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56671086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知识与能力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说出佛教、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和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阅读课文中的史料“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说明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学习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了解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秦始皇陵兵马俑。通过有关图片资料让学生想象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威武雄姿,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对雕塑艺术的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比较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认识佛教和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能全面科学的认识宗教。组织学生收集有关司马迁与史记的材料,进行课堂交流;讨论“为什

2、么司马迁你写出这样一部史学著作,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示”,以培养自主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运用学生评议和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及时进行总结。仔细观察录像、兵马俑模型和有关秦陵兵马俑的图片资料,描述和想象秦陵兵马俑的威武雄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佛教、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认识宗教的本质,学习用科学的态度认识和看待宗教。通过小组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的品质;通过学习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史实,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顽强的毅力。通过秦陵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感受秦始皇陵兵马俑所展现的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

3、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教学重点: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时间、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史记的体例、秦陵兵马俑艺术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三、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对待宗教的科学态度。四、教学方法: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和问题情景,紧扣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学习佛教、道教的知识。采用探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收集整理“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进行课堂汇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知识的容量,开阔学生的视眼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师:秦汉时期的主要科技成就有哪些?秦汉时期不仅科学技术高度发达,而

4、且在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你想了解这些成就吗? 生:想。 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昌盛的文化。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播放寺庙和道观建筑。 师:左边的是什么建筑?里面居住的是什么人?他们信仰什么宗教? 生:回答,略。 师:右边的是什么建筑?里面居住的是什么人?他们信仰什么宗教? 生:回答,略。 师:创设情景:有一天和尚和道士在路上相遇了,他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有请 生:两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欣赏。 师:好,两位也够辛苦的了,你们先下去休息一会儿。同学们,你们认为是佛教好还是道教好? 生:回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分歧也很大,因为我们对宗

5、教并不了解,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些宗教知识。预习提示:1.中国第一部(纪传体)体裁的(通史)著作的作者是(司马迁),他的代表作(史记)记述从远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史记成书于(西汉)时期,包括(本纪、世家、表、书和列传)五部分。史记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史学著作,对后来史书的编写有深远的影响。2.佛教传入我国是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原产生于(古代印度),后由(丝绸之路)经(西域)传入我国内地。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和佛教教义的欺骗性对人民心理上的安慰,所以佛教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对(思想文化)乃至(政治、经济)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3.(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道教

6、正式创立,尊奉(老子)为创始人。进行新课一、佛教的东来和道教的兴起1、佛教的东来 师:佛教产生于哪一个国家?它是什么时候传到中国来的? 生:印度,西汉。 师:佛教是怎样传到中国来的呢?通过怎样的路径传到中国来的?播放录像:佛教传入中国屏幕显示:佛教东来路线图。 生:印度-西域长安、洛阳 师:佛教刚传入中国时,信奉佛教的人多数是帝王贵族,他们把佛教看成是一种神仙方术。随着佛教被翻译成汉文,人们开始接触佛教教义。同学们,你们身边有没有人信仰佛教?(有)你知道他们烧香拜佛是为了什么吗? 生:为了保全家太平为了我们成绩好为了修一个好来世 师:那他们的想法跟佛教的教义有没有关系呢?请阅读课文92页第一段

7、有关内容,了解佛教的教义。佛教的教义主要有哪些呢? 生:回答,略。 师:补充解释。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佛教为什么能在中国广泛传播? 生:根据佛教的教义分析,讨论。 师:对!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总是利用佛教宣扬的“忍耐”来麻痹劳动人民,使他们放弃争取现实幸福的斗争,放弃对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反抗,而安于被奴役的命运。因而,他们大力推行佛教。而劳动人民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相信“神灵”的力量,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和“天国”。所以佛教它能够广泛的传播开来。佛教的广泛传播对中国的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生:讨论回答。 师:当今社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寺院的香火非常旺盛,同学们外出旅游

8、有没有去过寺院?都去过哪些寺院? 生:去过。报恩禅寺、天宁寺、金山寺 、灵山大佛、灵隐寺 师:同学们,知道佛教的四大名山吗? 生:知道,峨眉山、普陀山、五台山、九华山。 师:在我们日常用语中,也渗透了有关佛教文化的影响的词语,如:世界、大千世界、实际、平等、三生有幸上一节课老师布置你们收集了有关这方面的词语,下面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 生:烦恼、不可思议、口头禅、无事不登三宝殿、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师:除此以外,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涉及到文学、艺术、天文、医药等各个方面。 师:佛教是产生在印度,并在我国广为流传的宗教,我们中国有没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呢? 生:有,道教。2、道教的兴起 师:道教是

9、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你知道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怎样产生的? 生:东汉。(产生过程,略)。 师:道教宣扬什么主张?这种主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什么特点? 生:按课文回答,略。 师:道教是发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随处可见道教的印迹。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是道士在炼制丹药时发明的;古代民俗中的许多神灵也都来自于道教虚构的神仙世界,如:土地、城隍、门神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生:回答,略。 师: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学作品中也渗透了道教的思想,例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预断凶吉、呼风唤雨的情节。你还能举出其它例子吗? 生:能, 师:由此可见,佛教、道教在中国的

10、传播之广泛,对思想文化的影响之深刻。 师:汉代除了佛、道思想外,还有没有其它思想?在当时占正统地位的是什么思想?创始人是谁? 生:儒家思想,孔子。 师:东汉以后,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儒、佛、道三家并立的局面(以道治身、以佛治心、以儒治国)。由此可以看出秦汉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史学也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史记。二、 马迁与史记 师:司马迁与史记是文学常识中经常提到的知识,有关司马迁与史记的详细情况我们请各学习小组的代表来介绍一下。 生:以次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司马迁是怎样撰写史记的;史记的体例;司马迁的治学、治史态度;史记的价值、影响。 师:通过同学们刚

11、才的介绍,我们对司马迁和史记有了较多的了解,下面我们在一起来分析一下史记在写作上的特色?请同学先阅读屏幕上的两则材料。屏幕显示: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提问:这两段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 生:材料一反映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材料二说明史记的文学价值。 师:好,下面我们看课文是怎样评价史记的写作特色的。 生:齐答,略。 师:提问: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怎样一部史学巨著,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讨论,略。 师:秦汉时期,除了科技文化发达,思想和史学繁荣以外,艺术水平也得到了高超的发展,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了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三、地下军阵秦始

12、皇陵兵马俑 师:先请XX同学为我们来介绍一下自带的兵马俑模型。 生:上台展示并讲解。 师:如果我们把许多高大的兵马俑放在一起,又将是什么场面呢?同学们想不想跟我去看一看秦始皇陵兵马俑? 生:看录像秦始皇陵兵马俑。 师:提问:兵马俑的规模怎样?气势如何?体现了什么特点? 生:威武雄壮。 师:提问:威武雄壮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了怎样一种精神风貌?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完成)请根据本课板书简要概括内容。当堂监测:1、P96材料阅读和自我测评。2、 史记是纪传体史书的开山之作,你知道“二十四史”都包括哪些史书吗?课后请收集一下。板书设计:一、 佛教的东来和道教的兴起二、 司马迁与史记三、 地下军阵秦始皇陵兵马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