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三上学期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卷

上传人:大** 文档编号:456400487 上传时间:2024-04-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6.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三上学期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三上学期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三上学期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三上学期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三上学期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三上学期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三上学期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卷(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三上学期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卷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出土于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以蜀锦蜀绣为意象的“锦绣之路”,宋代名画蜀川胜概图、东方蜀派古琴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开闭幕式上,传统与现代握手,历史与今天交融,让世界看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独特魅力,也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文化底蕴。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

2、展历程,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遗址,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等古代典籍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历史渊源、文明底蕴,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已深深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中。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从“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民为贵”中汲取文化启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不

3、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政治理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彰显“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精神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蕴含“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一脉相承。在古今交融中,中国式现代化成功赓续了古老文明,让我们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现代化难题时,既能运用人类今天的智慧和力量,也能运用中华民族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肥沃土壤,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 (摘编自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 材料二

4、: 文化与文明这两个概念有所不同。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看法是,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文明可经由媒介在不同客体之间相互传播,而文化则必须由群体内部精神累积方得以产生。 梁漱溟先生用广土众民、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历史长久、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重视家族制度、道德气氛特别重等14个特征,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他认为这种文化倾向于向内用力,凡事求诸己,强调内省,无论是自身的修养还是社稷的安危,最终都归到个人德行的培训上。现在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在于其“早熟”,生产未经发展、物质尚不富足之时就进入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期,就已经有众多的学派洞明世事,进而从物的世界进入人的世界,不注

5、重物的开发而转向人的内省,这是发育太早了。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初期也曾做过类似表达:“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以文化为内核的文明营建,一定会表现出某种超越性的特征,超越世俗化的物质层面。然而,如果没有坚实物质基础和制度支撑,又必然会由于其凌空蹈虚而沦为空谈。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以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为突出代表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这个古老文明始终生生不息、愈挫愈奋,重新焕发生机,开启一段“逆生长”不老传奇、创造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两个奇

6、迹”的不二法门。正如第三个历史决议准确概括的那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就在于它既呵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超越,坚持崇高的精神修养和道德追求,又以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实践力量,克服了单向度依赖“内在超越”传统必然带来的软弱性。它通过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的生动实践,创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社会条件、政治前提、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创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条件下的高质量精神生活,

7、助力“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早日实现。 (摘编自曹东勃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蜀锦蜀绣为意象的“锦绣之路”寓意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与历史文化传承密切相关。B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定可以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现代化难题时发挥作用。C梁漱溟认为,中华文化强调凡事求诸己,存在着过早忽略物的开发,而转向人的内省这一弊端。D中国式现代化让人民从贫困走向富裕、以体制保证社会长期稳定,使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之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要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8、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B从钱穆先生对文明和文化的区分看,青铜器、玉器等出土文物,四书五经等典籍本身就属于中华文化的构成因素。C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明营建以文化为内核,却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的保障,不免凌空蹈虚,显现出某种困境。D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超越是单向度的,其软弱性需要中国式现代化以伟大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生动实践来克服。3下列选项,不适合用来印证材料二中梁漱溟观点的一项是( ) A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雍也)B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礼记大学)C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庄子逍遥游)D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

9、察乱之所自起。(墨子兼爱)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请分析各有什么作用。 5梁启超曾如此评价洋务派:“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请结合材料中的观点,分析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走上现代化之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马朝阳任晓雯 很多年里,马朝阳反复梦见自己,吮着老冰棍,随了父亲,走出大庆展览馆,去往儿童公园。父亲着狗皮帽、杠杠服、大头鞋,看似正要上工。面皮焦黑,手背却被劳保手套捂得爽白,白里浮了点点红,是常年用汽油洗手,染的慢性湿疹。那两爿红白的手,交叠在身后,引了马朝阳,梭行于方亭、长

10、廊、水榭间,“看,油娃雕像。”马朝阳一撇头,父亲不见了。 那是最后一趟父子出游。父亲道:“我跟你姆妈决定了,你暑假去上海,寻你阿娘白相。”“白相几天啊,一个礼拜吗?”公园门口磕头机轰响,吞掉父亲的回答。 马朝阳的父亲排行老二。阿娘反复讲,亏欠这个儿子。当年家境困窘,他主动奔赴大兴安岭,又响应油田招工,继而在那里成家。“你爸当年读书交关好,十只指拇头白白长长,像是秀才手。” 阿娘住在闸北。屋棚跟稗草似的乱长,弄堂窄到撑不起晾衣竿。偶有一两只家养鸡,从连绵的屋头顶上扑腾而过。马朝阳放学乱走一气,巴望迷路才好。兜兜转转,还是到了。推门,上楼,一过道的畚箕、铅桶、刀砧板、煤球炉、塑料面盆。再爬半截木梯

11、,便是三层阁。一米五的眠床,是大伯家三口睡的。阿娘使用儿童折叠床,床头正对老虎窗。窗框子兜了半幅油布,刮啦啦风响。地板条浸到雨水,泛了霉色,豁出一道道罅隙。马朝阳在此打地铺。闻了马桶气味,听了楼下响动,流泪至后夜。他每天写信,“爸爸妈妈,你们还在生我气吗,我不该舔铁栏杆。让我回来吧,用笤帚疙瘩打我一顿。我保证听话,再不舔了。”没钱买邮票,一封封折成方块,攒在书包里。 大伯家订子牛奶。堂兄有时忘喝,有时偷偷倒掉。阿娘拿来一瓶,“小东北,你吃吧,你阿哥不肯吃,放到明天坏脱。”马朝阳撕了蜡线,揭了纸盖,嘬掉瓶口凝积的奶油,慢慢喝起来。 稍后,大伯母发现了,跌足道:“贼骨头,乡下人,滚回你的东北。”将

12、书包校服往外扔。马朝阳捡起,缩在楼梯旁哭。阿娘下来道:“认个错去。”“我没错。”“真惹他们光火了,你就变成小拉兹,困了马路上吃西北风。”“死掉拉倒,反正没人关心。”阿娘甩手一记头挞,“天天帮你买汰烧,还要哪能关心。亲生爷娘关心你呀,把你惯给我。我一把老骨头了,从早做到晚。”马朝阳起身,低头,随她进屋去。 熬到春节,终能回大庆。下火车时,天色已然铁灰。马朝阳想起幼年光景,主妇用木材引火,从屋后油坑铲了石油,哧啦浇在火头上。一家一户腾起的炊烟,磕头机滴落的原油,地面天然气管道渗漏的气味。他抽抽鼻头,泪星子冻住睫毛,挂得眼皮发沉。 父亲小跑而来,摔住他的胳膊,来回摁捏,“瘦这么多,没好好吃饭吧。”

13、“上海菜太甜了,还装在咪咪小的碗盏里。” “尝过小笼包吗。” “没。” 父亲松开手,“你妈在家烧好了等你,你给我多吃点肉。” 马朝阳跟上他,“你们一道去上海吧。” “我们要上班赚钱养活你。” “那我也不去了。” “不要拎不清,多少人爬都想爬回上海。我们为你好,你长大就晓得了。” “我不晓得。你们不肯让我回家,还一直逼我讲上海话。” 父亲停了步,用夹生东北话道:“磨磨叽叽,跟个老娘们似的。有种把书念好了,给你妈长脸,否则永远别回来。” 年后回上海,阿娘发现马朝阳性格有变,“小东北学精乖了,闷声不响的,读书成绩刺剌叫上去。”大伯母道:“书蠹头,有啥用。一天到夜板了只死人面孔,欠他多还他少似的,以后

14、哪能适应社会。” 马朝阳挤进年级前五,一径冒尖到高三,考上华东理工。毕业那年,逢到闸北拆迁,大伯母欲将他户口从大学迁回,操作不及,被冻结了。她道:“就怪你大伯伯良心忒好,白白里养了一老一小,要紧关头派不上用场。你嘛读大学,你阿娘嘛,去年翘了辫子,拖到今年多好。一只户口补偿十八万,两只三十六万呢。”马朝阳轻声道:“你也没白养,我爸寄钱给你的。”大伯母假作不闻,逾数月,用赔偿款买了新房,悄然搬走,还停掉寻呼机。 马朝阳找到工作,户口滞留在人才市场。父亲南下,吵了几回架,说服老三。三伯母让写保证书,“我,马朝阳,暂将户口挂到马尚武家,马尚武家的房产与我无关。”按了手印。三伯道:“阳阳真想做上海人,还

15、要自己买房的,免得讨不着老婆。”父亲道:“肯定会买,我们不缺钞票。”三伯母睃了他身上半黄不白的平布衬衫,道:“那是,阿哥捧牢一只铁饭碗,我们下岗工人没法比。” 回东北前,父亲想看马朝阳住处。马朝阳弗肯,“张江高科蛮远的,租了张眠床,困困觉而已。”他陪父亲逛南京东路。父亲走得舒展了,指指点点,这家是新开的,那家扩了门面,“上海样样比我小辰光好,就一样不好,外地人多起来了,一路上人轧人。”马朝阳嗯啊应声,拉他进“培罗蒙”。父亲道:“做啥,我不买衣服。”马朝阳掣住他,“没说买,先看看。”父子扭扯。父亲手臂一甩,纽扣落脱。 马朝阳俯身捉起那粒蹦蹦跳跳的纽扣,出了店门,小跑四顾。父亲已至街口,插行在两名路人间。他的小圆脑袋,像从人家肩胛旁溜过去的。马朝阳印象中,父亲身材最高,比王进喜还高,站在油管前“钩小头”,唰唰唰,跟甩纸片似的,还能一手一个煤气罐上楼。此刻,那双手反握在身后。平布衬衫黏湿了,背上显一块肉色。秃白的头旋,转过来,转过去,停在房产中介前,晃一下,进门了。马朝阳跺跺脚,喊一声爸,朝他奔跑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