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代谢名词解释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56545467 上传时间:2024-01-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代谢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物质代谢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物质代谢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物质代谢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物质代谢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质代谢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代谢名词解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蛋白质(仅供参考)Protein:蛋白质(protein)是由许多氨基酸(amino acids)通过肽键(peptide bond)相连形成的高分 子含氮化合物。肽(peptide):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缩合而形成的化合物。氨基酸等电点 (isoelectric point, pI): 在某一 pH 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 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Primary st ructure of pro tein: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包括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 序以及二硫键的位置。一级结构与功能:(1)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

2、构是形成空间结构的基础,其生物学功能是由蛋白质分子特定的天然 空间构象所决定的(2)一级结构中关键氨基酸残基的改变会影响蛋白质的功能,所以一级结构是蛋白质空间构象 和特异生物学功能的基础。(3)一级结构相似的多肽或蛋白质,空间构象及功能也相似蛋白质的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即该段肽链 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tertiary structure ):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肽链中 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蛋白质的四级结构(quaternary stru

3、cture ):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 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肽链中的氨基酸分子因为脱水缩合而基团不全,被称为氨基酸残基(residue)。a-螺旋(a-helix):多肽链的主链围绕中心轴上升,呈有规律的右手螺旋,是一种常见的较为稳定、 也较为致密的二级结构。其中螺旋3.6氨基酸/圈、螺距0.54nm,由氢键稳定螺旋。卩-片层(卩-pleatedsheet):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肽段平行或反向平行排列,依次折叠成锯齿状,肽 链间形成氢键,与折叠长轴基本垂直,稳固卩-片层,是肽链较为延展和松弛的结构。模体(motif):又叫模序、基序、基兀。是蛋白质分子空间结

4、构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有二级结构的肽 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有规则的二级结构组合,是具有特殊功能的超二级结构。结构域(domain):大分子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常可被分割折叠成多个较为紧密的区域,并各行使其功 能,称为结构域(domain)。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也即有 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变性的本质是破 坏非共价键和二硫键,不改变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变性、沉淀和凝固的关系:变性蛋白质不一定沉淀;沉淀蛋白质不一定变性;沉淀蛋白质也不一定凝固;但凝固的蛋白质一定 已变性,且

5、为不可逆变性蛋白质胶体稳定的因素:颗粒表面电荷 、水化膜。核酸核酸(nucleic acid)是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 核酸的一级结构:核酸中核苷酸从5末端到 3末端的排列顺序。deoxyribonucleic acid (脫氧核糖核酸)double helix双螺旋结构:DNA是反向平行、右手螺旋的双链结构DNA双链之间形成了互补碱 基对,疏水作用力和氢键共同维持DNA。Genome (基因组):指单倍体细胞核、细胞器或病毒粒子所含的全部DNA分子或RNA分子。真核生物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其基本单位是核小体(nucleosome)。DNA变性:在某些

6、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不改变其核苷酸序列。DNA复性(renaturation)的定义:在适当条件下,变性DNA的两条互补链可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 这一现象称为复性。核酶:某些小RNA分子具有催化特定RNA降解的活性,这种具有催化作用的小RNA亦被称为核 酶(ribozyme)或催化性 RNA(catalytic RNA)。核酸酶是指所有可以水解核酸的酶(本质为蛋白质)核酸分子杂交(hybridization):不同来源的DNA单链分子或RNA分子如果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碱基 配对关系,在适宜的条件,可以在不同的分子间形成杂化双链(he teroduplex )的过程。

7、酶酶(enzyme,E):是由活细胞合成的、对其特异底物(substrate,S)起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是机体内催化各种代谢反应最主要的催化剂。多功能酶(串联酶): 由一条多肽链组成的,具有多种不同功能的酶。辅酶(coenzyme):非蛋白质成分(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参与酶催化过程中电子、质子或基团传递, 分子结构中常含有维生素类物质, 通常与酶通过非共价键疏松地结合,用透析的方法可以将其与酶 蛋白分开。辅基(pros the tic group):与酶结合牢固,甚至是共价结合,用透析的方法不易将其除去。 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酶分子上与底物结合并起催化作用的部位。同工酶

8、(isoenzyme):是指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免疫学性质不 同的一组酶。米氏方程:V=VmaxS /(Km+S)其中Vmax表示最大反应速度,S为底物浓度,Km为米氏常 数,V是在不同S时的反应速度。Km:为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Vm) 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单位为mol/L。Vm 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酶促反应速率最快时反应体系的温度称为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optimum temperature)。抑制剂 ( inhibitor, I ): 能使酶的催化活性下降而酶蛋白不变性的物质。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competitive in

9、hibition):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相似,因此这两者互相竞 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底物与酶形成中间产物(中间复合物)。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部位可逆地结合,不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而酶与底物的 结合,也不影响酶与抑制剂的结合;底物与抑制剂之间无竞争关系,但是,酶-底物-抑制剂复合物 (ESI)不能进一步变成产物,这种抑制作用称做非竞争性抑制作用。酶原与酶原激活::有些酶以没有催化活性的前体在细胞内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这种无活性的酶的 前体称为酶原。在特定的条件下,酶原可转变成有催化活性的酶,这一转化的过程叫酶原激活。变构调节(allos teric regula tion):

10、 些代谢物通过与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部分可逆地结合,使 酶活性中心的构象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此种调节方式称变构调节。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在其他酶的催化作用下,某些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 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此过程称为共价修饰。糖代谢Glycolysis: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生成乳酸(lactate),产生少量能量的过程称之为糖酵 解。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pyruvate),称之为糖酵解途径(glycolytic pathway) substrate-level phosphorylation:底物在脱氢或脱水时,分子

11、内能量重新分布形成的咼 能磷酸根,直接转移给 ADP 生成 ATP 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迅速提供能量; 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得能量的有效方式;是某 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在机体氧供充足时,葡萄糖彻底氧化成H2O和CO2, 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是机体主要供能方式。部位:胞液及线粒体 三羧酸循环的概念:指乙酰 CoA 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反复的进 行脱氢脱羧,又生成草酰乙酸,再重复循环反应的过程TCA过程的反应部位是线

12、粒体; 三羧酸循环的要点:经过一次三羧酸循环,消耗一分子乙酰CoA,经四次脱氢,二次脱 羧,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1分子FADH2,3分子NADH+H+,2分子CO2,1分子GTP。关键酶:柠檬酸合酶、a-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异柠檬酸脱氢酶TCA循环在3大营养物质代谢中具有重要生理意义:TCA 循环是 3 大营养素的最终代谢通路,其作用在于通过 4 次脱氢,为氧化磷酸化反应 生成ATP提供还原当量。TCA循环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是指由葡萄糖生成磷酸戊糖及NADPH+H+,前者再进 一步转变成 3-磷酸甘油醛和

13、6-磷酸果糖的反应过程。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在于生成NADPH和5-磷酸核糖: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核糖;提供NADPH 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糖原(glycogen)是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之一,是机体能迅速动用的能量储备。糖异生(gluconeogenesis):是指从非糖化合物(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转变为葡萄糖或糖 原的过程。 部位:主要在肝、肾细胞的胞浆及线粒体。注意:糖异生的三个关键步骤、四个关键酶、两次底物循环。 两个生理意义:维持血糖稳定;恢复肝糖原储备。Cori 循环:肌收缩(尤其是供氧不足时)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肌内糖异生活性低,所以乳酸通过 细胞膜弥散进入血液后,再入

14、肝,在肝内异生为葡萄糖。葡萄糖释入血液后又可被肌摄取,这就构 成了一个循环,此循环称为乳酸循环,也称Cori循环。(乳酸循环的形成是由于肝和肌组织中酶的 特点所致,肌中没有葡萄糖-6-磷酸酶,循环是耗能过程)脂类代谢Essential fatty acid : 必需脂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多不饱和脂酸是人体不可 缺乏的营养素,不能自身合成,需从食物摄取,故称必需脂酸。脂肪酸合成的特点 合成所需原料为乙酰CoA,直接生成的产物是软脂酸,合成一分子软脂酸,需七分子丙二酸单酰CoA 和一分子乙酰 CoA; 在胞液中进行,关键酶是乙酰 CoA 羧化酶; 需 NADPH 作为供氢体,对糖的磷酸戊

15、糖旁路有依赖性。脂肪的动员(fat mobilization):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肪脂酶逐步水解为FFA及甘油,并释 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 关键酶 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 (hormone-sensitive triglyceride lipase , HSL),主要受共价修饰调节。脂肪酸卩-氧化循环的特点 卩-氧化循环过程在线粒体基质内进行; 卩-氧化循环由脂肪酸氧化酶系催化,反应不可逆; 需要 FAD, NAD+, CoA 为辅助因子; 每循环一次,生成一分子FADH2,一分子NADH, 分子乙酰CoA和一分子减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 CoA。酮体Ketone bod

16、y:脂肪酸在肝中氧化分解所生成的乙酰乙酸、卩-羟丁酸和丙酮三种中间代谢产物, 统称为酮体.胆固醇的代谢:胆固醇合成以乙酰CoA为基本原料,先合成HMG-CoA,再逐步合成胆固醇。HMG-CoA 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的调节酶。细胞胆固醇含量是胆固醇合成的重要调节 。胆固醇在体内可转化成胆汁酸、类固醇激素和维生素 D3。血脂:血浆所含脂类统称血脂,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以及游离脂酸。血浆脂蛋白均由蛋白质(载脂蛋白,apo)、甘油三酯(TG)、磷脂(PL)、胆固醇(Ch)及其酯(ChE)所组 成。不同的脂蛋白仅有含量上的差异而无本质上的不同。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 apo)指血浆脂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