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化与吸收能力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56361017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角化与吸收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多角化与吸收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多角化与吸收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多角化与吸收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多角化与吸收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角化与吸收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角化与吸收能力(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司多角化策略、新事业吸收能力与新事业绩效关系之研究-台湾集团企业之实证研究发表人:张嘉健/铭传大学国际企业管理研究所指导教授:洪广朋先生-、尸、壹、前言国内集团规模日趋庞大,其原因除了本业成长外,集团从事多角化以进入新的事业领域亦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天下杂志(民87年)所估算,九五年百大集团中,平均每集团有10.3家子公司,到了九六及九七年,增加为11.2家,由此可看见国内集团积极的增加本业以外的活动。然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并非所有从事多角化的企业都有良好的绩效表现,因此,在国内各集团积极扩张其事业领域之际,的确有必要对于其多角化策略进行一番深入的了解。对于多角化策略和绩效间关系研究最具

2、代表性首推Rumelt(1974)的研究(Very,1993),在其研究中认为相关多角化策略其绩效会大于非相关多角化策略,之后亦有许多文章支持Rumelt的论点,然而,并非所有的研究都支持Rumelt之论点,更有学者认为,非相关多角化的绩效会优于相关多角化。近年来,对于多角化相关的研究渐渐将将相关的衡量焦点由可观察的公司产品相关,转移至难以观察的潜在资源相关(Farjoun,1994)。为了能够使多角化策略中的相关概念表达的更有策略性,本研究引用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Theory)来解释企业的多角化策略。因此,了解以资源为基础的多角化策略是否可以提供国内集团企业一个新的思考

3、方向,此为研究动机之一。此外,以往对于多角化策略的研究中,其经营绩效的衡量对象都为企业整体,并非衡量其多角化事业(business)个别的绩效,因此,用母子公司的整体绩效做为绩效评估标准,无法准确评估多角化策略对公司个别事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回顾国内外文献,对于公司多角化策略与新事业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甚少,因此欲了解公司多角化策略是否对新事业经营绩效有策略上的涵义,此为研究动机之二。公司在从事多角化以进入新事业领域时,不论其多角化策略为相关或非相关策略,都会移转本业的知识、能力或技术,然而,新事业成功所需的关键知识、能力或技术并非全部都能移转自本业,甚至有移转不适的情况,因此吸收合适的知识、能力

4、或技术来补其新事业之不足,而此吸收外界资源所需的能力可以用Cohen&Levinthal(1989,1990)所定义的吸收能力(absorptivecapacity)来衡量。此外,当公司进入新事业时,往往会透过一些竞争性的合作,如策略联盟,来向事业伙伴学习以吸收其能力、资源(Hamel,Doz&Prahalad,1989),然而,Lane&Lubatkin(1998)认为公司的吸收能力会因其所吸收、学习对象的特征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提出相对吸收能力来说明因吸收对象的特征不同所引起的吸收能力差异,并且将Cohen&Levinthal(1990)所提出的吸收能力定义为绝对吸收能力。回顾以往国内外对

5、于多角化策略的研究,并没有强调吸收能力(相对、绝对)对于多角化公司的重要,因此本研究试图在多角化策略中,加入吸收能力的概念来突显企业在进入新事业领域时,吸收外界新资源的重要性,此为研究动机之三。贰、文献探讨一、多角化定义、动机与衡量Ramanujam&Varadarajan(1989)对多角化下了一个较为严谨的定义多角化为企业或事业藉由内部事业发展或并购的过程,以进入新的经营领域,并且伴随行政结构、系统及其他管理程序的改变。Barney(1997)整理各学者的研究,归纳出多角化的动机有1.营运上规模经济;2财务上的规模经济;3.防止竞争的规模经济;4.员工对于对于多角化的诱因。一般来说,对于多

6、角化程度的衡量可以分为两种方法:类别(Categorical)衡量法与连续(Continuous)衡量法(Davis&Duhaime,1992)。类别衡量法是以企业多角化型式的特征来作为分类的标准,最早是由Wrigley(1970)和Rumelt(1974)所发展出来;连续衡量法则是衡量企业其多角化的相对程度,是由标准产业分类码(StandardIndustryClassificationCode,简称SICCode)所发展出来。二、以资源为基础的多角化策略之研究Wernerfelt(1984)认为公司的策略思考角度若能从产品面转变至资源面,对企业将更有意义,此种转变可称为资源基础观点。由于多

7、角化策略与绩效关系的研究,至今尚无定论,因此纷纷将研究的重点转移至对于相关的衡量方式,对于此方面的研究也正好是企业资源基础观点发展的一部份(Barney,1991;Wernerfelt,1984)。因此,以资源为基础的相关性衡量变成近年来学者所欲研究的方向。Markides&Williamson(1994)调查财星500大之200家企业,认为策略性资产(strategicasset)相关与企业长期绩效有显著关系,其将策略性资源分为以下五大类:1. 顾客性资产;2通路性资产;3.输入性资产;4,过程性资产;5.市场知识性资产等。Robins&Wiersema(1995)修改Scherer(198

8、2)(Scherer结合专利权信息和投入-产出,建构出在各产业群间R&D流动矩阵)得出一个37种产业群的方形矩阵,接着利用”轮廓向量(profilevector)”此概念来导出以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层次相关。对于一特定产业而言,轮廓向量代表技术由所有37种产业群流向此产业群的分配状况,接着产业间相似性的衡量就由这些产业群间技术流入的轮廓中导出,并且以pearson相关系数来衡量之,其产业群分类与产业群间相关系数称为结构相等系数(Structuralequivaleneecorrelation),其研究结果显示以资源为基础的相关对绩效会有良好的影响。三、多角化策略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以传统多角化衡量

9、方式所研究出来的结果至今尚无定论,因此近来研究纷纷朝向资源为基础的相关研究,结果虽然显示出对于绩效有较好的影响,然而由于其尚无公认可以完整表达资源相关的衡量方式。因此,如何表适当的达出以资源为基础的相关衡量,为近来学者所研究所努力之方向。以下列出近十年来,国内外对于多角化策略与绩效关系之实证研究(表1、表2)。表1企业多角化策略与绩效关系之实证研究汇总表(国外部分)研究者样本多角化衡量指标研究结果Simmonds(1990)财星500大企业SICCode的衡量分类控制购并对绩效的影响下,相关多角化的绩效并不显著高于非相关多角化。Daviset.al.(1992)362个事业单位相关类型产品相关

10、和资产报酬率有正相关;营销相关和销售成长率有整相关;相关事业成长率低于单一事业。Nayyer(1993)1000大企业之513家企业SICCode的衡量分类多角化公司由信息不对称所得到的利益大于由范畴经济所得到的利益。Very(1993)7家法国公司中26个多角化事业管理相关与营运相关两构面多角化策略不能只单单考虑事业组合,更重要的是管理资源和技术组合。Lang&Stulz(1994)1468家公司部门数多角化公司绩效低于非多角化公司。Markides&Williamson(1994)财星500大之120家企业以资源为基础的多角化程度衡量方式以策略性资产相关的企业与长期绩效有关。Farjoun

11、(1994)美国12781家多角化公司以资源为基础的多角化程度衡量方式相关多角化绩效高于非相关多角化。Berger&Ofec(1995)16181家公司SICCode的衡量分类多角化使得公司价值下降。Markides(1995)财星500大之250家企业SICCode的衡量分类公司降低多角化程度时,绩效会有所改善。Robins&Wiersema(1995)财星500大之120家企业以资源为基础的多角化程度衡量方式相关多角化绩效高于非相关多角化。Farjoun(1998)财星500大之316家企业实际基础相关与技能基础相关同时考虑两种基础的相关,其绩效会比只考虑单一种相关来得好。数据源:本研究整

12、理四、吸收能力对于吸收能力(absorptivecapacity)一词,最早是由Cohen&Levinthal(1990)所提出,其定义吸收能力为:对于外界新知识的认知(recognize),再加以同化(assimilate),并且将此知识应用(apply)于商业目的上。,此外,吸收能力同时也包含组织对未来技术的发展做正确预测的能力(Cohen&Levinthal,1994),因此,吸收能力对于新知识的创造与能力的培养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Lane&Lubatkin(1998)认为Cohen&Levinthal所提出的吸收能力是企业层次的构念,即企业随时间而累积知识的能力,分析单位是着重在企业本

13、身,而Lane&Lubatkin将分析单位由企业转为师生对(student-teacherpairing),简单来说,就是认为企业的吸收能力是共同决定于老师企业与学生企业的相对特征,并将此吸收能力称为相对吸收能力(relativeabsorptivecapacity),而将Cohen&Levinthal的吸收能力称为绝对吸收能力(absoluteabsorptivecapacity)。因此,学生企业的吸收能力是评估、同化与应用学习联盟伙伴知识的绝对吸收能力,并且应考虑以下足以影响相对吸收能力的因素:1.师生企业的知识背景;2.师生企业的薪酬制度与组织结构;3.主导逻辑。參、研究设计与方法一、研

14、究架构与假设本研究主要在探讨公司多角化策略与绝对吸收能力或相对吸收能力配合对新事业经营绩效影响之研究,其观念性研究架构与如图1所示:H2H3图1本研究之观念性架构数据源:本研究、研究假设(一)公司多角化策略与新事业经营绩效关系由于以产品-市场为基础的多角化策略与绩效的关系并无一定论,使得学者纷纷研究更具策略意义的多角化衡量方式,Markides&Williamson(1994)认为对于相关的衡量不应只是着重在产出、市场与技术方面,更应考虑公司事业间是否具有”策略重要性”和”潜在资产相似性”,因此资源基础理论变成多角化策略发展的一个方向。以资源为基础的多角化策略认为,事业间若有相同的策略性资产或

15、能力,则对于新事业较能产生竞争优势,进而有较高的经营绩效,实证研究中也支持其论点(Very,1993;Markides&Williamson,1994;Robin&Wiersema,1995)。因此本研究据以推论,在资源基础的相关多角化策略下,由于新事业能够分享公司内其它事业的能力或资产,因此企业在新的领域中较易建立竞争优势而产生高绩效。依照以上之推论而建立本研究之假设一:H1:新事业与来源公司之相关程度愈高,则新事业经营绩效愈高。(二)绝对吸收能力与新事业经营绩效关系企业在这变化快速的经营环境中常常要将其组织、产品调整以维持、强化其在市场上的地位,而调整组织、产品所需的知识、能力与技术往往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此所需的知识、能力与技术的来源有二,一是自行发展,二是自外界移转;然而,内部自行发展所需要的时间可能使公司无法有效地与竞争者竞争(Dierickx&Cool,1989),因此,藉由吸收外界知识、能力或技术能够使公司提升其能力发展并且减少因技术不确定所带来的风险(Grant&Baden-Fuller,1995)。由以上可知,企业吸收外界知识、能力与技术的能力对于企业建立长期竞争优势而言是很重要的,即不断的将外界知识、能力与技术加以评估、同化与应用以获得持久性的竞争优势,因此,本研究认为,高吸收能力的企业会因其竞争优势的建立而产生较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