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价与管理剖析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56391427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评价与管理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土地评价与管理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土地评价与管理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土地评价与管理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土地评价与管理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评价与管理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评价与管理剖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地评价与管理绪论:1,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是指上自大气对流层的下部,下至地壳一定深度的风化壳这一立体空间的,有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后果。2,土地的功能:(1)生产性功能( 2)承载性功能( 3)提供原料的功能( 4)观赏性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3,土地的性质:(1)土地是自然综合体(2)土地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厚度和范围地段( 3)土地是一种历史自然体,具有发生于发展的过程( 4)土地具有经济利用价值( 5)土地的神会经济属性( 6)土地利用的永续性。4,土地与土壤、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国土相关概

2、念的辨析:(1) 与土壤的区别:从发生学观点看,气候、地貌、母质和生物等式土壤形成的因子,土壤只是反映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并且只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特征产物。土地则是在一定地段内全部自然因素作为它本身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这些成分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从而具有综合自然特征。从相互关系看,土壤是土地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从本质特征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即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用途的生产能力。从形态结构看,土壤处于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有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基层等组成,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地下层组成的立体

3、垂直剖面,土壤只是其表层的一部分。(2) 与生态系统的区别: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段中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是以生物群落为中心,以直接影响生物群落的各环境因素的整体作为生境。生物群落、生境、处境三者相互结合,构成比生态环境更高一级的系统 自然地理系统。土地是自然地理系统的低级单位。(3) 与土地资源的区别: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用的那部分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土地资源与土地概念的关系,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4) 与土地资产的区别:土地资产概念的提出,是认为土地不仅使社会进行物质生产的重要自然资源,而且是一笔

4、巨大的财产。土地是人类劳动或投入的载体,凝聚了大量的人类劳动成果,并提高人类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产生超额利润。(5) 与国土区别:国土是包含有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意义的、概括性综合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土概念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广义的国土概念还包括国家所用的一切资源,主要指自然资源,也包括人口、劳动力等社会资源。5,土地科学;是一门研究土地利用及形成、演化和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6,土地评价与管理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农学林学城市建筑交通运输等应用学科的有机结合,从而对自然综合体土地内在性质和生产和其他方面有一个透彻的了解 是进行土地利用、开发、治

5、理保护的桥梁。第一章:1,土地构成要素及其农业利用关系:气候要素【光能条件(光能的意义、太阳辐射和日照指数、作物类型、光能利用率) ;热量条件 (热量对作物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积温与无霜期);降水条件();地形因素(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面坡向);土壤因素;水文及水文地质因素;植被因素;社会经济因素。2,土地构成要素与城市用地发展:自然环境要素条件评价(地质条件有地基承载力、滑坡崩塌地震等自然地质现象对建设的危害,采矿造成的沉陷。 ;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有地面水源、地下水位及水质、城市缺水。 ;气候条件有局部气候、太阳辐射风向温度湿度降水、大气污染;地形条件);建设条件评价(经济结构和经

6、济规模;城市地域的功能分化;城市地域的均质化合结节化;城市发展的阶段性)。3、从中国光、热、水、土以及地势阐述我国土地资源的区域分异特性。根据光能条件地域变化特点,我国可分为五个光能区,我国活动积温自北部的寒温带到南部的热带逐渐增多。活动积温与熟质有直接的的关系,我国以400mm和 800mm等降水量线对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有重要的意义,400mm以北以西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800mm以北旱地农业,800mm南为水田为主。第二章:1 土地利用的概念 :土地利用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下,人类对土地所施加的各种活动,是一个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复杂过程。P322,土地利

7、用系统 :是指一定区域内的人口、土地资源、土地环境、经济、社会、科技和管理调控等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3 土地利用构成要素:自然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4 土地利用系统目标:( 1)经济有效性是指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得经济的发展( 2)生态安全性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土地生态系统及其自然资源基础,使其保持存在和在生产的能力。系统协调性 土地利用系统及其每个子系统,均有一定的调节机制,以保持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结构适宜性 土地利用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及其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最佳结构配置关系,在此附近,土地利用系统功能发挥最好。5 土地利用类型

8、划分的原则P381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特征2 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3 具有一定的生产适用性4 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6 土地资源分类体系1 基础分类体系2.应用基础分类体系3.应用分类体系p41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注:括号内为定义 )P349耕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园地(种植以采集果、叶为主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率50% ,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 70% 的土地,包括果树苗圃等用地。 )林地。(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林木的土地)牧草地(以生长草本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城乡居民点、独立居民点以外的工矿、国防、名胜古迹等企业事业单位用地。)交通用地(居民点以外的

9、各种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和民用机场用地)水域(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地(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8,中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1)中国 1:100 万土地利用分类( 2)地李永和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分类(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筑用地标准中的城市用地分类( 4)全国土地分类系统。9 土地资源分类体系1 基础分类体系2.应用基础分类体系3.应用分类体系p4110 土地利用分类的理论基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城乡分异规律。11,土地分类的基本方法:顺序法;两列指标网格法;路线考察法;参数法。12 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大类的比较::土地利用分类土地按其用途和利用方式

10、可划分为土地利用大类和土地利用方式两个层次。( 1)土地利用大类是对农村土地利用或城镇土地利用按主要用途所作的划分,如:以农村土地利用为主的分类可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或旱作农业灌溉农业草地林业或娱乐业。以城镇土地利用为主的分类可以划分为商业金融用地、工业仓储用地等,土地利用大类通常在定性的或概查性质的土地评价研究中加以考虑。(2)土地利用方式是比土地利用大类描述更为详细具体的分类,是在土地利用大类划分基础上的细分,在详查或定量的土地评价中通常用。13 土地多种利用方式和土地综合利用方式的区分:土地利用多种利用方式是指同一块土地上用于两种以上的用途,每一种用途各有其投入、要求和生产。土地利用综合

11、利用方式是指一块按评价目的划分为一个单元的土地上从事两种以上的土地用途,不同种类的用途可能在时间序列上有先后,或者同一经营单位内的不同土地上进行第三章:1 土地评价的概念 :土地评价是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估计土地潜力和土地适宜性的过程,它的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P492 土地评价的研究趋势:综合化、精确化,系统化。3 土地评价的原理 P57 (1)多样性原理( 2)综合性原理( 3)限制性原理( 4)系统性原理( 5)相对性原理( 6)可比性原理4 土地评价的原则 P59 (1)比较原则1)比较土地利用的需求和土地质量2)比较土地的投入和

12、产出效益3)比较不同的土地利用,做出抉择( 2)针对性原则( 3)区域性和综合性原则5, FAO 于 1976 年颁布了土地评价纲要 。6,土地评价的主要任务: (1)从经营管理方面分析目前土地利用,指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综合分析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要素,根据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和每种利用形式的效益分析,并指出土地的潜在生产力和经济价值( 3)伴随每种用途会产生哪些自然的、经济的或社会的不良后果,提出土地利用管理和改良的途径和措施( 4)为工矿、交通、水利、风景区建设规划,尤其是选址提出可信的建议。7,土地评价的类别:按评价目的分类(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

13、;土地利用可持续行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按评价途径分类(直接评价;间接评价)按评价方法分类(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多元分析法;模糊数学方法 );按服务目标分类(单目标分类;多目标分类)。第四章:1 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某区域内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反映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及部门内的分配状况和比例关系。P702 土地生产率的概念 :土地生产率是指土地在现有利用水平(包括投入水平)下的生产能力。P753 经济密度的概念 :经济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社会经济效益的水平,一般以每平方公里土地的产值来表示。 P754 草

14、场载畜量 :在一定的放牧季节内,再牲畜生长良好的状况下,一定面积的草场所能饲养的最多牲畜5 土地利用的途径:土地利用广度扩展和土地利用深度扩展6,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 /土地总面积 )*100%7,复种指数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 |耕地面积 *100%,8,土地垦殖率:耕地总面积|土地总面积 *100%,9,土地农业利用率:土地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面积 /土地总面积) *100%10 建筑密度 :即建筑覆盖率,是指在一定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地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在一般情况下,平均建筑层数越高,建筑密度越低。11 容积率: 式建筑总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它是反映城市土地利用情况及其经济性的技术经济指标,也是影响地价的一个重要因素。12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内容:通过总结区域土地利用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对区域各种土地利用的类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质量、结构布局、土地生产、土地利用等方面作分析,也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13 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城市土地利用的特点。14 土地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地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5 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的指标体系: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