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市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5636263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马鞍山市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安徽省马鞍山市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安徽省马鞍山市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安徽省马鞍山市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省马鞍山市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马鞍山市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设计思路经纬线和经纬网的学习和掌握,是进行区域定位的基础和依据,也 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基础。但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名词 多为空间概念,而七年级的学生因年龄较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其空间想象能力亦不够,学生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因此本节的教学成为 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怎样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 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节教学设计中解决的 主要问题。通过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研究,设计了提出问题T分组 讨论、探究T尝试解决问题T教师点拨的教学思路,采取(1)利用地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2

2、)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3)教师精讲、点拨,总结规律等措施,以达到教学目标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纬度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 仪上准确找出它们。2. 明确南北半球的划分。能力目标掌握纬度、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 养分析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白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和基本的学习方 法。教学重点1. 了解赤道、纬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2. 掌握纬度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教学难点掌握纬度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等相结合。

3、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思考、回答巩固上节课所学1.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内容,并引入新2.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课。导入新课观察地球引起学生对地球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看到匕的全貌,研究起来仪、思考仪探索的兴趣。非常麻烦。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一地球仪。提问:冋学们注意观察地球仪,在上面能看到什么?认识地球仪观察地球让学生通过实际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 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仪,小组交观察认识、了解1.地球仪的作用。流,初步掌地球仪,直观,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握、理解基印象深

4、。线、纬线、经度、纬度(PPT展示地球上的特殊纬线、经本概念。线、两极等)。3.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教师点拨:地轴只是一个假想的,轴,和地球仪上的线和点一样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纬线和纬度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小组交流、通过对比分并填写表格:讨论,分析析,使学生对经什么是纬线?纬线的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纬线的特线和纬线有个全 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 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 什么不同? 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

5、的变化规律有 什么特点? 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点、分布、 变化规律, 并填写表 格。面而深刻的认 识。通过交流、讨 论等方式的学 习,使学生能表 达自己学习的体 会、看法和成果, 学会与别人交 流、合作。纬线定义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特殊经纬线度数的变化规律半球的划分总结:要求学生自己总结板书:三、纬线和纬度1纬线(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2)特点: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纬线长度不相等(赤道是 最大的纬线2.纬度(1 ) 0纬线赤道(2) 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3) 南北半球的划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