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56380011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医院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医院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医院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医院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院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 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一纵隔解剖、分区 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和结缔组织的总欠称。(一)位置:纵隔位于胸廓中央,下部偏向左侧。前缘短、后缘长,前后径从上向下逐渐增加,横径下部大于上部。1前壁:由胸骨和有关肋软骨。2后壁:由脊柱和有关肋骨。3两侧:由纵隔胸膜所围绕构成。4上端:直接与颈部相连。5下端:至横膈与腹腔相隔。(二)组织、器官:主要有胸腺(幼儿)或胸腺遗迹(成人)、心包和心脏、大血管、神经、气管、胸导管、食管等到器官,以及它们周围的结缔组织。 (三)三个薄弱区:是纵隔疝好发部位。1前上纵隔:相当于第1-3或4前肋水平,前缘是胸骨,后缘是大血管构成胸骨后三角。2

2、后上纵隔:在第3-5胸椎水平面,前缘是气管、食管、大血管,后缘是脊柱,构成主动脉上三角。3后下纵隔:前界是心脏,后界是脊柱及主动脉,构成心后间隙。(四)纵隔分区各家不一,有三区分法、四区分法、五区分法、六区分法、七区分法、九区分法(三种分法)。最常用的是九区分法,介绍一种如下:1.从前向后分为:(1)前纵隔:位于胸骨之后,心脏、升主动脉和气管之前,呈倒置狭长三角形区域。(2)中纵隔:相当于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所占据的位置。(3)后纵隔:位于食管之后至胸椎旁沟区。2从上向下分为:(1)上纵隔:自胸骨柄体交界点至第4胸椎体下缘之横线以上区域。(2)中纵隔:横线以下至肺门下缘(或肺静脉处)水平

3、线之间区域。(3)下纵隔:肺门下缘水平线以下至横膈间区域。3二者将纵隔分为九个区域:前纵隔中纵隔后纵隔上纵隔胸腺、疏松结缔组织、淋巴组织等上腔静脉、主动脉弓升部、无名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支气管动脉、气管、胸导管、副半奇静脉、迷走神经、喉返神经、膈神经、淋巴结等食管、交感神经节等中纵隔胸腺、疏松结缔组织、淋巴组织等上腔静脉、升主动脉、气管、胸导管、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心脏、心包、迷走神经、喉返神经、膈神经、淋巴结等食管、交感神经节、降主动脉等下纵隔疏松结缔组织、淋巴组织等心脏、心包、下腔静脉、迷走神经、膈神经等食管、交感神经节、降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胸导管、迷走神经、内脏大小神经、淋巴结

4、等二纵隔的X、C T、MRI表现:(一)X线表现:1正位胸片:位于胸腔中部,右缘有两个弧形影,上为下腔静脉、下为右心房;左缘有四个弧形影,由上向下为主动脉弓、肺动脉、左心耳、左心室。中部向两侧延伸为肺门影。2侧位胸片:心脏影在前下方,其前方是胸骨后间隙;后方是心脏后间隙(有食管钡餐可示、支气管、胸主动脉);上方可示半透明的气管、主动脉弓、大血管影。 (二)C T表现:主要了解9个层面。1胸骨切迹层面:气管居中,其前与两侧有甲状腺、3对大血管(颈总动脉、颈内静脉、锁骨下动脉),与胸椎间有食管。2胸锁关节层面:气管前有粗大无名动脉、左为左颈总动脉、后为左锁骨下动脉,无名动脉前为左、右头臂静脉。3主

5、动脉弓层面:气管左前方为主动脉弓、右前方为上腔静脉,其间有脂肪组织、1cm大淋巴结。4主动脉窗层面:气管隆突呈三角形,其前有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后有食管、降主动脉,二动脉间为主-肺动脉窗,右有奇静脉弓;有气管前间隙、血管前间隙。5左肺动脉层面:纵隔由前向后,左缘为升主动脉、上腔静脉、右肺动脉、右上叶支气管、奇静脉、奇-食窝;右缘为肺总动脉、左肺动脉弓、左主支气管、食管、降主动脉。6右肺动脉层面:右肺动脉分出向右后行,上腔静脉与中间支气管入右肺门;左肺动脉向下为左下肺动脉。7左心房层面:中央为升主动脉根部,其前有肺动脉干,右有右心房,后有左心房、食管、降主动脉。8心室层面:左右心室、室间沟、脂肪

6、层、心包;增强示室间隔。9膈脚后层面:左右膈脚、其间为降主动脉;前有食管,后有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6mm淋巴结。注意:纵隔淋巴结、气管、食管、胸腺、奇静脉系统、膈神经、心包上隐窝、纵隔线、胸导管、脊柱旁线、下肺韧带。(三)MRI表现: 1横轴位:9个层面与C T层面解剖结构相一致,不再复述。2冠状位:从前向后选择6个标准层面:(1)右心室层面:右心室、右心室流出道、肺动脉干、左心室、前纵隔线。(2)升主动脉层面:右心房、左心室、升主动脉、左头臂静脉、无名动脉、右头臂静脉、肺动脉干。(3)上腔静脉层面:上腔静脉、右心房、升主动脉、左心室、左颈总动脉、肺动脉干。(4)右肺动脉层面:主动脉结、

7、左锁骨下动脉、左肺动脉、左心房、奇静脉、右肺动脉。(5)支气管分叉层面:气管、双侧主支气管、左心房、左右肺静脉、右心房、下腔静脉、隆突下间隙。(6)降主动脉层面:降主动脉、奇静脉、脊椎等。3矢状位:4个代表层面。(1)上腔静脉层面: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肺动脉、左心房、气管等。(2)升主动脉层面:升主动脉、无名动脉、左右心房、房间隔、右肺动脉。(3)肺动脉干层面:右心室、右室流出道、肺动脉干、左肺动脉、左心室、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左主支气管等。(4)降主动脉层面:左右心室、肺动脉干、左主支气管、降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三纵隔肿瘤的病因 (一)胚胎学说:胎儿生长,各组织器官又转

8、移至一定的解剖位置,遗留于纵隔内的残存胚芽,是形成肿瘤的病因之一。如畸胎类肿瘤。 (二)组织迷走学说:纵隔外的组织异位、种植于纵隔内,异常生长而发生肿瘤。如异位甲状腺瘤。 (三)组织突变学说:纵隔内组织类型繁多,在一定促成突变条件下,某一组织增生瘤变,形成相应肿瘤。如淋巴类肿瘤、神经源性肿瘤、间质性肿瘤等。四纵隔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一)类型:包括纵隔肿瘤和肿瘤样疾病。按来源分为: 1来源于神经组织: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交感神经节瘤、副交感神经节瘤等。 2来源于生殖细胞的肿瘤:畸胎瘤、皮样囊肿、精原细胞瘤、绒毛膜上皮癌、内胚窦瘤(卵黄囊瘤)、胚胎性癌。 3重复囊肿(属胚胎发育异常):气管支气管囊

9、肿、食管囊肿、心包囊肿、神经肠囊肿。 4来源于胸腺:胸腺瘤、胸腺囊肿、胸腺脂肪瘤、胸腺肉瘤、胸腺类癌等。 5来源于甲状腺:甲状腺肿大、甲状腺瘤、胸内甲状腺肿、甲状旁腺腺瘤等。6来源于结缔组织及脂肪组织:脂肪瘤、脂肪肉瘤、纤维瘤、软骨瘤、血管瘤、淋巴管瘤等。7来源于淋巴组织:恶性淋巴瘤(何杰金氏病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巨淋巴结增生症。8其它:黄色肉芽肿、恶性黄色肉芽肿、髓外造血、纵隔瘤样静脉曲张、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胸内脊膜膨出、嗜铬细胞瘤等。 (二)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11976年邹仲胸部X线诊断学提出:神经源性肿瘤32.5%、 淋巴类肿瘤29.0%、 皮样囊肿和畸胎瘤15.0%、胸腺瘤1

10、2.5%、 胸骨后甲状腺8.5%、 前肠囊肿7.0%、血管瘤1.5%、 脂肪瘤1.0%、 囊性淋巴管瘤1.0%、心包囊肿0.5%、 纤维瘤0.5%、 心包间皮瘤0.5%、腮弓源性囊肿0.5% 。22000年周燕发胸部X、C T、MRI诊断学提出:(淋巴类肿瘤除外)畸胎瘤27.7%、 神经源性肿瘤23.4%、 胸腺瘤23.4%、前肠囊肿11.1%、 甲状腺瘤5.5%、 心包囊肿3.4%、脂肪瘤3.0%、 纵隔癌1.3%、 平滑肌瘤0.9%、粘液肉瘤0.4%。 (三)分布:1胸内甲状腺 2。胸内副甲状腺 3。胸腺瘤4淋巴瘤 5。淋巴囊肿 6。动脉瘤、血管瘤7皮样囊肿瘤 8。脂肪瘤 9。心包囊肿10

11、胸导管囊肿 11。支气管囊肿 12。食管囊肿13神经源性肿瘤 14。神经肠囊肿 15。脊索瘤16纤维瘤五临床表现纵隔肿瘤的大小、部位、良恶性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一般早期无任何症状,随肿瘤增大,主要为局部症状,其次为全身表现。(一)局部症状:主要为压迫和侵蚀。1 神经受压:(1)肋间神经受压:放射性疼痛。(2)喉返神经受压:声嘶。(3)迷走神经受压:心搏减慢,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胃酸增加、慢性便秘)。(4)交感神经受压:Horner氏综合症。眼球凹陷、瞳孔缩小,上眼睑下垂、下眼睑上移,半侧皮肤汗闭。(5)膈神经受压:打噎、膈肌麻痹。2呼吸道受压:喘息、呼吸困难等。3食管受压:吞咽困难、梗塞、

12、呕吐。4心脏受压:心悸、期外收缩、传导阻滞等。5血管受压: (1)上腔静脉受压: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头臂腹部静脉怒张,压迫感、头痛、头晕、侧支循环出血、气管出血、视网膜静脉出血、脑膜静脉出血等。 (2)肺静脉受压:气急、咯血、青紫、右心增大、肺淤血、胸水、心律不齐、肺性骨关节病等。 (3)肺动脉受压:重者有青紫、气急。 (4)主动脉受压:头部和上肢循环发生变化。 6胸骨后不适和隐痛感。(二)全身表现:衰弱、贫血、消瘦、发热、胸闷、疼痛等。(三)特殊表现:因不同肿瘤而异。 1甲状腺瘤:甲状腺功能亢进。 2胸腺瘤:重症肌无力。 3交感神经嗜铬细胞瘤:阵发性高血压。 4神经纤维瘤、肉瘤:低血糖;神经

13、纤维瘤病可有色素沉着。 5畸胎瘤:性腺变化。 6其它:红细胞发育障碍、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柯兴氏综合征、多发性肌炎。六影像学检查方法(一) X线:1胸透: 2平片:正侧位。 3高KVP摄影: 4断层: 5食道造影: (二)C T: (三)MRI: (四)超声波:七纵隔肿瘤影像的分析(一)定位:是诊断纵隔肿瘤的最重要的第一步。1是否纵隔肿瘤:需区分是否肺、胸膜、胸壁、颈、膈肌、食道、心血管、异物异位、迷走组织器官、其它等部位占位性病变。尤与肺部占位区别如下:(1)三个定律: 1)角度定律:纵隔肿瘤最大上下径在纵隔内,基底部较宽,外缘与纵隔交角呈钝角。 肺内肿瘤最大上下径在 肺 内,基底部较窄,外缘与纵隔交角呈锐角。 2)圆心定律:以肿块弧形边缘作正圆,视圆心所在位置而定。纵隔肿瘤圆心在纵隔内。肺内肿瘤圆心在肺内。 3)径比定律:纵隔肿瘤与纵隔上下交界点的距离 肺内突出肿块最大直径。 肺内肿瘤与纵隔上下交界点的距离 肺内突出肿块最大直径。 其中:1)、2)为Lenk征。(2)压迫征像:纵隔肿瘤多伴食管、气管、骨质受压改变。肺内肿瘤多无,伴纵隔转移可示。(3)粘连征像:纵隔肿瘤多无纵隔胸膜粘连示边缘光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