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2)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56694673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心整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探究小结一、课题探究背景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开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实力的缔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开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化,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法是我国面对21世纪根底教化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必需的穿插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某种意义上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化技术应用的核心,是改革教化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1地理学科特色须要信息技术来支持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无奇不有,单就地图而言就包含

2、了静态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等多种,一般地图须要老师依据图例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景观图须要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示意图最好是动态显示这在教室难以做到或难以做得尽善尽美的内容,利用计算机那么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计算机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宏观和微观的限制,可以无限延长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思维,通过图像、声音、色调、动画将地理教学所涉及到的地理事物、形象、过程、分布、联系等干脆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且身临其境,形象、直观地感知和相识地理事物,从而驾驭地理学问。这是传统的挂图、投影等电教手段所无法比较的。可以说,同别的学科相比较,地理学科更适合于计算机帮助教学。2多媒体教学适应了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须要探究证

3、明,学生的学习类型包括听觉式/语言型、视觉式/文字型、运动式/实际操作型和组合型。传统教学形式下,听、视觉型学生的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往往成为优秀生,而运动型学生却时时被视为学习的“低能儿”、“后进生”。试想,一只听觉敏锐到可以清晰听到20公里以外的声音的狐狸,能够因为他不能翱翔而被称为智力残障吗?在具体教化管理中我们常发觉:许多“后进生”都擅长一项或两项与文化学问无关的运动技能;许多学校“后进生”进入技术学校学习后能成为技术尖兵这说明他们不是智商差,而是我们的教化没有供应应他们适当的学习方式。计算机帮助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视、听觉器官和动手操作的时机,使不同学习类

4、型的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3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高效获得信息和高效保存信息试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经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试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得信息的感觉器官的,即人类获得信息主要通过哪些感觉器官。他通过大量的试验证明:人类获得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他还作了关于记忆许久性的试验。结果证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

5、到内容的50%,在沟通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假如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探讨、沟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学问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不仅特殊有利于学问的获得,而且特殊有利于学问的保持。二、地理教与学方式的现状尽管随着素养教化的推动与深化,地理学习的现状有了必需的变更,但是,目前我校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主流照旧是以老师讲授为主、以机械记忆为主、以书本内容为主。这种陈旧的学习方式,大致分为:1被动承受型。地理老师、始终是地理讲台的“主宰”,课堂活动的90%时间是老师讲解,而学生处于“你讲我记”的境地,地理学习偏重于结论的驾驭无视困难的思维活动过程与结论获

6、得的认知策略实施过程,偏重于学问的积累而无视实力、精神、方法、看法的造就。2效仿再现型。这种地理学习类型的主要任务是把学过的地理学问、技能再现和效仿,而不强调学问的迁移与灵敏运用,紧要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与缔造力。3封闭读书型。画地为牢,不敢越雷池一步,过分拘泥于课本学问,甚至对过时的事实材料有疑义的地理结论也“照单全收”,另外留意理论学问的学习而无视操作性、实践性学问的学习。地理学习方式与地理课程改革的关系特殊严密。地理课程与教材干脆影响学生的一理学习方式,如呈现学生的是以“干巴巴的学问点”堆砌起来的地理教材,那么学生就很简洁走上“死记硬背”的老路。而相反,学生地理学习的方式也会制约地理课程的

7、改革进展,假如学生旧的地理学习方式的“惯性”仍在起作用的话,那么再富有创意的教材还会被作为“背记”的课原来对待。为此,针对地理学习的这种现状,决意实行新的教学方法,那就是把现代教化技术运用到地理教学中来。三、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构思要真正实施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化整合,首先要从根本上改革现有的教学构造,缔造新型教学构造。 既要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 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缔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问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老师那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那么,如何真正地做到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化整合呢, 对于这个问题,课题组

8、认为:1数字化学习是实现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化整合的核心。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的学习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展学习的过程。它包括三个根本要素:1数字化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环境的根底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化环境,其最根底的是数字化的信息处理。这种学习环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后具有信息显示的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学习环境虚拟化的特征。2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它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探讨、数据文件数据库等等。3数字化学习方式。在数字化学习环境

9、中,学习者的学习不再是一味依靠于老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的资源,师生之间开展协商探讨、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学问、发觉学问、缔造学问、展示学问的方式进展学习。其数字化学习的三个要素中,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根底,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是数字化的学习的关键。2利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地理情景,造就学生的视察、独立思索的实力,形成特性化的学问构造,是实现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化整合的关键。1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创设的学习情境,包括真实性情境、问题性情境和虚拟性情境。多样的学习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

10、习踊跃性、主动性和爱好。 从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发觉与总结出探究性的学习问题,成为学习任务完成的关键。2供应立体化的学习资源网络教室学习环境必需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持,也就是目前所指的立体化教材,它除了教材供应的文本、图像以外,老师设计一些与学习主题有关的媒体资源和相关网站学习资料。3合理选择与利用学习资源我们知道,网络资源有共享特性,学习资源丰富多彩。由于学生存在着对学习资源和学问信息的选取、加工、处理实力较差,加上Internet网站上新颖的、多样化的资源对学生吸引力很大,在网络学习环境中,老师和学生对媒体学习资源、网络学习资源的合理选择与利用至关重要。 同时,老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站的检索功能进

11、展学习资源的索取与收集,成为学习任务完成和学习目标实现的关键之处。4巧用信息技术,变抽象为具体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可使教学内容由虚变实、化静为动、化困难为简明。3.充分表达双主,教学模式的优势是实现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化整合的根本。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供应良好的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进展协商会话、协作学习,能供应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学问的获得与保持,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学问和各种教学信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觉、主动探究,还有利于开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学问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认知构造的形成和开展,及促进

12、学生关于当前所学学问的意义建构是特殊有利的。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学问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究、主动发觉。有利于缔造性人才的造就,这就是其突出的优点。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的“学”,往往易无视老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无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简洁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点,老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老师既要做到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表达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既留意老师的教,又留意学生的学。把老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踊跃性都调动起来、即

13、“双主”教学模式:“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四、信息技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的开展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从传统的观点来看,根本上是依靠两种媒体,一个就是老师的语言,一个就是教科书,我们讲传承学问,任何教学都不行能离开传承学问或者学问的驾驭这么一个根底。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讲授,老师的语言是传播信息的一个主要途径,另外就是依靠教科书,教科书在文本当中主要的形式是文字和静止的图象。假如没有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呈现只能局限在这里。信息技术出来以后,就从这两种媒体扩大到超文本和网络环境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资料的集成,而恰恰因为他有超文本的特点,学生可以随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起点加以学习

14、。教科书是一种线性构造,但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内容的集成不是线性构造,你可以从任何的角度切入,这个就使得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实力目标是相同的,即造就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实力。对于不同课程内容,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地理课的学习中不同的任务有不同的运用方法。1、分析地理教材,哪些章节适合利用信息技术,以及用怎样的信息技术去表现它,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并选择典型节次进展试验探究。2、分工协作,课题组老师分别设计、制作课件、试讲,集体评课后修改、再试讲,并在学校举办公开课,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以上试验、探究,

15、我们发觉许多学生看不清、听不见、摸不着,感知不深、想象不到、理解不透的事物和现象,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组合,能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分析器进展学习。例如,课件中将遥远的天体、星系如火星、哈雷彗星拉近到学生的眼前;将课本上静态的地理事物动态地表现出来,如太阳系、银河系等;过去发生的事务,如宇宙大爆炸等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模拟、再现。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组合,能真正实现视听的完备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留意力、记忆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加大课堂容量,增加信息量,使学生有时间去自主分析各种信息,得出自己的结论。五、课题探究的启示和方向地理教学

16、与现代信息技术教化整合、不应是呆板的、模式化的。不行变更地将课件呈现、而应当利用信息技术把学科学问整合成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资源库、策略库。即建立教学素材资源库。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搜集素材、制作素材。这样老师在组织教学时、才可能灵敏地依据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选择须要的教学资源。恰当的信息呈现方式和适宜的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过程的调控。还要留意Internet的资源优势、为学生缔造最优化的学习环境、实现特性化教化。 另外、必需强调的是要利用网络进展教学的老师、应当依据本校网络的具体状况、要做到“上得去、下得来、跑得动、有得用”的原那么、这样、才不至于弄巧成拙。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化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任务。 然而、随着课程整合实践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