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上传人:大** 文档编号:456400380 上传时间:2024-04-1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8.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与“传统”原本是一对二元对立的概念,但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其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并逐渐开始向二元统一的状态过渡。曾经的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若仍能保留着一些活力的话,事实上从某些角度来看,它已然具有相当的现代性。所以,无论我们如何尽力地去保护传统文化的纯粹,在社会不断变迁的过程中,仍旧无法改变传统向现代的流变,虽然这种流变是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日积月累形成的。因此,将这对概念视作一个整体,是传统文化得以在现代社会中存续的基础视角,也是其得以扩充发展空间的关键条件之一。 费孝通先

2、生说: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这意味着,站在“历史时间轴”的视角去看待“传统”与“现代”时,“传统”成了“现代”的基础,而任何时期的“现代”也终将会变为“传统”。 文化的形成与传承,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不同的社会结构所孕育出来的文化特征也是不同的。影响着文化流变的主要因素,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时间与空间两个向度。对于当代的人们来说,传统文化的最大特质,应该是它的“过去式”,是先于现代社会结构而产生并被保留下来的行为准则与道德标准。我们一方面由于对历史的尊重而竭力地继承着这些传统,另一方面却也感受着传统与现代的格格不入。这当然是社会变迁造成的。但是,如果我

3、们将视角从历史的具体节点扩大到不同时期,并将其串联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话,就会发现任何一种传统文化,直至今日都遵循着“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转换、循环复始。 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对现代社会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其中有些已经完全改变了原来的社会功能,而有些外显特征较为具体的,则逐渐被贴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签。例如语言与文字的交互发展,表情达意的功能一直被传承到了今日,这一方面是人类智慧的发展所致,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其社会功能的需要,正因为有了语言与文字的交互影响,人类社会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由于当今社会分工的日益复杂,“时间”已经以一个崭新的概念构建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快速的生活节奏带给

4、人们的压迫感,使得语言和文字在使用的时候更注重其简单化、清晰化与标准化。利用通信手段来替代传统的语言与文字,已然成为社会常态,互联网逐渐成为语言与文字的主要媒介。而由语言与文字发展出来的歌曲、戏曲、书法等,则都以“艺术”的各类形式被留存了下来。回看整个交互发展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以语言与文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础源动力,而传统文化的原型,虽然表面上看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但事实上却从未走远从代替语言的表情包的本质意义上看,我们似乎依然能够看到其与早期象形文字,甚至与远古图腾的同质性。 本杰明史华慈认为,将“传统”与“现代”两个范畴截然对立是错误的,“传统”与“现代”往

5、往相互渗透,相互既矛盾又融合地客观存在着。传统本身是一个不断演进、变化的存在,里面包含的思想、质素,复杂万端而且常常相互冲突。李孝悌先生也认为在一个快速变迁的现代化社会中,其实包含了许多传统的质素。事实上,只有那些被迫主动向现代进行转变的传统文化,才得以被以“传统”的名义长久地保留下来,至于那些不能或不愿被迫主动改变的传统,最终将成为历史的记忆。 (摘编自刘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存续)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纯粹的传统文化并不存在,因为只有那些已具有相当现代性的传统文化才能保存下来。B影响传统文化流变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时间与空间两个向度,其中时间向度更为重要。

6、C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来看,任何传统文化都必须遵循着“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转换。D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变迁,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存续不仅具有现实性,更具有必然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 A文章第段指出了将“传统”与“现代”视为一个整体对于传统文化存续的重要意义。B文章第段引用费孝通的话,进一步阐述了“传统”与“现代”两者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C文章第段举例论证,论述了互联网背景下语言和文字简单化、清晰化与标准化的重要性。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传统”只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融入“现代”才能长久保留。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表情包从

7、本质意义上讲,其实也是“传统”的一种现代存在方式。B外显特征较为具体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变迁进程中都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C“传统”在向“现代”流变过程中关键是要对历史的尊重而竭力地继承着这些传统。D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的流变中,往往是被迫主动的,因此过程常常呈现出激烈对抗的状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博物绘画在中国古已有之,我们的祖先很早便以绘画的形式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动植物。五代宫廷画家黄筌所绘写生珍禽图颇具艺术表现力,画家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清代蒋廷锡所绘塞外花卉图中,记录下他在塞外观察到的66种野生花卉。这两幅绘画看似只是个例,人们印象中更多

8、的是重视笔墨的梅兰竹菊等题材的写意之作,但在传世的大量绘画作品中仍不乏博物绘画,它们还有待于人们深入发掘。 中国博物绘画在20世纪初才真正走向独立发展,伴随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科学性的博物绘画逐渐为国人所熟知。这类服务于科学研究的绘画被应用于我国自然科学等研究领域,其中创始性的代表画家是冯澄如。他在20世纪前期绘制了中国最早一批生物科学绘图,并创新性地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西方科学绘图形式相融合。新中国成立后,这类博物绘画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的生物资源普查以及动植物志书的编纂推动了生物科学绘图的发展,这类博物绘画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代表性的成果便是历经半

9、个多世纪陆续出版的中国植物志和中国动物志,两套丛书汇集了众多画家的数万幅作品,由此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生物科学绘画风格。 (摘编自王钊图绘自然:博物绘画在中国) 材料二: 博物绘画是科学与美学、自然与人文完美的融合。博物绘画之美表现在如下维度:一是客观精确之美。一幅博物绘画创作需要长时间的辛劳与耐心,也成就了其精确细致。博物画家利尔画一只鹦鹉有时就需要3个月的时间,需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其特征和情貌。二是色彩斑斓之美。博物绘画还原了大自然最为丰富的色彩。博物学家费迪南德鲍尔的色卡仅绿色就有200多个,红色、蓝色等也有100多个,以展现描绘对象颜色细微的变化。三是复合叠加之美。博物绘画中,为了节

10、省成本,无奈将同一种动物画在一幅画中,比如一幅博物绘画将不同种类的蝴蝶画在一起,展现出令人炫目的效果。有的甚至将不同类的动物放在一起,比如梅里安把蛇、青蛙和蛾子放在一起,讲羽化成蝶的故事,用空间表现时间,有哲学的意味和情趣,真正把读者带入了大自然奇妙的情境之中。 (摘编自张文静访中央编译局薛晓源:领略博物绘画精细浑厚之美) 材料三: 博物学绘图在教学、科研中起到很好的辅助和支撑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其一,博物学绘图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和手段,只有博物学绘图才能达到科学与艺术完美的统一。其二,植物界中,不同类群的植物形态结构和大小千差万别。从植物的细胞结构(微观),到一花一叶、一草一木,直至复

11、杂的植物群落、景观生态(宏观)均可以通过博物学绘图的技巧来真实地表达出来。 摄影很难充分表现植物的主要特征(如:叶脉走向、叶缘锯齿形态、花的内部组织结构等特性)。光线与拍摄角度对物体的影响由于照片受到光线和拍摄角度的限制,有时不能清楚地表现某些植物分类特征(绘图可以表现细节)。博物学绘图可以通过对物体各部分细节的描绘,正确细致反映植物的花朵、果实、根、茎、叶等部位和形态特征。 (摘编自胡冬梅博物学绘图的历史使命)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筌所绘写生珍禽图证明我国五代开始有博物绘画,只不过当时并未独立发展,博物绘画直到20世纪初才走向独立。B中国博物绘画的发展,

12、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和国家对生物资源的普查、动植物志书的编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C中国传统的梅兰竹菊等题材的写意画历来被人们重视,但这不妨碍博物绘画的创作,绘画作品中不乏博物绘画。D博物绘图是融艺术与科学为一体的,让人们在欣赏博物绘画的同时既能获得审美享受,也能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的祖先已开始用绘画记录动植物,但这些绘画并非为科学研究服务,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物科学绘图。B单纯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是不能完成博物绘画的,必须与西方科学绘图形式相融合才能完成高质量的博物绘画。C博物绘画所展现的事物是客观精确的,这是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

13、则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写意画做不到的。D与摄影相比,博物绘画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使命,在教学、科研中具有很好的辅助、支撑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环节。6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记录动植物的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多,因此有人认为,博物绘画会逐渐被其他手段取代,请根据材料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啼晓鸡 吴伯箫 犬守夜,鸡司晨,殆与人之食色相似,那是天性。 从很早就向往“鸡犬之声相闻,人至老死不相往来”那种古朴的乡村生活。“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渊明翁归园田居里的名句,也是从心底里爱好着,玩味不置的。这还不是什么遁世思想,有以寄迹山林;实是田野风物,那竹篱茅舍、豆棚瓜架之类,所给予的

14、熏染过深的缘故所致。 在都市里,烟囱,楼厦挤得满满的;处处都是摩托车、霓虹灯,金与肉的辉映。人们黄昏起床,黎明就寝,昼夜生活压根给它翻了个儿,对守夜司晨的鸡犬之声他们怕很生疏吧。那同古昔战场上长矛盔甲一样,在氯气炮坦克车的队里,怪嫌寒乞的。于今,报晓么,有自鸣钟,有早号,汽笛;防护么,有警察,红头阿三。鸡狗禽兽之裔,还不上一边去!你看,一更二更敲着梆子过夜的更夫,都躲到僻静的城角落去了呢。 可是,虽说如此,对喔喔的鸡啼、汪汪的犬吠,还是觉得有些亲近。无论在哪里听到,总仿佛遇故知还乡里般情味,这也许是没落的表征吧,对这点没落却是固执着的。你且想想看:秋天,晌午时分,老大的太阳,正煦暖地晒着,温都

15、都的;在乡间,一个小村落里,谁家禾场上秋收后一大堆草垛的顶上,高高站了一只丽花大公鸡,骄傲地昂着头,尾上长长的飘翎招展着,那样洒脱,那样美,映了日光在熠熠闪耀。它遥遥地先兀自向四方眺望一会,忽然伸长了脖颈,“哥嘟嘟”响亮地叫起来了。停一息,听了听什么,“哥嘟嘟”又叫了一声。紧跟着,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不知有多少雄鸡。百数十个吧,也一齐答了应声;这里喔喔,那里喔喔,远远近近,嚷成一片地闹着。你不神往么?草垛跟前,谁家烂漫天真的孩子,手指点在腮边,红红的脸,都看呆了呢。“咯咯哒,哈咯哒”你瞧,偏偏那边又来了母鸡生了蛋的呼唤,真教人高兴!要是太平丰年,家给人足的时候,在这一阵正午的鸡啼声里,你想象不到家家的饭菜香,及那食桌边熙熙和乐的情趣么? 犬吠呢?你且别怕。虽则踏入一座山庄或走近一家宅院的时候,总会有瘦的,肥的,波波嗡嗡的大小狗,以凶凶嘴脸向你袭来示威;然而它不致就伤害你的,不过虚张声势,迎你过来送你过去而已。若真的在一家门口伫立稍久的话,那吠声便会给你唤出一个人来。“狗!谁呀?”清脆娇婉的声音,说不定还是一位桃花面素朴的姑娘哩。要是熟,就请进作个客人;不熟,“这家杏花开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