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上传人:徐** 文档编号:456412744 上传时间:2024-04-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61.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装订线外装订线 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部编人教版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测试卷及答案(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分数一、基础运用(共13分)为了传承汉字文化,我校初一年级将开展“畅游汉字王国”的主题活动。年级将要布展一面文化墙,请你参与各板块的筹备工作,完成下面小题。第一板块:谈“心”“心”字是一个象形字,中间是心脏,外部的一圈儿则是心包络。后经引申,“心”还用来表示思虑。于是古人用心来代指大脑,创造了很多心字底和竖心旁的字,来表示与心理活动有关的事情。比如,常说的“思想”,西方人认为取决于头脑,而我们的先人则认为其来源于“心”。意志源于心,感恩源于心,sn

2、g yng也源于心;憧憬源于心,愉悦源于心,慷慨也源于心,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心主神志的观念。1同学们给“心”字的不同书体制作标签,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乙】【丙】 【丁】A【甲】行书【乙】篆书【丙】隶书【丁】楷书B【甲】行书【乙】篆书【丙】楷书【丁】隶书C【甲】篆书【乙】行书【丙】楷书【丁】隶书D【甲】篆书【乙】行书【丙】隶书【丁】楷书2请根据文中的拼音,将所对应的汉字依次工整地书写下来。(1分)sng yng( )3有同学对“心主神志”不甚理解,请你结合语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解释。(2分)第二板块:说“中”“中”,是一个顶级汉字。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方面,商朝人把自

3、己居住的地域看作是被周围国家围绕的世界中心,故在殷墟出土的甲骨上,多有“立中”的字眼,它【甲】体现了华夏人对世界的最早看法。另一方面,甲骨文的“中”字像极了一面随风飘扬的旗帜。战时,旗帜就掌握在王者的手中。因此,“中”是权力的象征,权威的中心。“中”,有两个读音。这是为什么呢?那应该从它的【乙】笔画讲起。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中,内也。从口。丨,上下通。”清代文字音韵训话学家段玉裁则认为“口”像靶子,“丨”像箭。箭射到靶子上,即为“命中”。所以,“命中”的“中”,读音应为 。至于“中”的另一读音,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中讲,“中”字的“口”像四方的样子,“丨”表示在中间位置。由此,不难推断出甲

4、骨文中经常出现的“立中”的“中”读音应为 。4为语段两处分别标注读音,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2分)AzhngzhngBzhngzhngCzhngzhngDzhngzhng5有同学对语段【甲】【乙】两处画线词语的使用提出不同意见,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处“体现”使用正确,【乙】处“笔画”使用正确。B【甲】处“体现”使用正确,【乙】处“笔画”应改为“字形”。C【甲】处“体现”应改为“创造”,【乙】处“笔画”使用正确。D【甲】处“体现”应改为“创造”,【乙】处“笔画”应改为“字形”。第三板块:问“鼎”,这个符号有两只耳朵,看上去非常可爱。它究竟是谁呢?原来它的本尊就是大名鼎鼎的

5、“鼎”。当我们翻开厚重的历史古籍,我们会发现,鼎在诞生之初是很接地气的。它就是用来烹煮食物的一种圆形炊具。由于作为文化载体的汉字,在一开始就对人类的饮食文化有所反映,因此,“鼎”是个象形字。许慎说文解字中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关“鼎”的一些成语,相当一部分直接源于其本义炊器。由于“鼎”的三根鼎足使圆形陶鼎受力均匀,使鼎身更加稳定,所以成语“三足鼎立”就形容三方势力互相对立、鼎峙的平衡状态。而一群人聚在一起,吵吵嚷嚷,停不下来,就像是鼎腹中沸腾、翻滚的汤水发出的声音,于是就有了“人声鼎沸”。_央视纪录片“字”从遇见你告诉我们,“鼎”是中华民族最高贵的器物。相传夏代的大禹划分天下

6、为九州,并收九州之金(铜),铸了九口大鼎,每一口鼎上铸了九州的名字和山川图形。九鼎象征九州,后世为天下之主的,便保有九鼎。因此,帝王非常看重“鼎”的权力象征意义,将“鼎”视为非常珍贵的宝物。从此,“鼎”拥有了尊贵的身份,被赋予了“王位、帝业”的内涵。,鼎足而立,是它;人声鼎沸,是它;问鼎中原,也是它它就是“鼎”,中国造!6联系上下文,在语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如果你对“鼎”的认识只停留于它的至高无上,那你可真是独具慧眼!B如果你对“鼎”的认识只停留于它“接地气”,那你可真是独具慧眼!C如果你对“鼎”的认识只停留于它“接地气”,那你可真是有眼不识泰山!D如果你对“

7、鼎”的认识只停留于它的至高无上,那你可真是有眼不识泰山!7阅读语段后,同学们纷纷畅谈自己对“鼎”的认识,下列表述中使用成语或修辞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同学甲:这个形象,就像是一只淘气的小猫咪,让人心生怜爱,但它被赋予的意义却与之大相径庭!B同学乙:挺着圆圆的肚子,张着三只脚,稳稳地站在那儿,表面上沉默寡言,内心却沸腾不止,这就是“鼎”。C同学丙:虽然“鼎”最初只是个炊具,但在历史长河中称王称霸的事儿都是它说了算,谁还能说“鼎”不重要?D同学丁:“鼎”在“鼎力相助”“春秋鼎盛”中分别有“大”“正当、正在”的意思,它真是神通广大呀!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一)(共4分)8.请根据下表提供

8、的信息,按要求填写内容。主题文学常识与名句出处自然诗人曹操登临碣石山,写下“ ,百草丰茂”,让我们一览草木的茂盛;白居易漫步钱塘湖畔,写下“ ,浅草才能没马蹄”,让我们看到了早春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观沧海钱塘湖春行品性刘禹锡虽身在陋室,但“谈笑有鸿儒, ”,交往的都是品性高雅的朋友。陋室铭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我们可以学习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 ”的乐观精神。行路难其一(二)(共5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9-10题。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注释】本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

9、秋夜,为赠友之作。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为了收复中原,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未被采纳。9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起句“转” “又”二字,抒发了对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悲苦凄凉的感情基调。B“被白发,欺人奈何? ”一句,表达了作者因中秋夜无法与家人团聚而生的愁思。C下片中的“清光”,指月亮清亮的光辉,象征光明,委婉地表达作者的报国理想。D这首词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词人在咏月,更是在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10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引用了这首词中的“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请说说习总书记引用这句诗寄予新时代青年怎样的期望?(2分)(三)(共8分)阅读下

10、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

11、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问今是何世 是故谋闭而不兴B既加冠 既出,得其船既

12、往不咎C同舍生皆被绮绣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屋舍俨然D计日以还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年之计在于春12翻译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翻译: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书之事。理解:这句话描写了宋濂因天气寒冷手指僵硬、不怠抄书的情景,写出了抄书之苦,表现他学习之勤。这是他终有所成的原因之一。B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翻译:有时遇到先达的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应。理解:这句话写出了自己从师之艰,表现了求知的渴望和求学的执着,同时也隐隐流露出

13、对先达教学方式的不满。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翻译:因为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不知道吃的穿的不如别人。理解:宋濂讲述求学时的物质条件非常差,是在强调自己以读书为乐,不求奢华。13根据送东阳马生序和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3分)材料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劝学)材料二苏颋(tng),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又患无灯烛,常于马厩灶中,旋吹火光,照书诵焉。其苦学如此,后至相位。(选自开元天宝遗事)注:【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得,获得。【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 【苏颋】唐朝大臣、文学家。 【杂处】住在一起。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现身说法,将自己过去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和太学生现在优越的学习条件形成对比,突出了在学习上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