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之小说阅读__答题技巧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56408933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现代文之小说阅读__答题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之小说阅读__答题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之小说阅读__答题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之小说阅读__答题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之小说阅读__答题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现代文之小说阅读__答题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现代文之小说阅读__答题技巧(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高考现代文(小说)阅读备考指要高考小说阅读总说文学作品阅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日常阅读中读得最多、同样能够考查学生阅读鉴赏水平的文体小说,却因为受到高考试卷字数限制,很少在高考中亮相,这似乎有些不正常。04北京春季高考卷雁阵,07海南、宁夏卷小说阅读林冲见差拨(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07上海春季高考卷父爱无价;08年浙江,江苏,广东,宁夏海南考了小说(3篇外国,1篇中国);09年浙江,安徽,四川,宁夏海南,辽宁,福建,考了小说(2篇外国,4篇中国);10年全国卷三保护人,山东卷骆驼祥子,安徽卷洗碑,广东卷面包,辽宁卷洗澡,五卷考了小说。小说在高考阅

2、读中终于占据一席之地。认真研究小说的命题规律,协助整合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和应答技巧,对科学有效的应对2011高考,意义重大。一考纲解读(一)考纲要求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能够选择适宜的诗歌和戏剧作品。(二)小说的考点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具体来说能够分为以下几方面: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

3、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三)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1)“理情节”题型: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这个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2)“析人物”题型:指出小说对人物实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文中人物实行客观公平的评价。(3)“看环境”题型: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4)“谈构思”题型: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5)“讲方法”题型:文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

4、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在语言使用上有何特点;从语言使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6)“明主题”题型: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阐释小说社会意义。二探究思考(一)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

5、可分割的构成局部,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局部一起分析。 环境分类及作用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作用: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作用: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6、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展开、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旨;象征和暗示。2.命题指向 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环境类考题类型例如(08浙江卷)乌米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参考答案手法: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作用: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暗示人物的命运。(08海南)二十年以后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

7、,有什么作用?(6分)参考答案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每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09安徽)董师傅游湖13题: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实行赏析。(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参考答案使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使用比拟(或“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09浙江)魔盒12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4分)参考答案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气氛,渲染“我”孤独、

8、烦闷的心情。4.答题指要 解题思路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点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揭示或深化主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答题规范环境+人物+情节+主题 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气氛,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根据要求还能够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

9、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二)故事情节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所以,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能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住场面;寻找线索;理清小说的结构。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

10、注意两点: 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表达,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情节的作用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照应前文。 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刻画人物性格。 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2.情节的特点 情节安排评价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就开头来说有倒叙

11、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就结尾来说有戛不过止,留下空白式。此外,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表达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在表达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相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

12、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表达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相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指表达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考题例如 情节类常规考题例如(09四川)想象15、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参考答案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09辽宁)遗璞2、小说两次提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 第一次出现,表达了遗璞村人对省城老贾的感激,省城老贾在县里当了书记之后并没有忘记他们;第二次出现,说明遗璞村人的生活仍然

13、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和几年前一样,孩子有凉鞋穿仍然是他们的一种期待。(09安徽)董师傅游湖1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情节类探究题例如(09辽宁)遗璞4、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参考答案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能够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

14、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的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点。4. 答题指要 命题指向: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局部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局部中的某一方面); 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小说的表达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哪一

15、个情节最吸引你; 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解题技巧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5.答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当然,这个三级概念中,本级和上一级为最基本。按照顺序,与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点。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三)揣摩人物形象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个角度设置试题。1. 表现人物的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