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 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3、 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基础上,已积累了很多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初步认读、感知课文,能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并理解课文,进一步培养学生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学重点】1、 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3、 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教学方法】1、 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岀停顿)2、 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3、 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4、 归纳法(解说: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教学步骤】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 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 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 泽东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 ,那就是长勺之战。
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 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险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二、 诵读课文(一)认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岀语气和停顿1、辨读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岀示课件)曹刿( )小信未孚( )小惠未徧()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 )望其旗靡()2、朗读课文(1 )教师背诵(2 )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句子的语气和停顿出示课件)又何间焉(反问语气)民弗从也(否定语气)忠之属也(肯定语气)夫战,勇气也(发议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设计意图:纠正学生的误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下水”背诵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影响,体现教师 的指导和示范作用](二)品读课文 要求:理解文意,体会文情1、 自读质疑,合作探究(1 )学生自读,要求:a、 自由散读,对照课文注解理解文章大意b、 对疑难词句进行圈点并质疑2 )教师活动:点拨、引导,适时评点提示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按字词句分类,掌握文言文学习规律岀示课件)a、 词的古今义间、鄙、牺牲、狱、加、情、可以、忠b、 与战争(战车)有关的词如:“鼓”、 “败绩”、 “驰”、 “辙”、 “轼”c、 特殊句式的理解如:夫战,勇气也。
判断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设计意图:弓I导学生利用教材和教师点拨提供的信息,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增加信息量,着眼于指导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在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当小老师,翻译课文2、 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第一段的“何以战”,第二段的“鼓” “逐”,第三段的“公问其故”,理解段意,理清文章的结构出示课件)公将战”请见求见论何以战乡人劝,,何间衣食分人,,小惠,,民弗从分析 祭祀弗加,,小信,,神弗福断狱以情,,忠之属,,取信于民从战指挥鼓,,未可,,齐人三鼓,,可,,齐师败绩驰,,未可,,下视,而望,,可,,遂逐齐师一鼓作气,,彼竭我盈”故克论战胜故大国难测”辙乱旗靡”故逐(2 )学生讨论(出示课件)a、 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一共回答了三次, 曹刿对他的回答满意吗?鲁庄公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哪里?b、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c、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庄公的“鄙”?(3)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出示课件)衣食分人(大臣的支持)鲁庄公论何以战祭神弗加(神灵的保佑)断狱以情(百姓的拥护)鲁庄公的“鄙”战前:衣食分人、祭神弗加,,政治上无能 战中:“将鼓”、“将驰” “急躁冒进战后:既克,问其故,,军事上无知 战前:取信于民曹刿的“远谋”战中: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战后:后发制人[设计意图:弓I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学生探究,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1 )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归纳小结:鲁庄公是一个政治上无能、急躁冒进、军事上无知的国君教师追问:难道鲁庄公身上没有优点吗?学生合作探究:作为国君,国难当头,能保持清醒头脑,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并且不耻下问,虚心听取 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2 )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从本文人物的言行中,我们获得了哪些对人生有益的启示?a、 从曹刿“请见”、“入见”、“请从”角度分析位卑不可以忘忧国,艺高还需胆大,有谋还需有勇,要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并善于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b、 从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准备“衣食分人” 角度分析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也枉然c、 从鲁庄公 “将鼓”而未鼓,“将驰”而未驰,曹刿两次“未可”和“可以”角度分析忍耐是金,大丈夫相时而动成功者善于捕捉机遇,凡事不能留下蛛丝马迹[设计意图:弓I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 性](三)创造性阅读 要求:积累运用,创造延伸1、 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齐鲁长勺之战的场面2、 教师归纳小结,文言文三步诵读法出示课件)认读,,辨读文词,读岀语感 品读,,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创读”积累运用,创造延伸3、拓展延伸(认读一一品读一一创读),自读短文《曹沫劫齐桓公》。
短文略运用三步诵读法[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巩固所学的文言文读书方法三、课堂练习1、 解释下列加括号的词义,并说出相应的成语齐(师)伐我 齐人二(鼓) 望其旗(靡) 小信未(孚)惧有(伏)焉 夫大国滩(测)也未能远(谋)故(克)之三而(竭) 观其(辙)故(逐 )之2、 解释下列加括号的词1)、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能辨我是雌雄 3、解释下列加括号的词1)、(牺牲)玉帛(2)、小大之(狱)越(狱)逃跑作出(牺牲)(3)、虽不能察,必以(情)(4)、(忠)之属也以(情)动人(忠)于人民四、课堂测试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又何间焉(肉食者鄙(小大之狱(牺牲玉帛(登轼而望之(公将驰之(2.下面是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 — /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 —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把序号写在例句后面的括号里1)例:战于长勺()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苛政猛于虎也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D.刻唐贤人诗赋于其上⑵例:肉食者谋之()A.属予作文以记之B.事无大小,悉以咨之D.公与之乘C.登轼而望之4.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1)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的精神的词语是:⑵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5. 请分析肉食者鄙”中鄙”表现在哪里?6. 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五、布置作业1. 背诵并翻译全文2. 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