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56774057 上传时间:2024-01-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姜大鹏,顾新0 引言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与其它产业的关系1 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1 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主导产业1 3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支柱产业1 4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基础产业2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2 1 新能源产业2 2 新材料产业2 3 信息网络产业2 4 生命科学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2 5 空间海洋开发产业2 6 地质勘测产业3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 技术成果转化率低,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机构。技术成果的转化率,是反映科技成果转化状况的最直接指标。据统计,我国目前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大约为20左右。专利实

2、施率还不到10引,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诸如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中介服务体系十分弱小,虽然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数量不少,但中介机构十分缺乏。大量企业难以获取适合的技术成果,而不少科研机构的成果找不到扩散的合适渠道,只能自己小规模转化,使先进技术成果的社会效益不能发挥。(2) 企业规模比较小,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总体来说,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相对较少,实现商品化并形成知名品牌的更少。许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都以贸易为主,做外国产品代理的较多。即使是出口自己高科技产品的企业也多处于高科技的中低端,并没有充分表现冉高附加值、高效益的

3、特点。而且我国的企业缺乏独立承担科研项目的实力和科技创新的动力,很多高新技术产品以模仿为主,缺乏真正的创新。由于技术水平较低,创新能力差,国内企业面临跨国公司优势技术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虽然出现了联想、华为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但总的来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化水平较低,企业的规模较小,整体竞争力较弱。(3) 资金缺乏,融资渠道狭窄。近年我国的科技经费支出虽然有了显著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究与发展经费占 GDP 的比重仍然较低, 2007 年我国的这一比重为1 49,而美国达到2 62。日本为3 39,韩国为3 23 1。国家科技经费主要投入科研机构和高校,而对企业特别是

4、中小企业的支持较小。造成我国科研经费不足的主要原因是融资渠道狭窄,虽然企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已超过70,但这其中大型国有企业和军工企业占有相当比例,风险投资不健全,民间投资不活跃。从本质上来说,政府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的主要来源。而在国外,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来源,民间投资非常发达。(4) 高科技人才流失严重,专业人才匮乏。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到 2007 年我国科技活动人员总量达到 4544 万人。但我国的高科技人才却严重缺乏, 2007 年每万个劳动人员中 R&D 人员仅有 22 人,而同年日本达到 114 人,法国 128 人,韩国 99 人。我国的高科技

5、人才严重缺乏,同时还面 I 临人才流失现象,每年都有大量人才流人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发达国家, 2007 年我国14 4 万人出国留学,但学成归国人员只有44 万人 。近年,微软、惠普、摩托罗拉等一批国外的大公司,纷纷在我国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吸引越来越多的高级人才加盟,同时还直接进入高等院校招聘人才。人才外流使我国的科技实力严重削弱,不得不依赖于技术引进。可以说,科技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5) 国际竞争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少。2007 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6 348 亿美元,但进出口仍然以外资企业为主体,占

6、出口和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86 6和 79 4。从贸易差额来看,外资企业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体,三类外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均在 20 亿美元以上,其中外商独资企业的贸易顺差更是高达 564 1 亿美元。而内资企业除集体企业的出口超过进口外,其它企业类型仍然保持着较高的贸易逆差,其中,国有企业的贸易逆差最大,2007 年达到 123 4 亿美元,私营企业的贸易逆差也达到38 6亿美元 。由此看来,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虽然在总体上呈现贸易顺差。但顺差的主体是外资企业,尤其是外商独资企业拥有相当高的贸易顺差,而大部分内资企业仍然具有较高的贸易逆差。虽然这不是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直接数据,但由于战略性新兴

7、产业内含于高新技术产业,这些数据也可以反映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国际分工的较低层次,很多企业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大。如移动电话的芯片及其它一些元器件如片式高频电感、电阻和电容等长期依赖进口;数字电视机中的核心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 Intel 芯片等也是如此。我国对于软件和集成电路的设计有很大需求,它们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是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的核心部分,但我国现在这方面的技术比较薄弱,这造成对外国技术的依附性。(6) 产业政策不健全,相关制度有待完善。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全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创新创业环境还不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定受其制约

8、。风险投资事业在我国才刚刚开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和相关政策不够健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力度较小,且不配套,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税收优惠和出口优惠政策远远不及发达国家,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4 加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针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以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1) J1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一,要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利用已有的科技存量,进一步增强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实力。其二,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技术开发和服务机构的企业化管理,加强技术服务机构在科研机构与企业

9、之间的联系作用,切实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其三,在国家重大高新技术项目中,建立以企业为主、科研院所协同参与的产业化机制,支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重点开发项目,推动科技生产要素向企业流动。最后,要改变引进技术的方式,引进目的从生产使用与 “技术替代 ”为主向消化创新与参与国际合作转变;引进方式从单纯进口生产线向更加重视引进关键设备和技术转变,并把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相结合,走出模仿生产的阶段,进行包括新产品开发、新方法使用、新技术改良在内的技术创新。(2) 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实现投资主体的多样化。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不仅可以给企业以资金支持,还可以使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管理、市场经验和经营策略上的帮助

10、。目前,我国风险投资机构数量不多,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需要政府采取一系列引导措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机构的创立,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借助于风险投资机构,在资本扩张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股市的创业板已经启动,鼓励有条件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到创业板上市,以此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资金来源,实现资金投入主体多元化。(3)JJI 强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植和保护。尽快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预测世界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优先配置相关资源,选择并优先发展适合本国国情的重大关键技术。尽快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行必要的倾斜和保护。为促进一些战略

11、性新兴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政府应在税收上实行减免的优惠政策,在信贷资金上给予重点保证,在采购上优先购买本国的高新技术产品,以增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4)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科学技术知识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控制科学知识供应和扩散的速度及方向的一种重要手段,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我国很多企业不是重复研究与开发,就是没有对技术创新成果及时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因而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由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特别是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战略

12、性新兴产业,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更是必须的。(5) 实行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加快国内人才的培养。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和吸引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把用好人才、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作为出发点,鼓励和督促广大科技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及时更新知识,把科技工作转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国际人才的争夺。吸引海外优秀人才,积极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以发展自己和报效祖国。(6) 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结合起来。现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仍以传统的制造业为主体,这使得我国虽然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却不能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我国的传统制造业一直以来都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帮助我国制造业摆脱低附加值、低收益的困境,也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还可以促进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