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的幻觉》教学案例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5667964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落日的幻觉》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落日的幻觉》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落日的幻觉》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落日的幻觉》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落日的幻觉》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落日的幻觉》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落日的幻觉》教学案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落日的幻觉案例案例背景:一、设计思路:落日的幻觉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属自读课型,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依据本课阅读提示和本单元提示,要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得科学态度,将学习目标定为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学习落日幻觉的科学知识。在拓展延伸处师生共同讲述世界的一些未解之谜,使其产生极大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了探索科学的兴趣。由于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说明文,所以能辨别出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及何种说明顺序为第二个教学目标。通过朗读、跳读和勾画便可达到。而文中亮弧和暗弧产生的原因不易理解,所以定为本课难点,根据新课标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讨论法和老师的启发引导加以完成。二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落日的幻觉产生原因的科学知识,训练学生运用说明文文体知识分析课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朗读、勾画初知文章,讨论启发深入理解,探究未解之谜激发科学探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三、教学重、难点:理解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运用说明文知识分析课文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启发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落日的画面,请欣赏。(播放幻灯片,配乐展示落日的画面)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落日?生:美丽的生:神奇的生:壮丽的师:的确,这落日美得让人着迷。大家再请看(出示三维立体图片),图中共有多少个转动的大飞轮?全体

3、同学(仔细数):四个,三个师:看来大家还真的说不准了,看着哪个,哪个就不动了,而不看的就在动,是吗?其实,它们哪个也没动,只是我们眼睛的一种幻觉罢了。而我们先前看到的各种落日的景象也是眼睛的幻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落日的幻觉(师板书课题)。先请同学们用一分钟的时间完成学案中的生字,之后将不清晰的和周围同学交流。(生注音,师巡视)师:请一名同学为大家读一遍(一名同学读)师:完全正确,非常不错!二、朗读练习,整体感知师:下面我们来朗读课文,老师想请一名男生、一名女生与老师合作来读,谁愿意?(生纷纷举手)(师范读第一段,女生读2、3、4段,男生读5、6、7段)师:注意听老师读的语气、语速、停顿、重

4、音等,其他同学用笔勾画文中描写了哪些落日的景象,以及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师与两名同学朗读,其余同学听读并勾画)师:女生读的非常不错,流畅准确又有感情,让老师感觉到了压力!男生也很优秀,再投入些感情就更好了!加油! 听读的同学,文中描绘了哪些落日的景象?你们找到了吗? (师出示表格,并板书)生: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

5、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师:非常准确!(师出示表格中答案)那么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师板书)生:深黄、殷红的原因是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 师:由于日落日出时,大气层增厚,黄、红色光穿透力最大,所以是深黄和殷红色。生:暗弧和亮弧是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

6、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师:正确!生: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师:是的,红色和蓝色叠合成了紫色。生:变扁是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 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师:是光线折射变化的原理 (师出示表格中的答案) 从全文来看,作者先描绘落日景象,之后解释产生原因,这是说明文一种常用的说明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师出示到屏幕上,并板书)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师:那么,这些科学知识你都记住了吗?老师出两个考考

7、你(师出示落日变扁的画面)。这是哪种现象?生齐答:变扁师:什么原因?生齐答:折射师:我们物理课上学过了,由于光通过不通密度的介质就发生了折射现象。(师边说边出示幻灯片,铅笔放在盛水的烧杯中,铅笔断了吗?)再接着看(师再出示四幅落日景象,请同学判断并解释原因)生齐答:深黄、殷红,暗弧和亮弧,紫光,变大师:深黄、殷红的原因?生:光线散射和穿透原理 师:紫光的原因?生:红光和蓝光的叠合效应师:暗弧和亮弧?生:暗弧是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师:那影子又是怎样形成的?(全体沉默,不能解释)看来是把大家难住了,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研读第5段进行讨论(生小组讨论,师参与讨论)好,有结果了吗?生:光线是

8、直射的,垂直地面时距离最短光线最强,接近地平面时距离拉长光线随之减弱,低于地平线就造成了地球的影子,便是暗弧。但此时天还没有完全黑,高层大气的光又形成了亮弧。(同时师在黑板上画图示加以辅助,全体同学豁然开朗)你能猜想一下吗?生:折射师:(师出示照片,几个1米80以上的篮球运动员站在姚明身边,就像小朋友)由于参照物不同,落日接近地面,参照物是地球上的物体,所以看起来比在高空时变大了。(全体同学豁然开朗)师:理解了内容之后,请大家再跳读文章,思考1、3段有何作用?(师出示文章结构示意图)生(马上举手):第1段由日出引出日落,第3段是承上启下得过渡段 (师课件演示文章结构)师:那么,从语言的角度看,

9、1、2段和3-7段有何不同?生:前者生动,后者平实师:非常好!不过,后者虽平实却科学准确,这是所有说明文语言都必须具备的特点。那么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看,1、2段运用哪些说明方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的呢?(生浏览文章回答)生:作引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摹状貌(太阳静静地躺在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师:很好!再看看3-7段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生纷纷回答)生:列数字(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 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生:列数字 作比较(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10、)生:作比较 打比方(日落时得太阳看上去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师:今天,我们知道了这熟知的落日竞都是幻觉。然而大自然是神奇的,在科学水平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有很多未解之谜,你能举几个例子吗?(生纷纷举手)师:大家知道的可真多!老师也知道一些(师讲述:1、面积为316平方公里的地中海中部岛国马耳他,有一条奇特的轨迹,凹槽深度达72厘米,一直延伸到地中海中深达42米的地方,说它是车轨吧,但它又显示出明显不同的辙印,从古到今,产生过关于轨迹的20多种猜想,无一能成立。2、在北纬30度附近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塔柯斯小镇的郊外,有一个神秘地带,这里

11、是一个片茂密的树林,所有的大树都向同一个方向大幅度倾斜,人也毫不例外,人进入此处无论如何也无法垂直站立,身子竟会不由自主地与树木向同一个方向倾斜而不跌到,且还能稳步如飞,不费力地行走,即使从空中落下的物体,包括鸟类也都往一个方向倾斜)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一)让学生写一篇有关 落日的文章。 (提示:写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落)前日出(落)时日出(落)后的顺序写出特点; 既要抓住太阳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日出(落)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师在大屏幕出示示例一段,并请一名同学朗读一遍。 示例: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

12、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板书设计:略案例反思:本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首先,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深刻,真正明白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尤其是对其中“暗弧和亮弧”产生的原因,因为八年级的学生所学物理知识有限,此处阅读起来是个难点,我便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同时我也参与其中,之后在黑板上画图示加以解释,才突破了这个难点,而画图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恰到好处!但是这确实又占用了不少时间,使得在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和本课语言生动性上显得不够透彻,所以略显前松后紧。但是我想凡研读文章又都应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也许能有个更得当的办法就更好了。其次,在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时,我讲述的两个未解之谜非常吸引人,所有得同学都睁大了眼睛,一脸的好奇和兴奋,真正达到了激趣的目的。再有,在板书设计上,既抓住了文章主要内容,又体现了文章的人文性,激励学生探索科学,图文并茂,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另外,课件的使用,为教学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包括导入时的三维立体图片,姚明的照片,文章的结构示意图等,巧妙精当又新颖!总之,本节课通过与物理学科的有效整合,使学生学习了科学知识,培养了科学精神,达到了预计目标。今后在说明文文体知识上针对八年级的学生还应加强训练,巩固其品析语言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