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甘肃省陇南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上传人:大** 文档编号:456400377 上传时间:2024-04-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4.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届甘肃省陇南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4届甘肃省陇南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4届甘肃省陇南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4届甘肃省陇南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4届甘肃省陇南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届甘肃省陇南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甘肃省陇南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届甘肃省陇南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东坡题跋辑录了苏轼对众多艺术形式的讨论,文采焕然,意蕴深远。苏轼作为文人画的首倡者,儒释道融于一身的集大成者,其文章探骊得珠,见解独到。 “法”即法度、法则。于绘画而言,是艺术家应当遵循的准则,是前人树立的楷模。这里的“法”取之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谈到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就绘画本身而言,法包括两方面,一为“形”,二为“艺”。今人多认为其只写“意”,不重“形”,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曲解他意。可实际与之大相径庭。苏轼并不完全否定艺术的再现,对他而言,一幅画仍然是自然世界的有效影像。东坡题跋多篇笔墨

2、中,可见其观点: “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黄筌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宫廷画家,尤善花鸟,画风以“皇家富贵”著称。苏轼批评其缺乏观察,认为“观物审象”乃是画师的本职所在。易传提出“观物取象”一说,也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象”非“圣人”的“自我表现”,而是对宇宙万物的再现。观察要求多角度。“仰观”“俯察”远与近相结合方能察“万物之情”。 “艺”则为绘画的技巧、技艺。对于“艺”,苏轼要求了然于心,得心应手。他评李龙眠的画说:“虽然,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艺术家

3、光有“道”而无“艺”,手上功夫不到位,那么物象只能存其心,为善鉴者而已。而熟练掌握“艺”,艺术也就变成了第二天性。无“艺”,只能内外不一,心手不应。如庖丁解牛,正是对事物的客观规律了然于心,才能运用自如,而对于“艺”,是可以通过焚膏继晷地学习得到的。 “意”是通过“法”,将自然万物观察到的与心融合,从而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东坡的“意取法于老庄。这里的“意”与老子的“道”相似。“道”是“有”和“无”的统一,“实”和“虚”的统一“意”来自宇宙自然,此为“有”和“实”,能被人观察,同时它又掺杂着艺术家个人的情感,有道是“直抒胸臆”,此为“无”和“虚”,又和庄子的“象罔”相近。郭嵩焘注说:“象罔者,若

4、有形,若无形,故曰眸而得之。即形求之不得,去形求之亦不得也。” “意”从有限进入无限,不只是局限于作品本身,而是透过画,与自己的心碰撞,达到一种“自我”的境界。“赋试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如果一幅画、一首诗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让人产生“意”,那定不是一件能打动人的艺术品。苏轼在又跋汉杰画山二首中说道:“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 士人画与画工之作不同,这是苏轼从社会身份上区分绘画的。画匠只取“皮毛、槽枥”,看数心便审美疲劳,而士人画展出出物象活泼的生命力,令人生“意”。他在跋赵云子画中也称赞赵云子“

5、笔略而意具”,工者不能。 苏轼有言:“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这里提出的“新意”一词,实则是要求我们根据自己的心,自己的真实感受,去寻求新“意”,寻求属于自己的“意”并自成一家。明代董其昌评论前人书法时提道:“或曰,意不胜于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耳,非能有古人之意也。”此处论述的是书法,但书画同源,书法为此,绘画亦然。 摘编自徐世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从看苏轼的绘画思想 材料二: 苏轼论书主张独出新意,这是大家公认的,但是他并不否认对传统的学习。这一点从苏轼本人的书法实践中也可看出。其楷书代表作宸奎阁碑,字体具有楷书端庄敦厚的特点,其传统功夫可见一斑。黄庭坚在评价其书

6、法时也说:“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处,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乃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苏轼在评价他人书法作品时,也往往以其得感人意趣为高。 苏轼注重对传统的学习与崇尚书法个性的主张并不矛盾。他主张在学习前人风韵之时,能够独开一面,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无法之法”在东坡题跋中多次出现。苏轼还在熙宁之初便提出了他著名的观点:“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也是苏轼对自己书法的评价。他在跋王荆公书中说:“荆公(王安石)书得无法之法,然不可学,学之则无法。”“无法”自然不可学,然而却是“无法之法”,唯其如此才能获得审美价值。这和唐人论书讲

7、究法度是迥异的。“无法之法”乃是书家的特有之法。 苏轼在评论书法作品时,常以“平淡自然”为上乘之作。例如说颜真卿书“信手自然,动有姿态。乃知瓦注贤于黄金,虽公犹未免也”。欧阳修书法“皆有自然之姿,信天下之奇迹也”。特别是其书唐氏六家书后所评六位书法家,多有“自然”之风。如褚遂良书“清远萧散”;颜真卿书“格力天纵”;等等。 苏轼认为“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苏轼要求书法家在审美创作中突破“规矩”的局限,达到一种自然、自由的状态,从而实现“心手”的高度协调。王献之小时候学习书法,王羲之从后面抽他的笔却抽不动,便知道他长大后必能以书法闻名于世。众人都以为王献之执笔得当,苏轼却不以为然,说“知书不在于

8、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王羲之看重的是王献之能始终专心致志,而东坡赞赏的是书法创作要不受拘束地听任笔毫的走向而又不失法度,这样才是得到了书法的真谛。他强调的“浩然听笔之所之”,是一种高度自由、自然的精神境界。 摘编自刘莉莉从东坡题跋看苏轼的文艺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在东坡题跋一书中对绘画、书法都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充分体现其深厚的艺术修养。B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苏轼在绘画中能够体现“有”和“无”的统一、“实”和“虚”的统一。C士人画展现出的物象比画工之作更有生命力,这样的区别导致士人与画工的社会身份有所不同。D苏轼中年的一些作品具有颜

9、真卿书法的特点,这一点在黄庭坚对苏轼的评价中可以得到印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认为艺术家应当遵循的准则要体现在“意”上,而不在“形”上,但苏轼认为“形”的准则要求要高于“意”。B苏轼重视绘画技巧,他认为画家如果能够做到有“道”又有“艺”,那么画家既可以“形于心”,又可以“形于手”。C苏轼在跋王荆公书中批评王安石的“无法之法”,并且还告诫后学者不可贸然学习王安石书法的“无法之法”。D苏轼以为王献之执笔不当,苏轼赞赏的是书法创作要不受拘束地挥酒笔墨而又不失去法度,并且始终要专心致志。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苏轼在评价他人书法作品时,也往往以其得古人意

10、趣为高”观点的一项是( ) A智永“精能之至、反造疏淡”。B杜祁公“得昔人风气”。C李元直“晓字法、得古意”。D张旭“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4右面这幅图是戴嵩所作的斗牛图,苏轼曾在书戴嵩画牛中写到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牧童指出“此画斗牛耶?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苏轼在书戴嵩画牛中想要表达的观点的一项是( ) A画家在绘画时不管多么注重写“意”,依旧要遵循“法”,遵循自然万物的本质。B“观物审象”乃是画师的本职所在,画师应多角度观察,方能察出“万物之情”。C艺术创作要符合生活的真实性,画家要深入观察生活,才能获得创作上的真知。D前人留下

11、的绘画经验在指导后世画家创作时,也可能对其思维和行动形成制约。5材料一中苏轼有言:“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苏轼所说的“新意”的内涵。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一些癖好与生俱来,比如嗜糖,比如嗜茶。我也有一癖好,就是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宁的月光下听字。 一片素美、干净的字便如同一首静入心扉的高山流水,或是春江花月夜,让人不自禁地心醉如斯。 于文字里倾听天地间的灵魂,倾听天地间的风吹蚁动是一种享受。好的文字总是如洪钟巨鼓,响遏行云,或是发出太阿剑器般的清鸣;再就如一件古老的青铜方鼎,须使劲去敲击才能传来遥远但却震撼人心的重音,让人沉迷;又或如一

12、个倾城女子在秦淮河畔,借着上古之风传来的低吟浅唱,把人的心思穿透。 真正意义的字没有国籍与时空的界限,它由符号汇聚成了文章,进而演绎成了思想与哲理,大凡思想与哲理,都是心灵深处的绝响,外收内敛,如一首听似杂乱、实却美极的交响曲,能听懂者在相通处,自然与墨蓝天空里自在飞翔的灵魂们相视一笑,心有灵犀。 听字的时候,眼睛是辅助的工具,它只不过是人们相互之间沟通的桥梁,书则是一部传神的机器,把思想者心灵深处的声韵,点点滴滴的凝起,掷地有声地释放,或宏大,或具体,或粗犷,或细腻。这时,洗净双手,去翻书,竖起心灵的耳朵,去听字,是一种美丽的享受。 我一直在想,伯牙与子期在当时而言,也该是一位惊世的作者和一

13、位崇高的听者。灵指如眼,琴音如字,似有风从峰巅而降,若有蝶自南方飞掠,句句声声击打那座坟之黄土,思想的相通直碎瑶琴,将作者与听者的忠贞,长天化碧。 思想者的字会哭,也会笑,时而凝重庄严,时而颠扑狂乱。如那地球上生命的母体海洋,平静时懒散惬意,躁动时惊心动魄,但无论怎样,海洋里都一直不断地孕育着生命,如文字里承载涵纳着思想。在文字的海洋里随波逐流,放逐自己,便能感受到那些有灵魂的人们所有的苦与痛,倾听到他们的悲与喜,怒与哀,千折百转,荡气回肠。 听一次字,便死去活来一次,如同欣赏完二泉映月后接着就品味命运,在磨难与激昂瞬间转折的痛苦中多一次尘世里的阅历,增一分看透世事的灵性,完成一次人性中由浮躁

14、向深沉的蜕变。 也许花落无香,席散茶凉,即使一幅旷世之丹青妙笔也难逃岁月的磨难,但融在书中的字却可以持日月之恒,并历久弥香。 每当翻开一本古老书籍那微微泛黄的书页,历史的厚重便向我走来。先人们隔着遥遥的时空向我喃喃絮语,纵然再远,声音也如金石之声铮铮响于耳畔,钝响沉沉,无丝毫间断,一下下震于心的鼓膜。 时令之书也并非都是昙花一现,正如人在尘世,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一切,都缘于用心听字者的评说。时令声音的精者,或是警世之作,足以振聋发聩,让闻者啧啧;或有清新之作,亮丽婉转,让听字者心境旷远,寻幽探胜。也偶有盛行之嘈杂之音,但萤虫之光终抵不过朗朗晴日下的白光,日月会见证着它的自生自灭。 这便是字了

15、,古字、今字、远字、近字每一个好字都如同一滴剔透的珍珠,每一篇好字都是一副璀璨的珠琏,发出耀眼的豪光,直撼天地,起伏跌宕,让听字者怎不动情,怎能不听? 我愿在听字中或悲或喜,终老一生,无憾。 等到躺在坟墓里时,将绕梁之余音奉在手里,听在心里,再不冷清孤单、寂寥落寞。 (选自林文钦在文字中倾听,有删改) 文本二: 现代散文的交流活动是一种以物达心的活动。现代散文文本的创造活动必须将散文家的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境况物化形成文本中的意境。物化过程就是化虚为实的过程,赋无形的意境以感性形象,使之成为可把握、可感受的对象。现代散文活动的目的是传递意境,意境由外在世界和内在感悟构成,没有内在感觉,外在之物是一种自在之物;离开了外在世界,内在感觉便失去了依附之物。由于内在感悟的私人性,因而,作为主客观之物的意境也具有私人性。意境,并非一种可以用符号性语言加以描述的实体,它不仅包含外在世界,更重要的是它融有作者的内在感悟,是一种“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空灵之境。因而,现代散文文本作为一种人造的“客体”,要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