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4课1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56360788 上传时间:2022-09-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4课1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4课1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4课1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4课1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4课1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4课1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4课1 Word版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课戊戌政变预习导引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2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1.重点:戊戌政变及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意义。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知识点一新旧势力的交锋1原因: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2表现(1)旧势力慈禧太后解除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大部分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对新政抵制。荣禄等人暗中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2)新势力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任命谭嗣同等人担任军机章京,参与维新变法。谭嗣同等四人被称为“军机四卿”。拉拢袁世凯,却不识其真面目。游说列强支持,最终落空。名师点

2、拨 维新派变法措施严重触及了守旧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和反对。这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社会基础。知识点二百日维新的失败1导火线(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之后,急忙召见杨锐等人商议对策,并授以密谕。(2)谭嗣同带着密谕夜访袁世凯,后该事被袁曝光。(3)1898年9月20日,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2经过(1)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2)慈禧太后下令捕杀“戊戌六君子”。(3)政变后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措施全被取消。3结果:“百日维新”宣告失败。名师指津 戊戌政变的发生是必然的,这主要取决于守旧势力对自身

3、根本利益的维护。戊戌变法的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这是封建地主势力的代表慈禧太后所无法容忍的。知识点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1)客观原因(根本原因):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2)主观原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2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3历史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2)是资产阶级

4、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4)留下的许多思想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深度点拨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量悬殊。(2)具体原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和平”“合法”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有限改革。主题一维新变法的结果【史料探究】史料一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

5、,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夏衍懒寻旧梦录史料二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史料三改革之初,康有为等进步人士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

6、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回顾戊戌重温历史思考(1)史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3)史料三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1)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整个戊戌运动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2

7、)方向:救亡图存,变法图强。原因: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轻率,急于求成,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3)对改革缺乏周全的设计;缺乏斗争策略,没有注意尽量减少对立面。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政治上不成熟,与顽固派对比实力悬殊。【史论归纳】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1失败原因(1)客观原因:改革的国内、国际环境不利。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而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维新派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脱离群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军队支持,导致自己在顽固势力反攻的情况下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对帝

8、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维新派尽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但对帝国主义本质缺乏认识,一度曾向英、日、美寻求援助,希望他们干涉“后党”政变,支持中国变法,结果落空。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3)根本原因: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领导变法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2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主题二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历史意义【史料探究】史料一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开明分子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的现代化变革尝试。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力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无论如何,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拉开了

9、序幕,这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不能因其结果的失败而抹杀。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史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重温历史思考(1)据史料一,概括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法在文化上进行了哪些“现代化变革尝试”。(2)史料一、二以什么方式评价戊戌变法?(3)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答案(1)影响:拉开了近代中国早期现

10、代化的序幕。尝试:废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选派留学生等。(2)一分为二的全面的分析问题;辩证的评价。(3)评价:变法触动了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是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力量薄弱,变法以失败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史论归纳】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1)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2)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发展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思想上: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

11、了重要作用;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4)文化教育上: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设立新式学堂,也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5)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6)军事上:推动了军事近代化,变法有利于军事力量的增强。1在百日维新中,除湖南巡抚外各省官员大多抵制新政,这充分说明()A光绪帝没有实权B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顽固派C封建保守势力强大D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可看出地方官员支持变法的人数较少,同时也反映了封建保守势力

12、的强大,故C符合题意;A、D与题干材料没有必然联系,B因表述太绝对化而与史实不符。2在戊戌变法运动中,顽固势力破坏百日维新的手段有()对变法诏令阳奉阴违、托词抗命控制京津地区的军队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讨好列强慈禧太后直接控制人事任免权ABCD答案C解析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与戊戌变法无关。3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导致慈禧太后这一做法的最主要原因是()A戊戌变法挑战了慈禧太后的权威B戊戌变法触动了慈禧太后统治的基础C戊戌变法提拔了一些维新人士D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获取了政权答案B解析戊戌变法触及封建制度,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损害

13、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所以他们发动了戊戌政变。4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冀(期望)。慨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该段文言文材料,“茫无可倚”尤其反映了谭嗣同对于变法没有强大的依靠力量而感到前途茫然的一种心态,故应选B。5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

14、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6戊戌变法虽然过去100余年了,但其流风余韵至今犹存。如果把中国现代化道路比作一条环环相扣的漫长链条,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其始端不远处的重要一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

15、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雷颐维新的挫顿材料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材料三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材料四“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