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讲静电场中的导体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5665187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8讲静电场中的导体静电场中的电介质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28讲静电场中的导体静电场中的电介质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28讲静电场中的导体静电场中的电介质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28讲静电场中的导体静电场中的电介质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28讲静电场中的导体静电场中的电介质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8讲静电场中的导体静电场中的电介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8讲静电场中的导体静电场中的电介质(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要求了解有极分子和无极分子,有极分子的取向极化、无极分子的位移极化、电极化强度。了解电介质的静电场。理解静电平衡的条件、推论及其性质、 静电平衡时导体上的电荷分布,空腔导体内外的静电场、静电屏蔽,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及应用、电位移的定义、D, E, P 之间的关系。9.5 静电场中的导体9.5.1导体的静电平衡导体的特点是导体内存在着大量的自由电荷,对金属导体(本书讨论都是金属导体)而言,就是自由电子。 即金属导体在它内部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自由电子。一个不带电的中性导体放在静电场中,在电场力作用下,它内部自由电子将受静电场的作用而产生定向运动而改变导体上的电荷分布。这电荷的分布的改变又将

2、反过来改变导体内外的电场分布。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导体由于静电感应而带的电荷叫感应电荷。因此, 当电场中有导体存在时, 电荷分布和电场分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当导体内部和表面都没有电荷的宏观定向运动时, 我们称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所满足的条件叫静电平衡条件。如图 9-27 ,我们将一块导体板放入一均匀电场E 中,电场力则驱动金属板内部的自由电荷逆着电场的方向运动,使得金属板的两个侧面出现等量异号的电荷。这些电荷将在金属板的内部建立一个附加电场E ,附加电场 E 的方向与原场E 相反。金属板内部的电场强度就是 E 和 E 的叠加。开始时,EE ,金属板内部的电场不为零,

3、自由电子会不停地向左移动,从而使E 增大。这个过程一直达到静电平衡状态为止。EEEEEint0图 9 27 导体的静电平衡静电平衡状态只有在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时才有可能达到和维持。 否则,导体内部的自由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将发生定向移动。 同时,导体表面附近的电场强度必定和导体表面垂直。显然,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是: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即Eint0 ,导体表面紧邻处的场强Es 垂直于导体表面。这里所说的电场强度,指的是外加的静电场E 和感应电荷产生的附加电场E 叠加后的总电场,即E总 =EE 。由于将导体放入电场中到建立静电平衡的时间是极短的(10 6 s的数量级),所以通常在我们处理静电场中

4、的导体问题时,若非特别说明,总是把它当作已达到静电平衡的状态来讨论。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除了电场强度满足上述的静电平衡条件外,还具有以下性质:( 1) 导体是等势体,导体表面是等势面。当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时,因为其内部电场强度处处为零, 而且表面紧邻处的电场强度都垂直于表面, 所以导体中以及表面上任意两点间的电势必然为零。( 2) 导体内部处处没有未被抵消的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表面上。为了证明上述结论,我们在导体内部围绕任意点P 作一个小闭合曲面S(如图 9-28),由于静电平衡时导体内部电场强度处处为零,因此通过此封闭曲面的电通量必然为零。按高斯定理,此闭合曲面内电荷的代数和为零,

5、由于P 点是任意的,封闭曲面也可以作得任意地小,所以导体内部各处净电荷为零, 电荷只能分布在表面。( 3)导体以外,靠近导体表面附近场强大小和导体表面在该处的面电荷密度的关系为EpEp0E int0S( 9图 9-28导体内无净电荷图 9-29 导体表面电荷与场强的关系-30)为了证明上述结论,我们在导体表面紧邻处取一点P,以 E 表示该点处的电场强度(如图 9-29 )。过 P 点作一个平行于导体表面的小面元S,以S为底,以过P 点的导体表面法线为轴作一个封闭的圆柱面,圆柱面的另一底面S 在导体的内部。由于导体内部场强为零,而表面紧邻处的场强又与表面垂直,圆柱面的侧面与场强方向平行,所以通过

6、此封闭圆柱面的电通量就是通过S的电通量,即等于E S ,以表示导体表面上P 点附近的面电荷密度,则圆柱面包围的电荷就是S 。由高斯定理可得SE S0即E0注意导体表面附近某点的场强是所有电荷(包括该导体上的全部电荷以及导体外现有的其它电荷)产生的,而不仅仅是邻近的表面电荷产生的。问题 9-10 无限大均匀带电平面(面电荷密度为)的两侧场强为 E2 0 ,而在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表面(该处表面面电荷密度为)附近场强为E0 。为什么前者比后者小一半?孤立的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时,它的表面各处的面电荷密度与各处表面的曲率半径有关,曲率越大的地方,面电荷密度越大。 表面凸出而尖锐处,曲率较大,也较大;较平

7、坦处,曲率较图 9-30 导体尖端处电荷密度大小,也较小;凹进去,曲率为负 ,则更小。图 9-30 给出一个有尖端的导体表面的电荷和场强分布的情况,尖端附近的面电荷密度最大。上述结论在生产技术上十分重要。由式(9-30)对于具有尖端的带电导体,无疑尖端处的场强特别强。 那里空气中散存的带电粒子(如电子或离子)在过强电场的作用下作加速运动时就可能获得足够大的能量,以致它们和空气分子碰撞时,能使后者离解成电子和离子。这些新的电子和离子与其它空气分子相碰,又能产生新的带电粒子。这样,就会产生大量的带电粒子。 与尖端上电荷异号的带电粒子受尖端电荷的吸引,飞向尖端, 使尖端上的电荷被中和掉; 与尖端上电

8、荷同号的带电粒子受尖端电荷的排斥而从尖端附近飞开。这种使得空气被“击穿”而产生的放电现象称为尖端放电。问题 9-11说出尖端放电在生产实际中的一些使用实例。9.5.2静电屏蔽静电平衡时导体内部的场强为零这一规律在技术上用来作静电屏蔽。1 空腔导体(无论接地与否)将使腔内空间电场不受外部空间的电场的影响。如图 9-31 一空腔导体A外面放有点电S?q荷 q,在静电平衡时, 腔体内的场强为零。这时如果在腔体内作一个封闭曲面S( 图9-31) 包围住空腔,可以由高斯定理知空A图 9-31用空腔导体屏蔽外电场腔内表面上的净电荷为零。但是会不会在内表面上某处有正电荷,另一处有负电荷呢?( 图 9-31)

9、 不会的。因为如果这样,则空腔内将有电场。 这一电场将使得内表面上带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地方有电势差, 这与导体是等势体的性质相矛盾了。所以空腔的内表面上必然处处无净电荷而空腔内的电场强度也就 必然为零。S图 9-32 接地导体空腔的屏蔽作用注意 尽管空腔导体和空腔内部的电势处处相等,然而这个电势值与导体未放入外电场时的值是不相等的, 即外电场会改变空腔导体的电势。因此,如果要使空腔导体(包括腔内)的电势不变,就应该把导体接地,使导体始终保持与大地的电势相等。2 接地导体壳内表面以外的空间不受腔内电场的影响如一导体壳的空腔内有一正电荷,则空腔的内表面上将产生等量的感应负电荷,外表面上将产生等量的感

10、应正电荷如图9-32 ( a) , 从而使空腔外面的物体受到影响。这时如把导体空腔接地, 则外表面上正电荷将和地上来的负电荷中和,这样接地的导体空腔内的电荷对导体外的电场就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了如图9-32 ( b)。问题 9-12 对于图 9-32 (a)的导体球壳空腔,(1)若变动空腔内点电荷的位置, 球壳内外表面的电荷分布变化吗?球壳外与空腔内电场发生变化吗? 球壳的电势呢 ?(2)若在球壳外引入电荷,球壳内外表面的电荷分布变化吗?腔内的电场、球壳的电势呢?9.5.3静电平衡时静电场的分析与计算在静电平衡情况下, 场强和电势的计算方法为首先根据导体静电平衡条件和电荷守恒求出电荷分布,然后再计

11、算场强和电势。例 9-14 一半径为1 的导体球带有电量,球外有一内、外半径分别为2 和3 的同心导体球壳带电为QRqRR(图 9-33 ); (1)求导体球和球壳的电势;(2)若用导线连接球和球壳,再求它们的电势;(3) 若使外球壳接地,再求它们的电势。解 (1)由静电平衡条件可知,电荷只能分布于导体表面。在球壳中作一闭合曲面可求得球壳内表面感QqQqR2R3R1图 9-33 带电球壳包围同心带电球应电荷为q 。由于电荷守恒,球壳外表面电量应为Qq 。由于球和球壳同心放置,满足球对称性,故电荷均匀分布形成三个均匀带电球面,见图9-33(a) ,根据电势叠加原理,并利用均匀带电球面电势分布,可

12、求得1qqQ q导体球的电势为V1R1R2R340导体球壳的电势为V2Qq4 0 R3(2)若用导线连接球和球壳,球上电荷q 将和球壳内表面电荷q 中和,电荷只分布于球壳外表面,见图 9-33(b) 。此时球和球壳的电势相等,为V1QqV24 0 R3(3) 若使球壳接地,球壳外表面电荷被中和,这时只有球和球壳的内表面带电,见图9-33(c) ,此时球壳电势为零V201qq球的电势V1R1R240例 9-15有两块面积很大的导体薄板a、b 平行放置, 它们QaQ b的面积均为 S,距离为 d(图 9-34) 。若给 a 板电荷 Qa , b 板电荷 Qb ,(1) 求导体板四个表面的电荷分布、空间的场强分布及两板之间的电势差;(2) 若将 b 板接地,再求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