没错,这个绝对是要换位思考的,而且我们不但要考虑 个体的学生如何学习,我们还要考虑我教的是群体,我这个群体的学 生如何在这个群体当中,能够有所成长,我们必须了解我自己班上每 一个孩子,他的一个学习风格,学习兴趣,学习状态这些东西都要 了解,如果我们只站在学科本位,或者站在我们老师本位的角度,不 去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状态的话,我们的教学必然是不会引起学生的 兴趣齐悦:我不是说今天在课上把这些内容讲完就算完成任务,而是 我之前要知道我的受众几十个学生它的接受能力怎么样,我讲下去他 们能够吸收多少陈静静:没错,学情其实是老师最应该关注的,我们老师上公开 课,上的好或者不好,有的专家说好,有的专家说不好,我们老师觉 得无的放矢了,不知道到底应该听谁的,其实我跟各位老师讲,不用 听专家A的,也不用听专家B的,要听学生的。
齐悦:我印象非常深的是之前您跟我说在学习共同听课并不是针 对老师,这会让老师放下在课上表现的压力,而专注于课堂本身陈静静:这个是课后研讨是学习共同体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 我们老师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专家,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学情,必须有一 个载体,有一个载体怎么样了解学生的学情呢?其实课后研讨是很好 的载体,原来的教研活动也有课后研讨,这种课后研讨,主要针对的 是评价老师哪里教的好,那里教的不好,提出三点优点两点缺点但 是这样的评价,结束以后,一方面获得优点的,觉得自己教的挺好的 老师从此不成长了,觉得自己很不错,然后被批评的老师从此一蹶不 振,所以最终大家都不太开心,主要是没有收获,我们怎么样把研究 活动做扎实,其实就是最核心的问题点从评价老师教的好不好,转化 成每一个老师都成为真正的观察员,要求每一个老师,都领一个观察 员的角色,就研究一个小孩,他的整个的完整学习状态记录下来,孩 子的语言,动作,行为身体姿态表情,包括学习单,他跟其他孩子的 互动,都要让老师记录下来,记录下来的目的是告诉老师,真正知道 孩子的学习困难点在哪里,它的学习困难就是我们课堂要改进的地方 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为什么让老师细致的观察孩子的学习, 您就会知道很多孩子它的观点,他的学习方法其实是优与我们设想的 他们很多表现是非常惊艳的。
包括很多弱势的学生,老师经常叫他们 学困但这些同学在自主思考和同伴交流的过程当中,其实他们会有 很多的与众不同的发现,如果我们没有做课堂观察,这些发现往往因 为这些孩子不出色,没有得到表现的机会而被忽略掉,永远觉得这些 孩子没有什么好的表现但是如果我们经过了深刻的课堂观察,就会 发现每一个孩子,看问题的观点都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 对文本的思考、对数学科学的思考,都有很深邃的地方我们必须要 了解这让我们老师从另外一个角度,要敬畏我们的孩子,对孩子观 点的敬畏,对他们所处的发展状态的敬畏,不要以为孩子比我们小, 所以他们永远要向我们学习不对的,其实儿童越小的儿童,他们越 有很多的东西需要我们成人借鉴,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从这个角 度来讲,我们研课的过程,也就是课后研讨的过程,实际上就已经从 评价状态变成了一个研究状态,评价评的是谁,评老师,只能让老师 更加不安全,其实一点其他作用都没有齐悦:有很多人为了面子只讲优点,不讲缺点陈静静:那就更没有意思了,白开水一杯,我们这个研课过程变 成了研究,研究什么,研究学生到底是如何学习的,我们要真正向学 生学习齐悦:这也是一种对课堂的敬畏陈静静:没错,这就是对课堂的敬畏。
同时我们也要知道,任何 一个课堂,走进去我们都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包括有一些东西是执 教老师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学,包括很多孩子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方法, 以及学习弱势的展示,其实对我们都有启迪作用这个孩子的学习困 难,这个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难道我自己班上孩子 就没有吗?难道我在教学当中不会犯这样的问题?所以通过他人的 课堂,进行自我反思,是学习共同体课后研究的基本原则,不是反思 其他人,而是进行自我反思,从而改进自己的课堂,所以这种共同体 才可以形成共同体当中的每一个人为什么可以抱团,为什么可以相 互接纳,因为每一个人都反思自己的问题,而去敬畏其他人,所以这 个共同体的凝聚力可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