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建筑设计专业徒手表现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应用与研究汇编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56394734 上传时间:2023-12-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建筑设计专业徒手表现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应用与研究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版建筑设计专业徒手表现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应用与研究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版建筑设计专业徒手表现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应用与研究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版建筑设计专业徒手表现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应用与研究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版建筑设计专业徒手表现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应用与研究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版建筑设计专业徒手表现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应用与研究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建筑设计专业徒手表现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应用与研究汇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版建筑设计专业徒手表现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应用与研究汇编 摘 要:在科技发展迅猛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改变。计算机、互联网、移动设备智能手机成为校园重要的学习途径与手段,使学生、老师、教室构成了一个新的学习磁场。针对建筑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就如何利用教学信息化手段,进行建筑设计类徒手表现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依托“云空间”+“大学城互动空间”双平台,展开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建设的研讨,从而提高徒手表现课程系统化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信息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微课程资源库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

2、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已经在发生改观。计算机、互联网、移动设备智能手机成为校园重要的学习途径与手段。如何利用教学信息化手段,进行建筑设计类徒手表现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展开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建设的研讨,从而提高徒手表现课程系统化学习的效率是本文的研究目的。结合建筑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在设计基础教育中“突出以基础课程系统化教学为主体,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徒手表现课程系统化学习的效率”的总体定位,作为教学改革的关键和特色所在。 目前,关于徒手表现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呈现单一化、常态化,主要是关于建筑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如建筑美术、手绘表现

3、技法、建筑设计基础等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对于课程系统化教学研究案例不多,与“大学城互动空间”+“云空间”双平台的紧密联系研究领域暂时空白。因此,徒手表现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应用与研究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高职建筑设计类学生招生来源是高考普招文理兼收,大部分学生艺术基础薄弱。通过低年级基础学习后,在二年级的建筑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一直存在一个难题,即学生空间转换能力薄弱,建筑表现效果差强人意,进而造成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减退。从症结上说就是形象思维、色彩表现、空间转换思维培养欠缺。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解决办法就是提高徒手表现类课程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始终保持与专业课程的连贯与联系。根据人才培养

4、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徒手表现类课程为艺术基础核心课程,包括素描与色彩、建筑初步、阴影透视、建筑钢笔画与马克笔表现课程,这些课程都属于表现技法类却又各有特点与偏重。将上述课程进行重组划分,有机组合成新的课程体系,使得各课程之间不再单一*,而是组成循序渐进、融汇穿插的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依托“大学城互动空间”与“云空间”双平台,采取理实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途径等适应新的教学形势。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终身学习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徒手表现类课程为建筑设计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基础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率

5、与长远发展。本文主要研究徒手表现类课程的系统化教学内容、模式与信息化手段,依托“大学城互动空间” + “云空间”双平台,进行系统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课程资源库开发的研究。 一、徒手表现类系统化课程体系教学研究 徒手表现类系统化课程体系由素描与色彩、建筑初步、阴影透视、建筑钢笔画与马克笔表现四门课程组成。 基于徒手表现类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优化与重组,强化内容的科学性、连贯性与系统性。 采取理实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单元化模块设置,各单元环环相扣,完成徒手表现类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 徒手表现类系统化课程内容,以信息化教学手段建设徒手表现类系统化课程体系。 二

6、、徒手表现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 课堂实行信息化教学与传统课题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采取理实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信息化教学与课程体系的贯穿性。每个课程由各教学单元形成一个体系,通过多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导、学、练、查、探、提、评”等步骤完成每个教学单元,从而形成课程系统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者,与学习难题在课堂展开进行师生、生生交流探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促进专业学习的良性循环。 利用互联网平台“大学城互动空间”,进行教学内容视频的收集、设计制作与上传,引导学生在课前自觉进行理论学习,在课中实践学习,在课

7、后拓展巩固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依托“云空间”+“大学城互动空间”双平台增加学习途径。 以手绘表现课程课堂实践教学为例,学生课前通过“大学城互动空间”的网络微课资源库进行知识点的系统学习,课堂实践操作中通过手机微信扫描作品图片的二维码,获取作图详细步骤教学视频。这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增加了新型快捷的学习途径。 三、徒手表现类课程信息化资源库开发研究 目前微课资源库的建设现状存在对课程知识点过分分解与碎片化,没有形成整体、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徒手表现类课程微课资源库的建设要实行“点、线、面、体”的研究法则,进行新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建设。 基于徒手表现类微课程资源库的校本教研。建立徒手

8、表现类微课资源库可以系统性选择和集中资源,构建学习平台,便于学习与教学。 区域间或跨区域的互助式教研。微课作为数字信息,通过流媒体的有效传送,可为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教师提供诸多便捷。 契合新时期的学生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便捷的自主学习途径,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 四、研究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一)徒手表现类系统化课程体系系统性教学研究 徒手表现类课程包括素描与色彩、建筑初步、阴影透视、建筑钢笔画与马克笔表现四门课程。针对各课程的特点与偏重,对各课程进行分解、优化与整合,确保各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合理安排,既要明确学习目标又要保持知识连贯,最终进行课程系统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9、(二)徒手表现类课程体系信息化资源库开发研究 课程体系资源库开发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都是教学与学习的助力剂。老师在课堂进行微课视频辅助教学是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教研、区域网络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微课展现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学生可以按需自主学习,无时间、地点、进程的局限性,可以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对课堂学习起到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的作用。 (三)徒手表现类课程信息化学习途径研究 依托“云空间”+“大学城互动空间”双平台增加学习途径。以几何体结构素描教学单元二为例: 单元二圆柱体结构素描。提前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大学城互动空间”的网络微课资源库对基础

10、理论知识、形体结构讲解、透视原理等知识点进行系统学习;在课堂学习中遇到实际操作的难题,除了老师课堂示范讲解,学生还可以通過手机微信扫描作品图片的二维码,获取作图详细步骤教学视频,可以反复观摩学习;后续还可以在微课资源库进行拓展训练。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云空间”+“大学城互动空间”双平台进行便捷且系统化的课程学习。 本文主要是从徒手表现类课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研究、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微课教学信息化资源库建设三个方面进行研讨。目前,已对徒手表现类课程进行新的课程标准编写,对各课程的教学内容、目标、计划进行了优化整合,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仍在探索中,希望通过教学改革研究丰富自身教学经验,促进自身专业学习,望对建筑设计专业徒手表现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炼,陈志东.信息化背景下手绘表现技法研究J.中国信息化,202x(2). 2谢辉,张嘉伟.马克笔手绘表现技法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思路浅谈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x(4). 3王蕾.对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思考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x(12). 4周红,于斌,郭俊明.“生成教学”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的运用J.高等学刊,202x(17). 作者单位: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