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总结新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5662235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总结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态学总结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态学总结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生态学总结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生态学总结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学总结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总结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3. 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年际间缓慢上升。4. “温室效应”假说:即大气中对地表长波反辐射具有吸收屏蔽作用的气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层而导致温度上升。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5.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氟利昂和臭氧等。6. 全球变暖导致的严重后果: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使许多沿海和低洼地区被淹没;物种灭绝,尤其是极地和高山生物的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造成某些疾病发病率升高(如血吸虫,杆状痢疾、钩虫、雅司病和霍乱等);大大影响食物生产和稳定性,农业生产力和贸易都可能收到影响;影响温带地区国家的能量供求。7. 酸雨:被大气中存

2、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小于5.65的雨称为酸雨,此外还有酸雪、酸雾。8. 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人为排放的SOx(SO2,SO3)(化石燃料燃烧)和NOx(NO、NO2)(机动车排放和硝酸基化肥)。10. 臭氧对太阳的紫外辐射有很强的吸收作用,能有效地阻挡对地面生物有伤害作用的短波紫外线,因此被称为地表生物的“保护伞”。11. 臭氧洞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质,如氟利昂和哈龙14.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5.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方面,即经济持续、环境持续、社会持续。第二章 生态系统0系统的基本性质1. 系统

3、功能整合作用: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它各组分功能的相加,而是一种集体效应,既有各组分的功能,又有各组分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这种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特性称为系统功能整合作用。4.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5. 生态系统4个基本组成成分: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6. 就营养方式来说,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等4个基本成分所组成。7.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9. 生态系统的类型:生物圈生态系统、水域生

4、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10. 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划分:自然、半自然(驯化)、人工11. 生物圈也叫生态圈,它由大气圈下层、水圈、岩石圈以及活动于其中的生物组成。从距地球表面23km的高空,到地表以下11km的深处,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13. 湿地系统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14.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15. 湿地的效应:调节水循环,湿地还可以容纳地下水和地面水,具有排洪、蓄洪功能;净化环境,湿地成为“自然之肾“,

5、在水分和化学物质循环中具有一定功能,并在下游作为自然和人类废弃源的接收器的功能;调节气候;提供水产,工农业用水。16. 湖泊湿地是地球上淡水的主要贮存库。18. 按地带性的气候特点和相适应的森林类型,可分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针叶林。19.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降雨;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净化空气,防治污染;减低噪音,美化景观;提供燃料,增加肥源22.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是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产品是在市场上用货币表现的商品,如食物、原材料等;服务是不能在市场上买卖,但

6、具有重要价值的生态系统性能,如净化环境、保持水土、减轻灾害等。第三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3. 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4. 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通常可将生态因子归纳为5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5. 环境对生命系统的影响称为生态作用。生命系统改变其自身的结构与过程以便与其生存环境相协调的过程称为生态适应。而生物反过来对环境的影响和改变称为生态反作用。举例6. 限制因子: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该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是相对的

7、。生态因子:不足,不能满足生物的需要量;过量,难以同其他因子配合,对生物产生不良影响;量合适时,其他因子则上升为“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是局部性和暂时性的。 限制因子并不等同于主要作用因子7 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10. 我国东半部自南向北依次分布的森林特征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13. 生物钟现象:生物的生命活动随生态因子周期性变化而表现出严格的节律性。常见的生物节律现象如植物的开花光周期,候鸟迁飞,鱼类洄游、昆虫繁殖及动物冬眠等。14. 耐性定律也称谢尔福德耐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1913年美国生态学家 Shelfo

8、rd经过大量的调查后指出,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间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成为生物的耐性范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耐性限度的法则称为耐性定律。16. 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17. 胁迫:自然界中的生物并非都在环境因子的最适范围内生存,在适宜区之外到最低点或最高点之间的区域称为耐受区,此时生命活动要遭受一定程度的限制,即胁迫21. 驯化:如果一个生物体长期生活在偏离它的最适生存范围一侧的环境条件下,其生态幅的位置就可能偏移,产生一个新的最适生存范围和适宜范围的上下限,即发生了驯化。22. 内稳态:任何生物体

9、在外界条件变化较大的情况下都具有维持体内理化状态相对稳定的能力。内稳态是生物对多变的外部环境的主动适应。24. 适应组合:由于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关联性、协同性和增效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通常并不仅仅表现为形态适应、或生理生化适应、或行为适应一种机制,往往要涉及一组(或一整套)彼此相互关联的适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称为适应组合。25. 趋同适应:不同生物适应相同环境产生了相同的适应叫趋同适应26. 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27. 生活型是种以上

10、的分类单位28. 按植物的大小、形状、分枝以及生长周期长短等,分为:乔木、灌木、半灌木、藤本、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及垫状植物29. 饶基耶尔的生活型系统,按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高低和保护方式,分为: 高位芽植物:这类植物的芽和顶端嫩枝位于离地面较高处的枝条上,如乔木、灌木和一些生长在热带潮湿气候条件下的草本等。 地上芽植物:位于地表或接近地面处,受土表的残落物保护,或受积雪保护。 地面芽植物:这类植物在不利季节,植物体地上部分死亡,只有被土壤和残落物保护的地下部分仍然活着,并在地面处有芽。 地下芽植物:这类植物度过恶劣环境的芽埋在地面以下,或位于水体中。 一年生植物:以种子形式度过不良季节。

11、30. 趋异适应:同种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适应叫趋异适应。31.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32. 就植物来说,可以根据形成生态型的主导因子,将植物生态型分为三类: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33. 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35. 植物长期适应一定光照强度便形成了不同的光强生态类型: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耐阴植物。36. 根据植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日中

12、性植物。37. 长日照植物: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才能进行生殖诱导并开花,否则只进行营养生长。如:凤仙花,冬小麦,大麦,油菜和萝卜等。38. 短日照植物: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在长日照下只进行营养生长。如:牵牛、水稻、玉米、棉花等。39. 温度系数(Q10):表示温度对生物生长或生化反应速度的影响程度,即温度每升高10 生长或反应速度增加的倍数。40. 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称为酶活性的三基点温度41. 植物对低温的适应:形态,生理生化适应42. 内温动物对低温的适应43. 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

13、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这个总热量可用有效积温表示。44. 有效积温: N(TC)K 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C为发育起点温度;44. 有效积温法则的实际应用: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可作为农业规划、引种、作物布局、预测农时的重要依据;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利用天敌昆虫进行害虫防治时,可以用来计算天敌昆虫合适的释放时间。46. 物候:植物适应一年中的气候条件的季节性变化,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规律。49. 海洋生活的动物和淡水动物对水环境的适应。50. 对水因子不同适应的植物类型-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旱生植物:

14、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少浆植物,多浆植物)第四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1. 生物种群:特定时间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称为生物种群。5. 生态密度:是指单位栖息空间(种群实际所占据的有用面积或空间)内的个体数(或生物量)。8. 年龄结构:各个年龄或年龄组在整个种群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形成一定的年龄结构。9. 年龄结构的类型:从生态学的角度,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衰退型种群。12.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14. 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在无限制环境条件下,种群增长率决定于年龄组成和各年龄群的特殊增长率。对于某一种

15、群来说,不同的年龄构成表现出不同的增长率,当建立了稳定的年龄分布时,其稳定的相对增长率称为内禀增长率(rm)又称为生物潜能。15. 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某种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即一个有限的环境中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称为系统的环境容纳量,常用K表示。17. 种群增长的基本理论模型。(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1)种群在无限环境中的指数增长在无限环境或近似环境条件下,一些种群的数量按指数增长,其增长曲线如“J”形,所以也称为J-型增长。1)世代分离种群的指数增长 Nt=N0.t,为每个世代的净增值率,或称周限增长率。2)世代重叠种群的指数增长 dN/dt=rN,指数式为Nt=No. ert,r为种群的增长率。(2)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指数增长dN/dt=rN(1-N/K),r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K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1-N/K)称为剩余空间或逻辑斯蒂系数(或密度制约因子)。他对种群数量变化有一种制动作用,使种群数量总是趋向于环境容纳量,形成一种S形增长曲线,所以逻辑斯蒂增长也称为S-型增长。20.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脱离了人类和原栖息地的制约而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影响到新栖息地生物的生长,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24. 分别介绍种群的密度制约作用、非密度制约作用、内源调节、外源调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