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疗法的依据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56380523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0.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耳穴疗法的依据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耳穴疗法的依据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耳穴疗法的依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耳穴疗法的依据(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耳穴疗法的依据耳穴疗法是由传统针灸医疗体系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是通过对集中在小小的耳郭上特定区 域(即耳穴)的观察和刺激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据统计该法已被应用于除外伤病、传 染病和明显的气质性病变外,包括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多种疼痛性 疾病,如急性结膜炎、扁桃体炎、咽喉炎等多种炎症性疾病,如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过敏 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心律不齐、高血压、神经衰弱等一些功能紊乱性疾病,特别是近年来 戒烟、减肥以及治疗如青年座疮、黄褐斑等美容性皮肤病、竞技综合征等,甚至对一些年久 不愈又找不出原因的疑难杂症在内的150余种病症的预防、治疗和保健有着独到的疗效。是 最简易可行

2、、最安全可靠、最经济实惠、最有疗效、最适合大众需要的具有诊断、预防、治 疗、保健四位一体的防治疾病手段。我们的祖先对耳穴能防疾治病早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 际)中的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有“耳脉”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记载。再后来 的内经中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 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却入耳中,” “三焦 手少阳之脉其支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耳 前,”“胆足少阳之脉下耳后耳上,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手 阳明之别入耳,会于宗脉”,“胃足阳明之脉循颊车

3、,上耳前”,“膀胱足太阳之 脉,其支者,从从巅至耳上角”,“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 会于耳中”,“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卫生宝鉴云:“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络于耳 者。”类经图翼言:“足太阳支者,至耳上角;足阳明循颊车上耳前;足少阳下耳后, 支入耳中,出耳前;手太阳入耳中;手少阳系耳后,出耳上角,支入耳中,出耳前;手阳明 之别者,入耳合于宗脉;足少阳之筋,出太阳之前,循耳后;足阳明之筋,其支者结于耳前; 手太阳之筋,结于耳后完骨,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手厥阴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 下;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内经曰:“耳者,肾 之官也。”内

4、经太素言:“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者,即心以耳为窍。” 中藏经有“肝者真气逆,则头痛,耳聋。”的论述。脾胃论言:“脾不及,则 令人九窍不通”,“胃气一虚,耳为之病”,“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杂病源流犀烛载:“盖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大肠实,则耳后皆痛,大肠 若虚,则耳鸣耳聋”,“胆实则口苦,耳聋”,“胆绝者,耳聋。”厘正按摩要述 曰:“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黄帝内经太 素云:“小肠病者,当耳前热。”医学真经曰:“十二经脉,上终于耳,其阴阳诸经, 适有交并。”丹溪心法言:“盖十二经络,上络于耳”,“耳为诸宗脉所附。”奇经 八脉考一书

5、还从奇经八脉角度,阐述了耳和经络的关系,如阴阳二跷脉循行“入耳后”; 阳维脉“循头入耳”。意思是指耳朵是人体重要经脉汇聚的地方。这些零散的古代论述为耳 穴疗法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耳穴疗法能防治疾病是通过对耳郭上特定区域(即耳穴)的刺激后,通过复杂的人体 自身良性综合调节来完成。安徽中医学院经络研究所根据国家卫生部规定的“经络敏感人普 查登记”标准对4例发育正常、体质较好、无神经精神症状、能准确回答问题的经络敏感人 分别刺激耳穴进行测试,证明耳穴各区与相应经络之间的感传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按压经络 时敏感人耳穴各区所产生的循经感传路线与古代十二经脉循行路线的记载基本是一致的。上 海、

6、北京、沈阳、南京等地通过耳穴的神经解剖和组织切片观察,明确耳廓上不仅有上颈段 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支配,而且有来自脑神经的V、IX、X分支。人体内脏在耳廓上 相应部位的反应点恰恰都在迷走神经耳枝的分布区内。事实上不仅迷走神经支配区具有反应 和治疗内脏疾病的特性,非迷走神经分布的某些耳穴亦具有类似功能。据南京医学院对至少 284个耳穴按耳廓不同解剖部位分别统计耳穴总数,进一步分类统计具有治疗内脏疾患功能 的穴位至百分率,发现耳甲艇和耳甲腔具有治疗内脏疾患功能的穴位数占首位(96个,占 79.3%),但外耳轮亦有不少治疗内脏疾病的穴位(80个,占73.8%),对耳轮最低(32 个, 占29.2%)

7、。说明迷走神经和非迷走神经分布区耳穴的功能不是绝对,但亦说明内脏在耳廓 上的反应点和迷走神经耳支的分布区较为密切。耳部神经分布复杂,针刺等感觉的冲动都是 汇集到三叉神经脊髓束核,然后由该核传递冲动致由延髓到丘脑的脑干全长的异质性神经元 集团高度聚合的“网状结构”,这一“网状结构”是构成耳穴作用的一个高级神经部位。除 了这些主要的研究成果外,国内、外学者还试用同温度谱法、耳廓染色法、放射性同位素示 踪法,从生物控制论、细胞化学受体学说等等对耳穴的作用原理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对于像 上海市耳针协作组故意让狗的皮肉发炎化脓,验血发现血里的一种名叫“谷胱甘酸”的化合 物增多了,表示狗身上已发炎,有毒物质就增多。如果在狗耳上扎了针之后,这种“谷胱甘 酸”就会减少从而说明耳针具有解毒功能。至于耳针是怎样使“谷胱甘酸”减少的道理仍然 没有搞清这类的奥秘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给出最终的科学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