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一.人因工程的定义(1) 美国人因工程学家伍德(Charles C. Wood): “设备的设计适合人的各方面因素,以便在操作上付出最小代价而求得高效率”2) 美国人因工程学和应用心理学家查帕尼斯A. Chapanis): “人因工程学是在机械设计 中考虑如何使人获得操作简便而又准确的一门科学”3) 前苏联对人因工程学的定义:“研究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可能性、劳动活动方式、劳动 的组织安排,从而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同时创造舒适和安全的劳动环境,保障劳动者的健康, 使人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全面发展的科学”4) .国际工效学会(IEA, 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的定义:“研究人 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 互作用条件下,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 和舒适等达到最优化的问题”5) 我国的《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对工效学定义:“研究人和机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 其合理结合,使设计的机器和环境系统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等特点,达到在生产中提高效率、 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目的”。
人因工程学可定义为: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善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科学二.常见知识点1. 人因工程的研究对象:人与广义环境(机器、环境、工具、劳动组织管理等)的相互关系2. 人因工程的研究目的:如何达到安全、健康、舒适和工作效率的最优化3. 人因工程学的研究目标:保证操作者的身心健康,使工作效率最优4. 古代朴素的人因工程学的基本思想:人与工具互相适应5. 近代人因工程学 美国工程师、工业工程的创始人泰勒:泰勒1898年进入一家伯利恒钢铁公司,进行了著名的“铁锹铲运”、“生铁搬运”、“金属切割”等试验研究,著《科学管理原理》动作研究专家吉尔布雷斯(F. B. Gilbreth)夫妇:主要研究生产作业系统中的人的生理和 心理特点著《砌砖法》6. 人因工程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1)1949 年美国的查帕尼兹等出版了《应用实验心理 学一一工程设计中人的因素》一书(2) 1957年美国的麦考密克(Me Cormick E J.)发表 了人机工程学的权威著作《人类工程学》,标志着人因工程学这一学科进入成熟阶段 7.1949年英国在默雷尔(Murrell)的倡导下,成立了第一个人机工程研究会& 1961年,在瑞士的斯德哥尔摩举行了第一次国际工效学的学术会议,成立了国际工效学 学会(Int erna tio nal Ergonomics Associa ti onlEA),9.1989 年成立了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Chinese Ergonomics Association, CEA)10. 人因工程是一门集“人体科学”、“技术科学”和“环境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边缘 学科,它与其它学科的关系:11. 人因工程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 调查法(1)访谈法(2)考察法。
3)问卷法二) 观测法(三) 实验法: 实验法分为两种,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四)心理测量法(也叫感觉评价法)(五)心理测验法(六)模拟和模型试验法12. 人因工程学的主导思想就是“以人为本”tiir —第二章1. 肌肉生理学:肌肉:运动的动力 关节:运动的枢纽 骨骼:运动的杠杆2. 补充ATP的过程称为产能:1. 磷酸原供能系统(ATP-CP供能系统):例如:训练有素的短跑运动员的跑百米、 举重运动员举杠铃的的爆发力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提供能量的2. 乳酸供能系统(糖酵解(Glycolysis)供能系统)例如,800米以下的全力跑、 短距离冲刺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供能3. 需氧供能系统(有氧代谢供能系统,有氧氧化系统)例如, 5000米以上的跑步,1500 米以上的游泳,慢跑、交谊舞、自行车、太极拳等活动是通过有氧代谢供能系统来供 能的3. 氧需:单位时间所需要的氧量 氧债:氧需与供氧量之间的差值 补偿氧债:停止工作后,肌体还需消耗较多的氧以补偿氧债4. 肌张力:作业时,肌肉的收缩力称为肌张力 负荷:物体作用于肌肉的阻力称为负荷 等张收缩:肌张力与负荷平衡而使肌张力保持不变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张收缩。
动态作业:以等张收缩为主的作业称为动态作业(又称动力作业),如运用关节活动的作业 属于动态作业等长收缩:当人的躯体和肢体维持某种姿势或体位,并运用肌张力将负荷支撑在某一位置时, 肌纤维长度不变,这种肌肉收缩称为等长收缩静态作业:肌肉以等长性收缩为主的作业称为静态作业(又称静力作业)5. 静态作业的基本特征:能量消耗水平不高却容易疲劳6. 长期在同一环境中从事同一项作业,通过复合条件反射逐渐形成一种对该项作业操作的自 觉习惯的逻辑平衡潜意识,称为动力定型(Dynamic stereotype,习惯性动作)7. 动力定型的形成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兴奋过程扩散 第二阶段的特征是兴奋过程逐渐集中第三阶段的特征是动力定型的巩固、完善和自动化8. 脉压增大或维持不变,是体力劳动可以继续有效进行的标志9•脑的氧代谢较其它器官高,安静时约为等量肌肉氧耗量的15〜20倍,占成年人体总耗氧 量的 10%10. 葡萄糖是脑细胞活动的最主要能源,靠血液输送葡萄糖,通过氧化磷酸化过程来提供能 量11. 人体内的能量产生、转移和消耗,称为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按机体所处的状态分为三种:维持生命所必须的基础代谢量、安静时维持某自然姿势时的安静代谢量和作业时的能量 代谢量。
RMR _ M - 1.2B12. 我国人体表面积的常用讦算式:体表面积 S (m2)=0.61X身高 h (m)+0.0128X体重 G (kg) -0.1529 基础代谢量(kj/h)=基础代谢率(kj/(m2・h) )X身体表面积(m2)13. 卡价:1 克供能物质氧化时所释放出的能量称为该物质的卡价 氧热价:物质氧化时,每消耗 1 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物质的氧热价呼吸商:人体在同一时间内产生的CO2量与消耗的02量的比值一般混合食物的呼吸商约 为 0.80 左右 14. 中等体力劳动时的心率用来测量氧耗是最准的15. 能反映体力劳动强度的生理参数:心率、血压、血乳酸含量、能量代谢、耗氧量、排汗 量和体温16. 能在生产现场中应用的参数:心率、能量代谢和耗氧量17. 劳动强度是指作业者在生产过程中体力消耗及紧张程度18. 劳动强度等级的划分 ( 1)以氧耗、心率等指标分级(2)以相对代谢率指标分级(3) 以能耗量指标分级(4)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第三章I L1. 感觉:感觉是有机体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感觉器官受到外界的光波、声波、 气味、温度、硬度等物理与化学刺激作用而得到的主观经验。
2 知觉: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个属性、各个部分及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3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感觉所反映的只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形状、大小、颜色等 通过感觉还不知道事物的意义,知觉反映的是包括各种属性在内的事物的整体,通过知觉, 可以知道所反映的事物的意义感觉反映个别,知觉反映整体,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4. 感受性:有机体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以感觉阈限来度量感觉阈限:刚好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值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感觉阈限越低,感觉越敏锐5.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间的最小差异量6. 余觉:刺激消失后,感觉可以存在一极短时间,这种现象叫余觉(短时信号存储机制)7. 对比:同一感受器官接收两种完全不同但属于同一类的刺激物的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 化的现象同时对比:几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官时产生的对比继时对比:几个 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官时,将产生继时对比现象8. 整体性:当人们感知一个熟悉的对象时,只要感觉了它的个别属性和特征,就能使之形成 一个完整结构的整体形象 选择性:人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大脑不可能同时对各种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的将 某一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
理解性:用以前获得的知识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来理解所知觉的对象例: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恒常性: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知觉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 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9. 视错觉:是指观察注意对象所得到的印象与实际注意对象之间出现差异的现象 视觉是由眼睛、视神经和视觉中枢的共同活动完成的 视力:眼睛分辨物体细微结构能力的一个生理尺度,以临界视角的倒数来表示 视野:人眼能观察到的范围,一般用角度表示静视野:在头部固定、眼球静止不动的状 态下自然可见的范围注视野:在头部固定,而转动眼球注视某一中心时所见的范围动视 野:头部固定而自由转动眼球时的可见范围视距:指人在控制系统中正常的观察距离10..疲劳程度:水平优于垂直视线变化习惯:左—右,上—下,顺时针准确性:水平尺 寸和比例的估计更准确观察情况的优先性:左上—右上—左下—右下视区内的仪表布置 必须考虑这一点设计依据:以双眼视野为设计依据接受程度:直线轮廓优于曲线轮廓 颜色的易辨认顺序:红、绿、黄、白;11. 颜色相配时的易辨认顺序:黄底黑字、黑底白字、蓝底白字、白底黑字12. 人耳能听闻的频率比为 fmin/fmax=1:100013. 掩蔽:一个声音被另一个声音所掩盖的现象。
掩蔽效应:一个声音的听阈因另一个声音的掩蔽作用而提高的效应14. 本体感觉系统包括耳前庭系统和运动觉系统,可感受身体和四肢所在位置的信息15.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注意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信息处理过程发生影响: 选择性、集中性和注意分配16. 能力:指一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 性格:一般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是一个人区 别于他人的最重要、最鲜明的个体心理特征第四章1. 作业能力:指作业者完成某种作业所具备的生理、心理特征,综合体现了个体所蕴藏的内部潜力2. 脑力劳动稳定期较短,应安排短暂休息3•作业疲劳:在作业过程中,作业者的作业机能衰退、作业能力明显下降,有时伴随有疲倦 感等主观症状的现象,称为作业疲劳4•根据产生疲劳的部位分类:体力疲劳(局部性疲劳、全身性疲劳)脑力疲劳、技术性疲 劳 根据引起疲劳的原因和状态分类:急性疲劳慢性疲劳姿势疲劳缺氧疲劳病理疲劳5. 实际上疲劳产生的机理是复杂的,是体内神经、生理、心理、能量变化、血液循环、物质 消耗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反应6. 疲劳测定的常用方法(1)生化法:检查作业者的血液、尿液、汗液、唾液等成分的变化,进行疲劳判断。
缺点:必须终止作业,易造成作业者带来反感和不适 2)生理心理测试法:七种① 膝腱反射机能法:医用小榔头敲击膝盖部,根据小腿的弹起角度大小高度评价疲劳 的大小 ② 两点刺激敏感阈限法:针状物同时刺激皮肤疲劳愈严重——两点刺激敏感阈限值越大③ 频闪融合阈限法:频闪光源刺激疲劳愈严重一一频闪融合阈限值越低④ 连续色名呼叫法:识别颜色疲劳愈严重一一回答速度越慢(反应迟钝),出错率 越高⑤ 反应时间测定法:通过简单反应时间,来判断疲劳程度⑥ 脑电图、肌电图检查法:用脑电图判断疲劳程度,用肌电图检测局部肌肉的疲劳程 度 疲劳愈严重一一放电振幅越大,节律变缓⑦ 心率、血压检查法:通过心率、血压的变化判定疲劳疲劳愈严重——脉压<1/2最 大脉压,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