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上传人:大** 文档编号:456401271 上传时间:2024-04-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5.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一、名篇名句默写 1. 按要求填空。 (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_ 。”(论语) (2) _ ,何时可掇?(东汉曹操 _ ) (3)王羲之与友人在兰亭饮酒赋诗,开始很兴奋,随后沉浸到对生与死等问题的思考中;他在兰亭集序中评判老庄生死观的一句是“ _ , _ ”。 二、语言文字运用 2. 按要求选择。(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昔周公之相也, 况处三公之尊,以养天下之士哉? (西汉桓宽盐铁论)皆诸侯卿相之人也, 是以俊义满朝,贤智充门 谦卑而不吝,以劳天下之士 孔子无爵位,以布衣从才士七十有余人 ABCD(

2、2)前人批注有助于我们赏析作品,脂砚斋评语被认为是理解红楼梦的重要依据。脂砚斋认为贾政这一人物“有深意存焉”,下面对此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宝玉有来自上天的灵窍禀赋,贾政却来自人间现实环境。众人都在做梦时,只有贾政是醒着的。小说家给予贾政重任,让他兴建家园、重整家园,在各种紧要关头,起动警惕、总结、前瞻等作用。 贾政恨宝玉不务正,专在“浓词艳赋上作工夫”。贾政打宝玉,是边怒打边流泪。贾政一路提醒宝玉什么是现实生活,随时鞭策宝玉,催促宝玉醒来,必须接受历练而成长成熟,否则不能做好自己承继贾府的准备。贾政是成人的标征。在痛恨儿子是无用之人的同时,作父亲的却也一眼看得见他奇异天生。 我们终于明白了

3、批评家脂砚斋所言贾政之为人物,“ 有深意存焉 ”。是贾政,扶养宝钗母子;是贾政,携贾母和黛玉等灵柩归葬南乡;是他,送别宝玉。可以说,掉落人间的补天之石是宝玉,支撑现实人间的则是贾政。A对比宝玉的灵窍天赋,并讽刺礼教使读书人思维僵固B凸显贾政的守旧思维,隐喻家族未来必然会走向衰败C体现人在历练后,学会承担才是成熟面对生活的态度D指出在现实人生中,可以选择浪漫地或理性地过生活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文段一】 数字世界不应该是一个技术主导的世界,对数字时代的思考不能被技术专家独占。技术专家总说:依靠某种技术,我们会有哪些以前没有的智力和体力,以及这些能力可能带来的物质和经济利

4、益,但他们却没有告诉我们应用这些能力所可能带来的人文、道德、伦理的后果,为什么这些能力从人文价值角度看是好的。 离开了人文价值的制约,数字技术很可能走火入魔。今天的数字技术已经使得一种新的、增强版的对人的控制成为可能,这种控制的严密、彻底、全面均可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今天这个数字媒体时代,我们更应该记住:对于数字技术、对互联网未来的研究、探索、展望或预言,不应该是单纯技术性的,而是必须包含关于自由人类的普遍价值,包含人文主义关于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性的理念。 任何技术危机本质上都是人文危机,道德危机。我们害怕的不是人工智能本身,而是它可能带来的人道灾难,我们担心的也不是数字技术本身,而是数字技

5、术变成一种新统治形式的可能性,我们特别要警惕数字技术在没有完成民主化转型的国家导致的种种可能性。 【文段二】 人工智能并不是为网络文学而生,但它的功能触角却给网络文学创作带来不菲的“文学附加值”。人机互动可以辅助创作。作为工具的智能程序为我所用,实现辅助文学创作功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是人工智能创作的常见做法。如让ChatGPT协助创作小说,只需要把题目、类型、主题创意、故事情节、主要人物,以及细节、节奏、风格、章节、字数等相关要素提供给AI程序,即刻便能得到一个小说文本。网络文学作品往往篇幅较长,动辄百万字,作者可以自己构建大框架和世界观,让AI辅助描绘细写,这样写起来会十分省心,作者可以从纯

6、粹的创作者变成半创作、半编辑的身份,提高文本质量需要人机互动的高水平提问。提问水平的高低决定文本质量的优劣,“问”与“答”之间存在品质的正相关。 多媒体叙事创生新的网络文学形态。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或将改变文学媒介的结构形态,改用图文并茂、音影文合一的多媒体叙事,而把单纯的文字叙事留给历史。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及其对网络文学创作的深度介入,特别是ChatGPT4强大的绘画、制图、影音生成技术,让多媒叙事、文图表意变得轻松便捷,并且占据消费优势。 尽管人工智能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AI毕竟不同于人,其创作存在边界。第一,生命体验边界。当下人工智能还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其显著标志是没有自我意识,没

7、有生命体验,而文学创作的首要条件则是基于自我意识的生命体验。第二,情感共鸣边界。文学,包括网络文学,是人类创造力和情感投入的艺术形式。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仿文学的不同风格,创作不同题材,却只能按照规则和模式组织语言输出,因缺乏自我认知和主观感受,无法表达出真实情感,对所写之物没有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第三,价值认知边界。由于没有肉身生命和自主意识,AI的认知智能可能是强大的、卓异的,却又是单一的、褊狭的和高度专业的。文学生产的价值塑造不是靠计算智能的语言训练模型所获得的有限感知和认知就可以实现的,它还离不开基于生活实践的价值观、善恶判断、理想、情怀、境界等意义层面的智能,尤其是事关文学创新力的直觉

8、、灵感等敏悟能力。 【文段三】 据说科幻文学即将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潮,但我总觉得,这种正在纯文学界泛滥开来的科幻热情并非基于对最前沿科学的透彻理解和思考能力,而只是因为厌倦(或没有能力)用 显微镜 观察熟悉的人世和过往的文明,于是企图用 望远镜 去瞭望遥远和陌生的场域。 我喜欢的那些科幻文学作者,阿西莫夫、莱姆或特德姜,与其说他们强调想象力,不如说强调思维的精密,如同数理学家或符号学家一般,同时,他们也熟稔于人类文明的真实细节,如博物学家和人类学家,再者,他们即便不写科幻,随便写点什么都会是很好的作家。与之相比,我们此地的科幻文学现场,基本还只是民科爱好者和闭门造车者自得自满的安乐园。 在文学领

9、域,客观时间维度上的“新”是没有意义的,它转瞬就会成为旧,有意义的是恒久的“新鲜”,而这种新鲜始终在源头处,在过去世界的不断重现中,在那些战胜死亡的复活里,如我们的记忆和每一个春天所唤回的。3不适合做文段一的标题的一项是( ) A数字时代的人文知识与公共生活B数字技术发展需要人文价值制约C小心人工智能发展带来人道灾难D数字技术会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4文段二的主要内容是 。(限20字内) 5对文段三“显微镜”“望远镜”的功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显微镜”能观察已发生的故事,揭示现实生活的丰富复杂。B“望远镜”能见当下所不能见,为旧题材找到新的书写方式。C“显微镜”具有放大功能,能以小见大发

10、掘熟悉生活的新意。D“望远镜”能观察遥远和陌生的场域,试图表现未来的文明。6文段三显示了作者对目前科幻文学热潮的态度,语言表达很有特色,请对此加以评析。 7静静同学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报告会上发言,上面三个文段中哪些内容可供其选择?为丰富话题,还需要进一步搜集补充哪些内容?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小题。既见君子:蜉蝣之羽张定浩 凯尔特的薄暮开篇,叶芝提到一个讲故事的人,一个叫做帕迪芬林的小老头,“从他的双眼中总能察觉一丝忧郁,这种忧郁几乎与欢乐如影随形;这是拥有质朴本性的人和所有动物都会感受到的那种心灵的忧郁”。 因为人和动物都是有死之身,所谓乐生哀死,然哀乐和生死本都是一体两面,“这种

11、忧郁几乎与欢乐如影随形”,都源自对有死生命的感受。动物无法言说,拥有质朴本性的人也不苟言说,他们只是感受。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蜉蝣翅儿薄又亮,真像鲜明新衣裳。我的心啊好忧伤,究竟归处在何方。蜉蝣长着薄翅羽,真像新衣多艳丽。我的心啊好忧伤,究竟何时得归息。蜉蝣突然见世间,细麻衣服白如雪。我的心啊好忧伤,究竟何处是归宿。 蜉蝣,是曹风的开篇。曹是小国,地界在鲁卫之间,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为宋所灭,为春秋列国中最先覆灭者,马瑞辰言:“曹亡而春秋降于战国,世变之愈下也。”这首蜉蝣约作于曹昭公时期

12、,离亡国尚有一百多年,彼时曹国尚被左近的五霸之一宋国荫护,君臣安逸,寡于患难。 我们不但要揣摩作诗人的意旨,亦要细究删诗者与赋诗者们的微言大义,以及历代解诗者的深心;但在诗学的层面,我们不妨先和一首诗素面相对,相信美、道德和情感首先存在于那些字句本身。语言学家更在意那些如今罕见的字和音,如考古学家爱慕绝迹的生物,但一个诗人却仿佛园丁。对他来讲,没有什么比简单的存活与盛开更为重要,他要那些有力量一直活下去的文字,对他来讲,一首诗从来不会因为难读才变得珍贵,它珍贵,是因为它一直都可读。 蜉蝣是何种生物,古人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视之为类似金龟子和天牛一样的土生甲虫,另一种以为是水生昆虫,但都语焉不详

13、,也影响了对这首诗的理解。陈子展诗经直解指出此处的蜉蝣是一种最原始的水生有翅昆虫。大体上,蜉蝣的一生包含四个阶段,即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它春夏之际聚集在水面之上交配,产卵于水中,稚虫遂在湖泊和溪流中生活,总体上以穴居为主,样子有一点点像蟋蟀,有腿节和胫节非常粗大的挖掘足,在水底泥沙中挖掘洞穴,或栖息于植物表面和石块缝隙,也有的种类是在水面浮游而生。稚虫期数月至数年不等,其间可以蜕皮数十次,当稚虫充分成长后,它会浮升到水面,待日落之后,羽化为亚成虫。亚成虫已经有足够发达的翅,只是和成虫相比,那翅还未得透明,体色也较灰暗,亚成虫再经过约一天的时间,就会再次蜕变为美丽轻盈的成虫。蜉蝣的这个在羽化

14、之后二次蜕皮的亚成虫阶段,在昆虫世界中最为独特。蜉蝣的亚成虫和成虫的口器退化,无法进食,只依靠稚虫期储存的能量生活,无用的肠胃被空气充满,有利于它的飞行。成虫唯一生命职责就是交尾产卵,所以最多只能存活数日。古人视蜉蝣为朝生暮死之徒,便来自对其亚成虫和成虫阶段的观察,而所谓“不饮不食”,其实不过是生命在苟活与繁殖之间的难以两全。 在蜉蝣中,倘若理解了蜉蝣的一生,理解其中令人震动之处,也几乎就理解了这首诗。 诗中唯一难解的两个字,是“掘阅”。虽然水生昆虫也存在一个在水底挖掘洞穴的稚虫期,但这种挖掘,和土生的蝉类昆虫破土而出的挖掘行为不同,并不直接指向蜕变和羽化,蜉蝣稚虫蜕变羽化为亚成虫乃至成虫的过

15、程,是在水上完成的,所以“掘阅”的“掘”,似乎确和挖掘无干,还是依据说文,作“堀”解比较好,也就是突然的意思。至于“阅”字,各家几乎都是做通假字来解,只是通假对象不同,而作本义来解的,我唯在钱澄之田间诗学里见到:“掘阅,兼起灭二义,言突然间已阅人世一度,犹云石火电光也。”单就诗意而言,我倒是觉得田间老人解得别有风味,毕竟他是诗人。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这里的阅,是虫豸于水面之上的蜕变,是从晦暗躯壳里解脱出来,羽化成脆弱美丽的生命;却也是它突然从水底洞穴走出之后的阅历,目睹外面灿烂的世界,也凝视自己石火电光的生命。麻衣如雪,相对于之前的衣裳楚楚和采采衣服,当是它从亚成虫向着成虫的最后一变,最盛大的服饰,如雪般洁白、轻盈、易逝,在辉煌的日落时分。 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这种忧,起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