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断句教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56579551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7.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断句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文言断句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文言断句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言断句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文言断句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断句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断句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断句(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原则、技巧;2、初步理解文言材料,读懂文意,准确给文段断句;3、通过有梯度的练习训练把知识转化为水平。二、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一) 导入:趣味断句(二)趣味断句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据说从前有一个老头儿,他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又生了个小儿子,老头子预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女婿和后妻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争执不下。因为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你认为他是怎样断句的?(请学生思考)女婿: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翻译:70老头生儿子,别人都怀疑不

2、是我生的,家产全部给女婿,外人不能干预。 )后妻又是怎样断的?后妻: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翻译:70老头生了一儿子,别人怀疑不是我生的,但家产全部还是给他,女婿和外人不得干预。)结果引起一场官司。估计官府若不受贿,只按这遗嘱办案,也是很难判定的。总结: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同时能够看出断句的作用很奇妙,你看因为断句不同,这意义也能够迥然不同,甚至天差地别。所以,我们真的不能小看断句了。那么,何为断句呢?(三)什么叫断句?断句就是给未加标点的文段标出停顿因为文言断句水平是文言文阅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近三年这个考点在高考中呈上升态势(七)高考回放,感悟

3、断句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资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羡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羡。(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准确答案: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一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日/ 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参考译文:杨朱路过宋国东面的旅社。旅社主人有两个妻妾,旅店主人有两个妾,其中一个漂亮,一个丑陋,不过长得丑陋的受到宠爱而长得漂亮的却受到冷淡。阳朱问他的缘故,旅社中的老年男子回答说:“那个长得漂亮的自以为漂亮,但是我却不觉得她漂亮

4、;那个长得丑陋的自以为丑陋, 但是我却不觉得他丑陋。”阳子转对弟子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良但却不自以为具有了贤良的品行,去到哪里不会受到敬重和爱戴啊!”请大家总结刚才面对断句时是如何抽丝剥茧,使自己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 ?(八)断句妙计(同桌能够讨论一下,教师归纳)前提:读文段,通文意。不管给我们什么文段,第一步就是阅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 凭语感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3)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句。例如:昔人有痒令其子索之三索而三弗中令其妻索之五索而五弗中也其人怒曰妻子内我者而胡

5、难我乃自引手一搔而痒绝何则痒者人之所自知也自知而搔宁弗中乎先请学生概括属于什么文段,人物、故事梗概。概括:这段就是记叙性文段。人物:昔人、其妻、其子。事件:综观全文,说的是有个人身上发痒,叫他的儿子、妻子搔痒,不过搔不到痒处。结果自己伸手一下子就解决了。再让学生断句出示准确答案: 昔人有痒/令其子索之/三索而三弗中/令其妻索之/五索而五弗中也/其人怒曰/妻子内我者/而胡难我/乃自引手/一搔而痒绝/何则/痒者/人之所自知也/自知而搔/宁弗中乎除此之外,还能够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来协助断句。第二课时一、断句的具体方法:1 .掌握大意,高屋建领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 而领会全篇的文意的基础是

6、要对文段中关键词句的理解。如: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 (脚),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 (脚)?彼其 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 夔一而足(充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充 足)。非一足(脚)也。”这段话的断句很典型,如果不理解“足”两层含义(脚;充足),要断清这段文字,就非常困难。大致弄清了文意,断句就有了基础。2 .抓住标志,沿波讨源(1)虚词标志:句首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即、苟、若、纵、纵使、于是、且夫、向使、虽 句中虚词:于、以、而、者句尾虚词:也、乎、哉、矣、耶、耳、焉这些分类仅仅相对的,如“也”有时作句中语气助词,“者”也可作分句末的停顿语气词

7、。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 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个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因为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2)实词标志: 对话中的标

8、志动词:曰、道、云。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日” “云”为标志。不过,一定要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 同情况。如: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 “否。”(庞葱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 乎?王曰:“寡人信之矣。”(战国策魏策二)这里,庞葱的第二、第三次问话,作者把主谓部分都省略了。如果把引号直接贯下去, 成为一一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就错了。有一段介绍唐朝诗人白居易作诗的情况:“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听之问曰解否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要是加上标点,便是:“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听之,问

9、曰:解否?日解,则 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上述文章,不是以白居易同老妪对话形式出现的,是作者 叙述的语气,所以在老妪答话的日”字下,不必加冒号。“解” “不解”后,不必在引号 里加句号,应在引号外加逗号。一般动词作标志主谓宾是一个句子的主要成分。文言文中,主语、宾语省略现象较多,谓语省略的极少。在断句中能够抓住动词谓语,在它之前找主语,在它之后找宾语。人名、物名作标志。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所以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能够确定停顿的位置。如: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蓄,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 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

10、水清兮,能够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能够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 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 活。此之谓也。”(孟子离娄章句上)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 “肃宣权 旨”就不再提姓了。(3)修辞标志:以“顶真”确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 语。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

11、王大喜,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左右皆呼万岁。”根据这个特点,我们能够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 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以“排偶”确定句读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 特点。这个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上食埃土,下 饮黄泉”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再如,“故不积底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 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又如,“秦孝公据嵋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

12、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 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个段文字之中,“据嵋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 “外”是对照。根据这样 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以“反复”确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抓住这个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4)句式标志:文言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都能够作为我们断句的切入点。因为不能掌握文言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学生往往会造成标点上的

13、错误。如:“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列子汤问)如果标点成“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就不对。这里第一个标点就错了。为什么会错呢?因为不懂得在文言中,介词结构(“于秦青”)常常放在动词谓语(“讴”)之后。应标点成“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另外,也要掌握一些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不亦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以为)。这样,能够让我们更准确更便捷地断句。二、断句应注意的问题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最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断句完成之后,还需要检查验证断句的准

14、确性:(1)断句后,要检查语意是否畅通。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 “也” 误为现代汉语中的副词 “也” 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 “也 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以故,法为 其国与此同。”把“以故”看做“所以”,还能够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与此同”又该 如何理解呢?(2)断句后,要检查内容是否合理。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好古文六

15、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仅仅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这里说的李蟠“通”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 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之。第3.4课时断句强化训练1 .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画横线的句子断句。伯乐一过冀州之野,而马群遂空。夫 _冀_北_马_多_天_下_伯_乐_虽_善_知_马_安_能_ 空其_群_邪_解_之_者_曰_吾_所_谓_空_非_无_马_也_无_良_马_也_伯_乐_知_马_遇_其_ 良_辄_取_之_群_无_留_良_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序)2 .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持策读书问谷 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庄子骈拇)3 .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郁离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