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结构施工图学习必备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56687594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0.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画结构施工图学习必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画结构施工图学习必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画结构施工图学习必备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画结构施工图学习必备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画结构施工图学习必备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画结构施工图学习必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画结构施工图学习必备(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部分结构施工图审核意见交流稿2012年3月初,总师室对去年结构施工审核时重复比较多的常见问题与部分结构人员进行了交流,旨在进一步提高今年的结构施工图质量,现整理如下,供参考。一、计算书与总说明:1、计算书不完整,常缺项: (1)、常缺手工导荷计算,大跨度梁板构件、悬臂构件挠度及裂缝复核验算,楼梯计算,地下室外墙计算,水箱水池计算等。 (2)、采用标准图集,未结合工程实际进行必要的核算。如:锚桩的抗拉计算、裂缝计算、抗拔桩配筋核算等。 编制计算书时,应根据“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进行。机算结果宜归纳成表,表中应反映周期、振型、周期比、位移(比)、剪重比、有效质量系数、上下层侧向刚度比、框剪结构

2、中框架部分承担的总倾覆力矩的比例、超筋超限信息等内容。便于自查,也便于审查。2 、嵌固部位设定不妥。认为有地下室的建筑即可将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作为嵌固端时的地下室顶板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1.14条规定。其主要控制条件为: 、上下层侧向刚度比0.5,地下室周边宜有与顶板相连的抗震墙;、顶板不可开大洞,地下室在地上结构相关20m范围内的顶板采用现浇梁板结构;、顶板板厚、配筋应满足规范要求,地下一层柱墙配筋满足规范要求。一般的框架、框剪结构尚容易满足上述条件。对于剪力墙结构,虽然地下墙体可能比上部厚,但总刚度不一定能达到上部结构的二倍,所以对于剪力墙结构,如有一层地下室,嵌固端

3、可设在基础底板上皮,如有二层地下室,嵌固端可设在二层顶板上皮。无论何种情况,室外地坪至0.000m的距离,皆应小于第一层地下室层高的1/3,否则嵌固端应向下增加一层。 3、基础拉梁配筋计算不合理。 (1)、多层框架无地下室,当柱下独基埋置深度较深时,为减小底层柱的计算高度和底层位移,在0.000m以下适当位置设基础拉梁。此时仅将嵌固端设在拉梁处不尽合理,还应补充计算一次,计算时将拉梁设为一层,嵌固端设在基础顶面。拉梁层楼板定义为全部开洞,并采用弹性楼板总刚分析。取二次计算的最大值进行构件配筋,拉梁的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框架梁的要求,如有墙体荷载不可遗漏。 (2)、多层框架无地下室,当柱下独基埋置

4、较浅而设置拉梁时,一般应设在基础顶面。拉梁的配筋计算:a)、取所拉结柱中轴力较大者的1/10作为拉梁轴拉(压)力,按轴心受拉(压)构件计算。此时柱下基础按偏压考虑,土质较好时此方法比较经济;b)、以拉梁平衡柱底弯矩,柱基础按轴压考虑。如果梁上有竖向荷载,应将荷载产生的弯矩与上述二种方法之一的内力进行组合,按拉(压)弯,或受弯构件计算拉梁配筋。4、框架结构设计中设少量剪力墙时的计算:为了减少结构侧移,一般在楼梯、电梯间或其他部位设少量剪力墙,承担的底部总倾覆力矩不大于20%。此条虽符合高规要求,但抗震审查时难以通过。 首先,含有少量剪力墙的框架结构中,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10%时,均应

5、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按其所承受地震倾覆力矩比值不同确定该结构的相应的适用高度和抗震构造措施。计算模型及分析均应按框剪结构进行实际输入和计算分析。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倾覆力矩大于80%时,意味着剪力墙过少,此时框架部分抗震等级、轴压比、适用高度均应按框架结构进行。但对于过少剪力墙的框剪结构,由于其抗震性能差,容易过早破坏,以致影响整个建筑物的安全。因此不主张采用,抗震审查时难以通过,应使剪力墙承受的总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等于20%。5、钢筋保护层厚度与计算书不吻合,新老规范取值不同,这在计算书中常常疏忽。材料选用、耐久性要求也常不符合新规范要求。 新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从砼的碳化、钢筋的锈蚀等结构

6、耐久性因素考虑,将原以受力钢筋外边缘起算的保护层厚度改为以最外层钢筋(包括箍筋、构造筋)起算。一般情况下钢筋保护层厚度稍有增加,恶劣环境下的保护层厚度则增幅较大,需要注意的是,新规范按平面构件(板、墙、壳)及杆件(梁、柱)分二类确定保护层厚度。不再计入砼强度等级影响,以C30以上统一取值,C25及以下增加5mm。新规范对按抗震等级设计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梯段)中的纵向受力钢筋必须达到抗震规范要求的强屈比、超强比及均匀伸长率。为此,有专门为此生产的轧制表面带E的钢筋即HRB335E、HRB400E等,设计时需注意。混凝土耐久性设计中环境类别,基本要求新老规范差异也较大,设计说明及标注必须注意。6

7、、结构设计总说明普遍不符合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的要求,主要有以下方面: (1)、当工程较简单时,可将总说明内容分散在相关部分图纸中,不需要编制总说明。审图时往往发现工程图纸很少,总说明却有好几张的情况,且内容相悖,毫无价值。 (2)、使用的规范、标准已过期(抗规、砼规范、高规均为2010年版,地基规范、砌体规范均为2011年版),建设标准的完整体系包括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JGJ-、地方标准DGJ-、协会标准CECS、企业标准等。在说明中不可只注“根据现行规范、规程和标准”,必须注明相关标准的名称、编号及版本。其次,总说明只须注明“主要设计规范”,而次要规范规程可省略

8、。施工验收规范应放在最后“施工须特别注意的问题”中,不可编入设计依据内。 (3)、设计总说明应按设计文件深度规定编制,应包括工程概况、设计依据、图纸说明、建筑分类等级、主要荷载、计算程序、结构材料、基础及地下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钢结构工程、砌体工程、工程质量检测要求及施工须特别注意的问题共13项。送审图的设计总说明往往是拷贝以往其他单位、其他工程总说明,甚至工程名称、高程系统都未作改动。罗列了大量的与本工程无关的内容,错漏谬误甚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从今年开始,总师室将结合工程进展逐步推出统一格式的设计总说明,首先完成“框架结构设计总说明”,然后依次完成“剪力墙结构设计总说明”、“框架-剪力

9、墙结构设计总说明”。如有可能再逐步细化完成“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板柱结构”、“异形柱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等的设计总说明的编制工作。二、地下部分1、高层主楼与裙房地下室之间未设沉降缝,也未计算两者之间的差异沉降,未采取有效措施。 以上情况可采取以下措施: (1)、采用变厚度筏形基础,后浇带设置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一、二跨内;(2)、高层采用整体筏基,低层裙房采用独基加防水板或交叉地基梁;(3)、高层及低层均采用桩基,通过调整二者桩径、桩长控制差异沉降;(4)、高层与低层之间自上而下设沉降后浇带,但需验算后浇之前,低层构件的强度及稳定。 2、钢筋混凝土地下室(地下车库)长

10、度超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8.1.1条在工程中很普遍,施工图对采取的措施阐述简单,缺少节点构造详图。 目前对长度超限的地下室工程一般均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但在施工图中对原材料的选择、配合比要求、浇筑养护等要求未作完整阐述。比如,水泥不能使用硫铝酸盐水泥、铁铝酸盐水泥及高铝水泥;粉煤灰不能使用高钙粉煤灰等;外加剂掺量不能用百分比来控制,应以“限制膨胀率”的试验确定膨胀剂的掺量;图纸中应分别注明墙段及筏板段的膨胀加强带及后浇膨胀加强带的位置,后浇带应有防水做法,按新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要求,通过后浇带的板、墙钢筋采用搭接接头,梁主筋断开问题较多,可不断开,45d后浇筑(收缩

11、大约完成60%)。后浇带不强求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采用后浇膨胀加强带,混凝土墙可控制在L60m,顶底板可控制在L120m(板厚1.5m时,60mL120m)。3、某工程基础底板上有300厚排水沟,结构采用将整个底板下降300再填砼的做法既不经济也不合理 基础底板上的电梯井坑、集水坑、排水沟等应按下凹式底板设计,下凹式底板与筏板等厚。凹坑两侧扩展距离:当60时0.7h,45时0.5h。不少施工图中电梯井、集水井剖面仅以板中部为例示意,未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在剖面中表示井坑与基础梁、上部墙或坑坑相连的关系及配筋详图。采用下凹式底板设计时应注意,当坑底土比筏底土坚硬时,应设软褥层。4、高层地下室与

12、单独地下车库连接通道斜向连接设计方案不妥。任何二单体之间通道相连均应有外突500mm1000mm的平直段,便于二次施工及防水措施的实施。特别是斜向平面连接时,二端必须有与主体结构一起浇筑的异形接口,中间为直线段。所有狭长管沟与建筑物主体或设备基础主体相连的接口均应按上述要求设计。5、地下室结构设计,底板结构图往往仅注“双层双向”配筋,外墙仅剖一个断面示意,配筋不交代层面关系、搭接要求。 (1)、筏板基础有梁板式、平板式之分,梁板式按倒梁法计算时,梁按连续梁分析计算;平板式筏基按柱下板带和跨中板带进行内力分析,配筋构造应按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1、8.4.12条规定进行,结合平法图集选用相关

13、节点,施工图中应交代钢筋层面关系、搭接要求等。 (2)、外墙配筋普遍不满足要求,一般情况下外墙顶端铰接,底端固接,外墙计算可单向可双向,双向计算时扶壁柱应有足够的刚度。水平钢筋未考虑墙体竖向收缩裂缝的构造要求,水平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应0.25%,对于掺有膨胀剂的墙体,按GBJ50119规范要求水平钢筋配筋率宜在0.4%0.6%水平,钢筋间距150mm,墙体中部或顶部根据工程情况可设一道暗梁,地下室超长时,外墙顶设220钢筋。 (3)、外墙图中普遍无搭接位置,外墙外侧竖筋宜在距板1/31/4层高处连接,内侧竖筋可在楼板处搭接。外侧水平筋宜在柱或隔墙中部搭接,内侧水平筋宜在柱或隔墙处搭接。当外侧竖向

14、筋伸入底板锚固长度不足时,需弯折且弯折长度15d。(审图中甚至发现外侧竖向筋在底板处均切断的做法) (4)、保护层:有垫层的底板40mm ,迎水面外墙按防水规范要求保护层50mm,并应设抗裂构造钢筋,施工图中常常忽略; (5)、地基基础规范强制性条文规定必须验算基础顶面与柱交界处的局部受压承载力,特别柱与底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上大下小、柱荷载较大的情况下不可忽略。此部分验算容易缺失。6、建筑物有二层地下室时,首层地下室外墙内移后忽略了构造措施: 地下室有二层或三层时,首层地下室常因建筑或人防要求,局部外墙内移,此时内移墙下部二侧的楼板相当于上侧外墙的基础板,为避免内移墙下梁板过分扭转,需将二侧楼板

15、加厚,配双层双向钢筋予以加强。此情况也容易被忽视。7、柱下独立桩基承台钢筋锚固长度不够。 在独立桩基承台设计中,此问题最容易被忽略。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4.2.3条第1款规定:承台钢筋锚固长度自桩边内侧起算,不应小于35d(管桩乘0.8系数等效为方桩),锚固长度不满足时钢筋应上弯,上弯长度10d,但水平段长度应25d。 注意两点:1)、当承台配筋较大时需验算25d是否满足;2)、钢筋上弯长度需10d。 另外:关于桩距,布桩时要复核地勘报告,桩主体范围内是否有“饱和粘性土”存在。当存在饱和粘性土时对部分挤土桩在“其他情况”下最小桩距为3.5d。桩的挤土效应各地各异,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上施工误差,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首选3.5d,不一定选“最小间距”。关于拉梁或基础梁与承台底标高相同时,梁纵筋在桩顶处难以通过,影响梁的计算高度,可提高梁底标高来解决。8、地下部分图纸的设计深度不满足要求,主要有以下方面: (1)、在首张基础平面图的右上方应绘制指北针。(普遍缺) (2)、按建筑轴线、方位注明基础构件(外墙、条基、独基、桩基)与轴线的定位关系(普遍缺)。并标出竖向构件(柱、墙、抗震构造柱等)的编号及定位尺寸。(普遍缺抗震构造柱或窗间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