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幻境说研究学术论文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5657664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幻境说研究学术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代文学幻境说研究学术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代文学幻境说研究学术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代文学幻境说研究学术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代文学幻境说研究学术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幻境说研究学术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幻境说研究学术论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文学幻境说研究学术论文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中幻境的美学特征幻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意境, 是中国艺术中别具神韵的审美境界, 尤以那些想象神奇、意动九天的 诗歌和小说幻境最为集中地阐发了幻境美学之特征。(一)非实冥空一 意中之意、境中之境中国山水画讲究以幻悟真,以幻启真。关键词:古代,文学,幻境,研究,学术论文,一、中国古代文学中幻境的美学特征幻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意境,是中国艺术中别具神韵的审美境界, 尤以那些想象神奇、意动九天的诗歌和小说幻境最为集中地阐发了幻 境美学之特征。(一)非实冥空意中之意、境中之境中国山水画讲究以幻悟真,以幻启真。苏轼云:“安石作假山, 其中多诡怪。虽然知是假,争奈主人

2、爱。”主张在幻境中体验生命的 真谛。幻境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艺术家心灵境界的呈现,它所 描绘的情境要么借鉴于神话,要么发自于内心,不受时空的障碍,创 造出一种现实不能出现或不能实现的人生过程。这种“意境”体现得 最多的就是诗歌和小说。王维虽然以“田园诗”名扬天下,但在他的 著名诗篇桃源行中,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为蓝本,描绘了一处 诡奇、梦幻的世外桃源。最擅长以“象”化“境”的诗人当属“诗鬼” 李贺,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说,李贺诗“盖骚之苗裔,辞 或过之。”认为尽管李贺诗中不少意象,鲸唠鳌掷,牛鬼蛇神,不 足为其虚荒诞幻”,但“求其情状”,例如在看他的浩歌中扪心 拷问“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

3、回死?”又说“漏催水咽玉蟾蛛, 卫娘发薄不胜梳。”诗中各种意象应接不暇,有的采自神话传说,有 的采自历史故事,有的是现实生活的折射诗人将所有意象作了打 破时空秩序的“蒙太奇”式的组合。曹雪芹的红楼梦可以说是中 国梦幻艺术的又一典范,众多想象的意象,亦幻亦真,使整部作品处 于一个如幻如梦的境界之中,用一种浪漫的近乎神秘的笔调展示出人 世的苍桑巨变,显示了人生中美的东西被践踏、被毁灭的现实,展现 了一出女性和人生的大悲剧。青展峰下的顽石既是这人生悲剧里的见 证人,也是参与者,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跛足道人、癞头和尚实际 上就是作者的代言人,作者借他们之口用一种荒诞的手法传达了对人 生深邃的感悟和感叹

4、,以及饱经富贵与浩劫之后的那种无可奈何的豁 达。(二)即真即幻行而无常、法而不空中国传统之儒家,在学术思想上讲“经”讲“常”,以为天不变 则道不变;但在立身治国上,则纯粹是针对人生生活面,所以讲仁义 礼智信,讲诚正修齐治平,而不谈生前,不论死后,既无天国信仰, 也不相信有来世,唯一确实掌握者为其现前自身之生命。这种观念, 使中国人成为纯粹的现世主义者。 然而岁月无情,现在转瞬即化为过 去,万岁耍替,虽圣贤亦然。求长生而长生不可得,求及时行乐纵情 声色而乐往哀来。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屈原亦早有感叹:唯 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吾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曹子建 的“天地终无极,阴阳转相因

5、,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陶渊明 的“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处处皆显示人生无常苦短之恸,故令 霸气逼人的曹孟德亦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无 多”之慨。被列为我国四大奇书之一的红楼梦,根本上也就 是透过贾府人物的兴亡盛衰,表现人生若梦、世事无常的道理,字里 行间佛家思想流露无遗,曹雪芹在第五回即安排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事, 警幻仙子显示金陵因果名册,演唱十二曲红楼梦,暗示出生命的虚幻 无常,与命运前定的因果观念: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 巳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众散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 也真

6、徼律;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述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 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三)不落有无元而不盈、通透达心佛教东传以前,中国本土原也有类似思想,但却与佛家所云大相 迳庭。大抵言之,儒家讲的是“天道福善祸淫”,是“积善之家必有 余庆”,此种将人事因果归之于天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 往往令人有一种天威难测、捉摸不着的感觉,故而对儒家此种说法的 确实性与周遍性,颇有商榷之余地。佛家之果报思想则不然,讲的是 生死轮回、三世业报。生死乃人生之大事,生从问来 ?死归何处?大圣 大智之若孔子者,对此问题,尚仅覆之以“未知生,焉知死?”遑论其余?而佛家轮回之说,非但解决了生死的问题,

7、也为果报之说做了 一圆满之答复,因为“命系于业,业起于人;人禀命以穷通,命随业 而厚薄。厚薄之命,莫非由己。”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小说发展 史上看出这种趋势: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用梦来表达他痛定思痛, 不能消除的悔罪意识;用梦来承载他“千红一窟(哭)”、玉石俱焚的 悲剧意识;用梦来寄托他怀金悼玉的泛爱意识,这三重意识,”构成 了作者心灵广袤、深邃的、奥秘无穷的内宇宙”。二、幻境之说的原始生命观应该说,中国幻境之说或者说古代神话过早过多地被历史化,以屈原离骚中对于鲸描写为例,“鲸蟀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 野。汝何博睿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垮节 ?”王逸注谓“禹治洪水时, 有神龙以尾化地,导水所注当决者,

8、因而治之也。”洪兴祖补注引山 海经图云“犁丘山有应龙者,龙之有翼也。夏禹治水,有应龙 以尾画地,即水泉流通。”此应龙与禹的密切关系印证鲸化为龙的神 话。另外,天问谓“伯鲸腹禹”,这不是现代人理解的父子意义, 甚至不仅仅是鲸的腹中生子的奇异,这是鲸的直接复活。不管是黄龙, 亦或黄熊,还是禹,都是鲸的新生命。当然这些又非完全偶然 :禹继 承鲸治洪水的心愿和神力,龙与鲸初生时的称呼“白马”关联, 周 礼夏官庾人记“马八尺曰龙,天马化龙,也就十分自然的事了。 后来的应龙更是在治水中频频现身, 透出鲸义不容辞的治水热情。它 们属于鲸的生命图腾,而这图腾不是简单的崇拜或是奇异的幻想, 在 原始生命观中,它

9、们是“互渗”的。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 维中写到“在原始人的思维的集体表象中,客体、存在物、现象能 以我们不可思议的方式同时是它们自身, 又是其他什么东西。它们也 以差不多同样不可思议的方式发出和接受那些在它们之外的被感觉 的、继续留在它们里面的神秘的力量、能力、性质、作用。”中国神话中正包蕴着这种原始生命观。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一点, 就会轻易陷入神话历史化以后的许多“理性”解释而曲解神话的本意。 如果说离骚中记载的神话仅仅是原始生命观的萌芽,那么明清小 说则将这种原始生命观发展成熟。例如,西游记中一段“众僧议论佛门定旨,上西天取经的原由三藏道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 种魔灭,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对

10、佛说下誓愿,不由我不尽此心”。这 些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传说,都揭示了原始生命观中神秘的互 渗律和生死循环、磨炼复生的信仰,然而平心而论,在红楼梦确 实将这一思想诠释得最婉转曲折、深辟入里却又自然生动、逼真如实。 例如在书中,通灵宝玉历此半生,再非初始“自悼自叹”的未用补天 石,他与空空道人讲:“历来野史,或仙修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 凶恶不可胜数至若才子佳人等书, 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 不涉于淫滥,以至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竟不如我这 半生亲睹亲闻的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所有书中之人,至 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反映、继 承、传递了古人朴素的原始生命

11、观,而这些智慧的感受,灵性的领略, 也不仅仅属于原始人,也属于整个人类的永恒的、共通的生命感受。三、幻境之说的哲学渊源儒家讲究“子不语怪力乱神”,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说, 俱为儒者所不道,故其后不特无所光大,而又有散亡。”而随着佛教 东渡,佛教无常思想透过文人的彩笔,与中国原有的思想相结合,再 搀和当时社会上道教的色彩,进而做了更深入、更彻底的探讨与发挥, 为中国古代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透过佛陀的睿智与高僧大德的 西行求法,佛教的东传,带来了 “万法皆空”、“诸行无常”的观念, 这是何等的深入、彻底,而又是这样的震撼人心,非但更

12、强调提醒原 有人生苦短之观念,更充分地开拓刺激了中国人的哲学视野, 在文学 作品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对无常不再只拘限于人生苦短之一点上, 而趋于“诸行”无常、“万法”皆“空”上。在唐代的传奇小说中, 如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以及清朝蒲松龄 的续黄粱等,都是将人生数十年之种种遇合,浓缩到一场梦的短 促时间内,来描写功名富贵以及人生之幻灭,如昙花一现,空而无常。如枕中记结段有言:生蹶然而兴曰:岂其梦寐也?翁谓生日:人生之 适,亦如是矣!生恍然良久,谢曰:夫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 无生之情,尽知之矣。自此,由唐诗宋词发展到明清小说,佛教“无常”思想对于文学 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吴承恩的西游记、陈仲琳 的封神榜,还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都将这一思想发扬光大。 特别是在红楼梦中,对于“一僧一道”和“经幻仙姑”、“太虚 幻境”的描写,虽然篇幅不多而且写得恍惚迷离,巧妙地表达了作者 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产生了特别的艺术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