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西南宁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

上传人:大** 文档编号:456401945 上传时间:2024-04-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8.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届广西南宁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4届广西南宁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4届广西南宁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4届广西南宁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4届广西南宁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届广西南宁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广西南宁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届广西南宁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说红楼梦是“自叙传”,是否以胡适为始呢?如果就五四以后的立说而言,可以说是的。但其实乾隆时人本就明白,这部小说的实质是写作者自家的,因此鲁迅才说“自传说”之出现实际最早,而肯定确立反在最后。比如书中有二十首诗作,其所引原诗都已发现为富察明义之作,我们考明雪芹与富察氏明义家交往关系密切,彼此相知,非同道听途说之比。又如同时人吴云跋石媪玉的红楼剧本,也说石头记是“小说之妖也。本事出曹使君家”。如果再往晚一点的时代看,1903年夏曾佑在小说原理中指明:“写贫贱易,写富贵难。此因发愤著书

2、者,以贫士为多,非过来人不能道也:观石头记自明。”可见夏氏是看出了作者雪芹即是亲历者,亦即此书是自叙的道理。两年以后,1905年,王国维始作红楼梦评论,其言有云:纵观评此书者之说,约有二种,一谓述他人之事,一谓作者自写其生平也。这也足以说明,在胡适先生考证红楼之前的20年,“自叙传”之说本就存在,并未中断或绝迹。 嘉庆十七年(1812)已有刊本的二知道人所著红楼梦说梦早已揭出:“盲左、班、马之书,真事传神也;雪芹之书,虚事传神也。然其意中,自有实事;罪花业果,欲言难言,不得已而托诸空中楼阁耳。”这话已够明白。道光元年(1821)已有刊本的诸联所著红楼评梦也说:“凡值宝、黛相逢之际,其万种柔肠,

3、千端苦绪,一一剖心呕血以出之,细等镂尘,明如通犀。若云空中楼阁,吾不信也;即云为人记事,吾亦不信也!”这是何等的真情实话,何等具有说服力的逻辑语言!至于咸同年代撰刊的书,可举江顺怡读红楼梦杂记的一则。其言曰:“或谓红楼梦为明珠相国作,宝玉对明珠而言即(纳兰)容若也。窃案饮水一集,其才十倍宝玉,苟以宝玉代明珠,是以子代父矣!况饮水词中,欢语少而愁语多,与宝玉性情不类。盖红楼梦所纪之事,皆作者自道其生平,非有所指。数十年之阅历,悔过不暇,自怨自艾,自忏自悔,而暇及人乎哉?”他驳“纳兰说”的理由,都切中其病害,难以比附之理最明。 到鲁迅作中国小说史略,于其中郑重指出的则是:“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

4、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然胡适既考得作者生平,而此说(按:指蔡元培说)遂不立然谓红楼梦乃作者自叙,与本书开篇契合者,其说之出实最先,而确定反最后知曹雪芹实生于荣华,终于苓落,半生经历,绝似石头”以蔡元培先生为代表的“索隐派”,源于本土传统,极力反对“写己”之论,此是民初年代之事,至今后继有人,以“虚构”“概括”为理由而批判“自传说”的风潮,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事。鲁迅的看法是,从整体宏观看,小说分明是雪芹自叙因为他的半生,即与“石头”绝似。说得这样明白确切,岂不足见红楼梦更可能是“自叙”而不是“他叙”? (摘编自周汝昌红楼十二层) 材料二: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

5、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在写实的同时,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出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忽忽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

6、满足人的主体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的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 小说本就是间隔疏离现实人生的一种手段,荒诞、幻化更增强了这种间离效果。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弛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完全地写实,让写作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大众

7、传播”,一种“站队”,这就往往会涉嫌不敬,涉嫌溢美,涉嫌揭隐私,涉嫌造舆论,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 (摘编自王蒙红楼启示录)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乾隆时期就有人认为红楼梦为作者自传,但这种学说直到五四之后才确立。B富察明义的诗,吴云的跋,二知道人的红楼梦说梦都可作为自传说的证据。C有人认为红楼梦为纳兰明珠所作,江顺怡的读红楼梦杂记对此作了驳斥。D蔡元培先生以“虚构”“概括”为理由反对自传说,作者不认

8、同蔡元培这种看法。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需要一些幻化出的生动、神秘、奇异,否则就缺乏文学性。B写实的作品,一般具有厚重、拙朴、超脱等特点,因此与梦幻的作品有所不同。C荒诞性与梦幻性是相对于科学性、可知性而言的,它有一种突破现实的美。D小说应该追求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不应该涉嫌不敬、溢美、揭隐私、造舆论。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孟子曾言:“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B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C苏轼在写给谢民师的回信中说道:“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D毛泽东同志在

9、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4“新红学”是指五四运动之后胡适等学者进行的红楼梦研究,它主要研究红楼梦的作者和版本。依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属于“新红学”范畴的一项是( ) A脂砚斋是红楼梦最早的读者之一,其写下的大量评点式评语随红楼梦抄本的正文保留下来,有助于我们了解著作原貌。B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将真实历史中的曹家和文学作品中的贾家合而为一进行考证,分析了其中的人物及其籍贯问题。C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从民族主义情感出发,提出红楼梦的立意在于反对满族统治,从而把红楼梦解读成一部政治小说。D吴宓运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一与多”之说,分析红楼梦的结构和人物,把对红楼梦的认识提升到

10、了哲学层面上。5这两则材料评论红楼梦的角度有何不同?分别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雪山大地杨志军 父亲想办一所学校,让草原上的孩子都来上学。县委书记王石起先不同意,认为如果父亲继续当畜牧科长,就比较容易成为副县长甚至县长。父亲说:“我升上去有什么用?我让我的学生升上去才算本事。” 父亲骑着日尕考察了一些日子后,把学校定名为沁多小学,校址选在了“一间房”。这里是沁多县的地理中心,离各个公社都比较近,而且它坐落在沁多公社。沁多不光比其他公社富裕些,他的主任也好说话。父亲找到正在放羊的沁多公社主任商量,主任说:“a噢呀,一点点问题都没有。我的孩子能去上学。”父亲哈哈大笑,他

11、明白这其间的情谊。沁多公社的招生让沁多主任出面,就能马到成功。 父亲把“一间房”隔出一间教室、两间宿舍和一小间办公室来。父亲琢磨:木头的隔墙再好不过,又轻便又不占地方。父亲骑着日尕直奔阿尼琼贡,那里是整个沁多县唯一有树的地方。一阵寒暄之后,他对香萨主任说:“我们想伐几棵解板的树。”父亲还把需要木材的理由也说了。香萨主任沉吟着,突然冷下脸来:“b树上的鸟儿落在树上,沟里的斑鸠落在沟里,谁能说个不呢?但是今天我要说啦,不成,树上的鸟儿树上不能落,沟里的斑鸠沟里不能去。山是神山,树是神树,我们从来没有伐过。”父亲没想到居然会遭到拒绝,只能笑着说:“那就不伐了,只当我没开口。”父亲知道,主任恐怕不是心

12、疼几棵树,而是不支持办学,他总是觉得文化知识跟牧人毫不相干。 后来,父亲只得用县里囤积不用的生牛皮隔出所需的教室和寝室,再用整张牛皮在门外的墙上挂起红漆写就的牌子,沁多小学就这样诞生了。 然后就是制订招生计划和教学计划,正忙活着,县委书记王石来了,说副州长两次打来电话找父亲,要升父亲为副县长了。父亲说:c“我怎么能去?学校不办啦?还有什么比教育更重要?在沁多县甚至在整个阿尼玛卿州,教育几乎等于零呀!”王石说:“你要是实在不想去,就得尽快让学生坐满教室,学生来了这么多,不能不管吧?到那时我们就有理由不放你。草原上办学校,就是把星星搬到地上,再把星星的光搬到人心里!” 父亲迎来了一段废寝忘食的日子

13、,日尕跑得够快,差不多一天一个公社。公社主任们答应得都很好:噢呀,噢呀,让孩子们去就是啦。却都是敷衍,没有一个学生被家长送往学校的。父亲又马不停蹄地开始跑第二遍,每到一个公社,直接跑到牧人家里,苦苦哀求,他这么一做,同情就来了,但就是没有一个牧人会让父亲带走自己的孩子。因为除了去阿尼琼贡学经,草原上的人不知道也不认为还有别的地方别的方式可以认字写字。 父亲沮丧得就像满草原的牧草,黄了,眼看着枯萎衰败了。日尕的心情也不好起来,动作笨拙,无精打采不说,还老走错路。父亲说:“以前只要由着你走,每一次都能走得准确无误,现在怎么啦?是不是你已经知道我是浪费时间瞎忙活,就不到我想去的地方去啦?”就像现在,

14、它居然把父亲带到了一个完全陌生且毫无必要的地方。父亲埋怨道:“路是你走过的,怎么能偏到这里来?方向完全不同啊。”日尕不服气地喷吐着鼻息,把头扭来扭去。父亲拍了它一下:“天就要黑啦,快往回走。”它不听话,还是照直往前走着。父亲真的生气了,勒紧缰绳,拉弯了它的头。日尕也生气了,长嘶一声,猛地抬起前腿,差点把父亲甩下来,然后直奔前方。父亲喊着:“日尕,日尕,你竟敢对我这样?”但很快父亲就意识到他要做的不是生气而是赔礼道歉,日尕没有胡来,而是一如既往地把他带到一个对他有用的地方:一顶帐房和一群牛羊出现在山坳深处。他跳下马背,抚摸着日尕。紧接着他又发现:日尕带给他的不仅仅是一顶可以过夜的帐房,而是一个绝

15、处逢生的希望:帐房里全是孤儿,衣袍褴褛。父亲不禁一阵欢喜,长舒一口气,对孩子们说他是专门来接他们的,县上决定所有孤儿都应该去“一间房”上学。 半个多月后,父亲的沁多小学开学了。学生除了白唇鹿公社的十几个孤儿,还有沁多公社的三十多个学生。每天早晨的第一节课,父亲都要带着学生齐声朗读,有时是藏文诗,有时是汉文诗,有时是他自己编创的一些文句,比如:我生地球,仰观宇宙,大地为母,苍天为父,人人相亲,物物和睦,山河俊秀,处处温柔,四海五洲,爱爱相守,家国必忧,做人为首 过了些日子,最大的孤儿洛洛,忍不住问父亲,d“老师啦,当初你说是要我们去当阿卡的,怎么又不当啦?”“不是不当啦,是要当比阿卡更好的人。”“噢呀,老师是不是一个比阿卡更好的人?阿卡给人祈福要酥油要糌粑要肉食,老师什么也不要,还得倒给我们吃的用的。”“这算什么?老师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知识,到时候全都得送给你们。”洛洛想了想说:“明白啦,老师是公家人。”父亲又说,“等你们上完沁多小学,再上一个更高级的学校,毕业后就都是公家人啦。”“啊嘘,真的吗?”父亲点点头,他很有信心,牧区缺少干部,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