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56657613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说课流程图】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前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牛顿第三定律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除了能更好的分析解决之前所学过的力、运动,力和运动的关系之外,它对后面碰撞问题的研究更是功不可没,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中,还常把受力情况复杂的物体的受力转换到与之相互作用的物体上进行研究。本节内容起到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二.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特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异同。难点:探索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过程第二部分 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

2、能:(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掌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方向关系及特点。(3)会区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异同。二.过程与方法:(1)从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感知物理奥妙。(2)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和总结实验结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学习物理兴趣。(2)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根据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 学情分析高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二力平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

3、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第四部分: 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演示实验及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教学方法为辅。2目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体现从生活中的牛顿第三定律现象走向物理。3理论依据:李秉德教授的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和研究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教学方法。 第五部分:学习方法1.主要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指引下,同学们观看视频,理解生活中力的现象;进行分组实验,相互讨论交流,从实验中去感知,又从理解中去升华。2.目的:培养学生学习的理

4、解并主动思考能力、动手实验能力。3.理论依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之学习环境论,即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第六部分: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流程图开始视频展示引导思考看探归纳定义实验展示做课件展示学以致用总结设计内容设计目的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 .情景一:(视频),中国电影卧虎藏龙片段2).情景二:同学们一起鼓掌,之后说出双手的感觉二、思考分析,总结规律:探索一、定性研究物体间的作用1).学生演示:体验这对力的关系同学们坐在凳子上,两脚悬空,然后用手推桌子,那么感觉到什么现象?

5、如何解释(要求学生亲身体验)。2).如下图:小孩推椅子受力分析:4媒体动画演示,定性地探索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演示实验:在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近时,放手小车两车被推开;当异名磁极接近时,两辆小车被吸拢。定性实验总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间相互作用产生一对作用于同一直线上的力,其中一个力叫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反作用力。探索二、定量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1. 教师提问: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方向关系?2,观看马拉车视频3.同学们提出假设:作用力反作用力,作用力反作用力,作用力反作用力?4.演示实验:探究弹簧秤间的相互作用1).多媒体辅助演示两弹簧秤A、B同时对拉、

6、A弹簧秤主动拉B弹簧秤、B弹簧秤主动拉A弹簧秤这三种情况下的读数关系:2).之后由同学们分小组亲自体验这个实验,统计不同小组的实验数据,并得出最终大小关系。 讨论、分析得出:弹簧秤的读数都相等定量分析看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学生归纳总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从而导出牛顿第三定律。三、总结前文,得出结论牛顿第三定律内容: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表达式: F = - F解释马拉车现象是由于马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于车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1.同一性质的力;2.成对出现,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3.作

7、用于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自产生效果,永不抵消;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异同点图片展示:对用绳挂在天花板上的吊灯进行受力分析,分别找出吊灯和绳的作用力和反用力,并指出哪对力是平衡FN=GFN与g是一对平衡力由生活中的视频引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通过演示实验和教师讲解,直观、清晰明了的让学生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产生的原因。通过教师主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关系?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亲自感受弹簧秤受到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不同拉伸方式下大小,方向关系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方案找出最优方案,明确如何做实验,减

8、少了实验的盲目性 。让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更深的理解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分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和二力平衡的特点通过对吊灯的受力分析更深的认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和二力平衡的差别根据以上结果,列表比较:作用力和反用力与平衡力的异同点关系类 别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平衡力相同大 小相等相等方 向相同,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相同,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不同作用点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性 质相同不一定相同产 生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不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播放视频:牛三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解释情景导入片段解释:高手用脚跺竹子能飞更高是他对竹子施加了一个作用力,而竹子给了他一个反作用力(五)、教学反

9、馈1、采访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本节课所学知识;2、教师补充:总结本节课知识点;3、投影展示:展示本节课的课件教学内容。(六)板书设计让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更深的理解知道它的广泛用途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教学反馈: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让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阶段,又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个体优势、群体优势和主观能动性板书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巩固当天所学。 第七部分 教学反思1.这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以及培养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习惯;2.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3.加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