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前和育苗基地实验室及库房岩土工程勘察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56411861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平前和育苗基地实验室及库房岩土工程勘察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平前和育苗基地实验室及库房岩土工程勘察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平前和育苗基地实验室及库房岩土工程勘察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平前和育苗基地实验室及库房岩土工程勘察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平前和育苗基地实验室及库房岩土工程勘察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平前和育苗基地实验室及库房岩土工程勘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平前和育苗基地实验室及库房岩土工程勘察(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工程概况1.1 概述高平前和煤业农工商开发有限公司(甲方)计划新建育苗基地实验室及库房。拟建场地位于高平市原村乡秦城村南侧矿区公路旁,该建筑为三层楼房,预计采用独立基础,钢筋仝结构。为了查明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为基础设计及施工提供必要的地质资料。受甲方委托,我单位对拟建场地进行了勘察。外业钻探、取样、室内土工试验工作于2013年10月2日开始至2013年10月13日结束。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制工作于2013年10月15日完成。1.2勘察目的与要求根据场地条件并结合建筑物的特点和设计要求,按GB50025-2004和GB50021-2001,本次勘察的主要任务如下:1.2.1查明

2、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并提出评价与整治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和整治方案建议。如是否存在湿陷性黄土地基,软土地基及古河道等。1.2.2查明建筑物范围内各层岩土的类别、结构、厚度、坡度、工程特性,计算和评价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承载力,提供地表土的最大冻结深度,对建筑物基础形式提出建议。1.2.3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沉降,差异沉降或整体倾斜。1.2.4查明地下水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提供地层的渗透性。判定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1.2.5提供建筑场地地震基本烈度,划分场地土类型,场地类别及提供场地土的卓越周期。分析预测地震效应

3、,判定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的地震液化,并应计算液化指数。1.2.6判别地基土是否具有湿陷性,湿陷性类型及湿陷等级。提出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2.勘察工作2.1 勘察工作依据的规范及技术标准本次岩土工程勘察与评价主要按下列国家规范及标准执行。2.1.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修订版2.1.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2.1.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2.1.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2.1.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2.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1.7建

4、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2.1.8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2.1.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2.1.10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DBJ04-248-2006)2.1.11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04-258-2008)2.1.1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2.2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2.2.1勘探点的布置及勘察要点(1)勘探点平面布置按详勘阶段要求结合场地条件布置。(2)勘探点深度:控制孔平均深度15米,一般孔平均深度12米。(3)考虑到目前国内勘察现状,原位测试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最小,可靠性较高。如果和钻探配

5、合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按国标GB50021-2001,在有经验的地区,可以原位测试为主。根据场地土质条件,本次勘察地基评价原则上以原位测试为主,有助于缩短勘察周期,提高勘察质量。根据场地土质特点,原位测试采用标准贯入试验。(4)勘察重点是查明持力层及下卧层的地层分布和性状。2.2.2 勘察方法根据拟建工程的特点和地层情况,本次勘察主要采用钻探、原位测试和地区经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1)钻探:采用XY-1型工程钻机,薄壁钻头锤击钻进,取样孔采用无水钻进。钻探具体方法按JGJ87-92。(2)原位测试(GB50021-2001):根据场地土质特点,原位测试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具体方法按(GB5

6、0021-2001)。2.2.3 土工试验 常规试验本次勘察室内土工试验均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进行试验;所有原状土样均进行了常规项目试验。固结试验为评价地基土的压密状态和实际受力工作状态下的压缩变形指标,各土层原状样均进行了固结试验,固结压力均加压至200kPa。3. 工程地质条件3.1 区域地质构造本区位于太行大断裂带的南部,由于受燕山运动的影响,生成了大小不等的褶皱构造,其中以北北东向大褶皱带纵贯全市外,在市区以北呈现为同向的短轴背向斜构造,市区以南的同向短轴褶皱构造表现很少。断裂构造推测有北东向断裂线通过市区中部。 3.2 场地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地貌特征属于

7、低山黄土丘陵区河流冲积黄土地貌。地基土主要由表层杂填土、第四系砂砾石层、黄土等地层组成。拟建场地原为空地,地势相对较为平坦。孔口高程假设场地东部已建办公楼外围散水面0点883.00米。3.3 不良地质作用根据山西省1:20万地形地质图及周边地质调查,没有活动性断裂、滑坡等不良地质作用。拟建场地位于煤矿区,采空区评价需专门进行。3.4 岩土类型及分层特性按土的成因类型、沉积时代,岩性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根据钻孔现场编录资料,勘探深度内地层可划分为以下五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第一层杂填土:全场分布,厚度不大,为近期人工堆积。层底埋深(标高):0.5 1m(883.00882.00 m)。厚度0.5

8、1m,平均厚度0.75m。由煤矸石、砖块、建筑垃圾等杂质夹粘性土组成。第二层砂砾石层(Q4):新近河床冲积物,全场分布。层底埋深(标高):0.53.9m(882.00879.50 m)厚度0.53.9m,平均厚度2.2m。杂色、土黄色,砾石成分为砂岩、灰岩。最大直径20cm,稍密,分选及磨圆度一般。动探击数N63.5=68击。第三层粉土(Q3):全场分布。层底埋深(标高):1.65.5m(881.40877.50m)厚度3.03.5m,平均厚度3.25m。湿陷性黄土,浅黄色,大孔隙结构,土质均匀,含砂砾。标贯击数N=69击。风积,褐黄色。稍湿,较密,具大孔结构,往下孔隙明显减少。见白色菌丝状钙

9、质网纹夹钙质结核。土质疏松且不均匀。属于高压缩土,标贯击数N=69击。第四层粉质粘土(Q2):全场分布。层底埋深(标高):5.514.3 m(877.50867.70m)厚度58.8m,平均厚度6.9m。浅黄色,可塑状,土质较均匀密实,含铁锰质结核。夹钙质结核。标贯击数N=913击。以上各层土的空间组合及层位关系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4. 水文地质条件4.1 区域性气象概况受地形和季风的综合影响,本区气候属北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节气候区,年平均气温9.611.4,一月零下16,七月30。年降水量约537658,霜冻期自10月上旬至次年4月中旬,无霜期160天。4.2 地下水概况勘探深度内揭露地下水

10、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勘察时混合稳定地下水位5m左右。含水层为第层粉质粘土,水位年变幅1.0m。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垂直入渗补给。水位受降雨和周边抽降水影响明显。勘察期间为丰水期。地下水位距基础较远,不考虑地下水的影响。水文地质条件简单。5. 地震效应5.1 地段类别根据场地地形、地貌和岩土特性,按GB50011-2001,本场地可视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5.2 抗震设计参数拟建勘察场地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参数,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的规定: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设计地震分组:第三组;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d=3-50米;估算土层

11、等效剪切波速值为250Vs150m/s,场地土为中软土。建筑场地类别 :类场地;建筑物设计特征周期:0.45s。6.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6.1 岩土工程评价及推荐参数拟建场地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该建筑物应作变形验算。根据原位测试结合外业编录,建议变形参数如下:层粉土: =17.0KN/m, e=0.90, Es=4.0MPa。层粉质粘土:=19.0KN/m, Il=0.20, Es=6.0MPa。6.2 地基均匀性和承载力评价拟建场地原为空地,各层土分布普遍,厚度稳定。层面坡度小于10%。标贯击数在平面上差异不大,仅地基土的状态有所变化。因此

12、综合评定天然地基为较均匀地基。影响黄土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为土的堆积时代、土性指标和地下水埋藏条件。根据地基基础的设计等级、岩土条件并结合地区经验综合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如下:第层砂砾石层:fak=150 KPa 第层粉土:fak=120 KPa 第层粉质粘土:fak=170 KPa6.3 土的腐蚀性评价场地环境类别按III类考虑。场地及周边无污染源存在。据土的可溶盐检验报告,环境类型土对混凝土结构腐蚀评价如下:(1)硫酸盐()含量166/, 镁盐()含量42/,铵盐()含量0.0/。 结论:环境类型土对混凝土结构腐蚀等级为微。(2)按地层渗透性影响的土对混凝土结构腐蚀性评价:场地地层渗透性类型

13、:弱透水型,值7.9 结论:地层渗透性土对混凝土结构腐蚀等级为微。(3)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的腐蚀性评价()含量35/。结论: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腐蚀等级为微。(4)土对钢结构腐蚀性评价值7.9, 结论:土对钢结构腐蚀等级为微。7. 地基方案分析评价7.1 场地适宜性和地基的稳定性据收集山西省1/20万地质图和现场调查,场地及附近无全新活动性断裂、滑坡等不良地质作用,可以进行本工程建设。7.2 天然地基强度分析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建筑物特性分析,整平标高为现自然地坪,基础埋深自室外标高算起,预估埋深至少-1.5m。如果采用天然地基,层土为直接持力层,根据勘察结果分析:第层土为第四

14、系砂砾石层,较密实,综合确定fak =150KPa,层以下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较好。综合以上分析,除杂填土外,天然地基为良好地基。回填区域杂填土必须清除。7.3 场地湿陷类型及地基湿陷等级分析为了准确评价场地黄土湿陷性,本次勘察人工挖掘探井取级土样进行了湿陷性分析。根据探井土工试验结果,结合钻探资料分析,本场地湿陷性土层最大厚度4.5m,最大湿陷系数 ,湿陷程度为中等。自重湿陷量计算值zs=0.0mm。湿陷量计算值s mm。按GB50025-2004判定为非自重湿陷性场地,湿陷等级为级。7.4 地基液化分析拟建场地水位以下以粘性土为主。按GB50011-2001,不考虑液化影响。8.地基与基础方案

15、8.1地基条件分析拟建场地地形平坦,地貌类型单一。地下水埋藏深,土层坡度不大为均匀地基。场地为非自重湿陷性场地,湿陷等级为级。综上所述,本场地地基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地基湿陷性,提高地基承载力并减少建筑物的变形。 8.2地基方案选择根据GB50025-2004规定,丙类建筑,当地基湿陷等级为级时,对多层建筑,地基处理厚度不应小于1米,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湿陷起始压力不应小于100 kPa。以此原则分别对以下几种地基处理方案进行分析。8.2.1换填法(大换土)据土工试验结果,拟建场地层土为湿陷性黄土,最大深度4.5m,全部挖除,土方工程量大且不经济。部分换填不安全。8.2.2强夯法成本较低,施工周期短。拟建场地周边空旷,表层为砂砾石层,可以采用该方案。雨季施工地基土含水量要偏高,易出现橡皮土。8.2.3挤密法(灰土挤密桩)灰土挤密桩地基是灰土桩与桩周围被挤密土共同组成的复合地基。如果保证施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