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命题与教学的问题和策略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56396711 上传时间:2022-07-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命题与教学的问题和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考语文命题与教学的问题和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考语文命题与教学的问题和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考语文命题与教学的问题和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考语文命题与教学的问题和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命题与教学的问题和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命题与教学的问题和策略(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命题与教学的问题和策略/h1 - -本站首页免费课件免费试题整册教案教育资讯计划总结英语角幼儿教育文书写作海量教案免费论文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教学论文经济论文理工论文管理论文法律论文行政论文艺术论文医学论文文史论文农科论文英语论文课程改革教育法规教育管理家长频道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中考语文命题与教学的问题和策略 教考分家,是不争的事实。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虽然没有捷径,但动脑思考,总会有些办法

2、。 一、“调适”的背景分析 1.中考命题远离教学 中考语文命题与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但如今,两者之间经常相距甚远,甚至背道而驰,所教并非所考,所考并非所教。 首先是体式的疏远。如前些年对历史文化散文和科技说明文的考查就是如此,课本上并没有出现这种类型的散文,但中考卷上却出现了。考查课本上根本没有出现的知识点、能力点,总让师生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其次是考试内容的“忘本”。有些命题者一味地模仿高考,导致考试内容完全脱离课本。例如,江苏省除个别地级市还在考查课内阅读外,其他地级市几乎全考的是课外阅读,如此,一线教师轻视课本、不教课本也就不足为怪了。 因此,对中考命题进行调适非常必

3、要。 2.教学远离中考命题 有人曾经把语文教师划分为三种人:第一种人把语文教学当做生命价值的追求,孜孜不倦地探索语文的真谛;第二种人把语文教学当做职业,认真教学,勤勤恳恳,以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奋斗目标;第三种人把语文教学当做谋生的工具,坚持上班,以考试不垫底为基准。 三种人中,第二种人最多,另外两种人极少。而第二种人和第三种人都不太明白语文的本质,或者说对语文的理解尚处于肤浅的状态。正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决定了当前语文教学的方向。 不少语文教师对中考试卷的分析是表面化的,他们并不能真正理解命题者的意图,看不到试题背后潜藏着的语文内涵,只是简单地评价某题太难,认为只要学生得高分就是好试卷,而衡量

4、的标准就是看试卷上的题目自己有没有讲过,学生是不是都做出来了。他们很少从自身寻找原因,不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不仔细分析中考试卷,教学跟着感觉走,学生在考试中被大量扣分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调适”的内涵分析 “中考语文命题与教学的调适”中的“调适”是一个关键词,可以理解为“调整使之相互适应”“调控使之相互合适”。这是一个双向工程,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命题向教学靠拢,或者教学为命题服务,应该是双方都要进行调适。而不管是哪一方进行调适,都要遵循“合适、适应”的原则。 从调适的对象看,中考命题和教学都是调适的对象;从调适的操控来看,中考命题者是命题的调适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是教学的调适人;从调适的适度来看

5、,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双方各让一步,而是要明确各自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予以纠正,使其更有利于培养人、发展人。 必须强调的是,所有的调适都应该在厘清中考命题与教学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否则,调适就是一句空话。 中考命题与教学具有共性:都是为达成课程标准服务的,都是为培养人服务的。但两者也有区别:教学是为了达成课程标准而进行的实践活动,中考命题则是对教学达成课程标准的程度所做的评估;教学占主要地位,中考命题处于次要地位;教学为中考命题提供数据和素材,中考命题则对教学进行检测和指导。 但现实却是,很多人认为教学是为考试服务的,教学处于被支配地位,不是教什么考什么,而是考什么教什么。如此一来,考试成为了教

6、学的主宰,只要考得好,就是教得好。这样的本末倒置,亟待扭转。 三、“调适”的策略分析 调适策略要遵循三项原则。 1.社会时代的需要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因此教师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 以散文教学为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这样表述教考内容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能够“深乎其中”,即能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探

7、索作品的丰富内涵;同时还要“出乎其外”,即能够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形成自己的审美情操和价值取向。 2012年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就体现了这样的时代要求。例如,现代文阅读回家的日子中有这样一道题:“联系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具体句子略)这道题的分值是4分,命题者希望通过这样的命题,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读到文章的骨子里去;同时,对目前盛行的虚无课堂、漂浮课堂进行调适。我们宁要言之有物、听之有味的小语文,也不要四大皆空的“大语文”。 2.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培养人、发展人,因此,教考内容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已经懂得的、掌握了的以及通过自学就可以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

8、教,只要略作检查就可以了。教师需要教的是那些学生不知道的,或者即使通过自学也无法掌握的知识能力。把这些内容作为教的对象,才能发展学生;把这些内容作为考的对象,才能引起师生的重视。 以2012年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名着考查题为例:“智取生辰纲能够成功,除了人的因素外,也离不开自然条件的相助,请简要说出有利于智取的两个自然条件。”从题干看,似乎只是要求考生写出两个自然条件即可,但命题者的匠心其实是从人发展的角度,启发考生这样思考:一个人的成长,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这就比直接考查智取生辰纲的人物姓名更有内涵,也更具前瞻性。命题者试图通过这道题,将这一信息传递给广大一

9、线语文教师,从而达到调适教学的目的。 3.体式特点的需要 我们听过不少公开课,发现了一个通病,那就是不论什么体裁的文章,全都采用如下的教学思路:整体感知品味语言归纳总结拓展延伸。我们不是说要否定这种思路,只是质疑:每种体裁、每篇文章甚至每一堂课都用这种思路进行教学是否得当? 基于这样的思考,从2010年开始,对不同体式的文章,我们在命题时,强调各具特点,对命题内容、文字表达以及答案格式都给出了相应的要求,目的就是对教学方式进行调适。 例如在命制2012年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时,我们就坚持了两个原则:一是本源性阅读,二是渗透性阅读。 所谓本源性阅读,就是从各种文体写作的目的性出发,从

10、新的角度对其进行考量,强调体式特点,拟制高质量的试题。例如对说明文筷子中的文化一文的考查,每道题都是根据写作的目的拟制的,因为说明文的写作目的就是介绍知识、传递信息、让读者获得能力等。只要本着这样的原则去命题,那就是本色的语文命题。 所谓渗透性阅读,就是要深入文本,探究文本的内涵。 在命制散文阅读题时,我们则是既强调本源性阅读,又强调渗透性阅读。散文的类型很多,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不论哪一种类型,都“是以表现内心为主的,所展示的是作家情的世界”,是作者真实的生命经历。“散文随情所至,酣畅淋漓地表达个性化的情感和感悟,自然天成,无拘无束”,因此阅读散文时,作者的情感是无法绕开的。既然无法绕开,我们就应当细细琢磨,仔细揣度,这就需要从用词造句行文等方面入手。例如针对之前所举的回家的日子一文,我们就设计了三道小题,从不同的角度考查考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程度,由粗到细,由细到微,由实而虚。这对我们很多语文教师假、大、空的教学也是一种调适。 捷径看似有,实则无;规律看似无,实则有。化用红楼梦中的诗句:有作无时无亦有,无作有时有亦无。又如鲁迅先生的名言:“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