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二模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56356944 上传时间:2024-04-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6.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下学期二模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下学期二模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下学期二模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下学期二模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下学期二模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下学期二模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下学期二模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下学期二模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学校:_班级:_姓名:_考号:_一 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知足者富,_。(老子四章)(2)为天下笑者,何也?_。(贾谊_)李白蜀道难中的“_,_”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秦蜀之间崇山峻岭、不可逾越的地形特点。2按要求选择。(5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刷短视频已经成为不少人钟情的一种娱乐方式,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_。_,_。_。这使得用户不仅是视频的浏览者,也是视频的生产者,正如各大短视频平台都在强调对“我”的“生活”的记录。互联网技术的提

2、升,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短视频的爆发式增长,技术支撑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手机和App的技术优化,使视频拍摄和剪辑的烦琐过程得到简化,门槛被降低,普通用户就能轻易在网络平台发布自己的作品4G、5G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序内部的不断优化等技术的革新,为短视频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A. B. C. D.(2)当下众多短视频内容大多具有娱乐性,不断促使“娱乐至死”现象的发展。针对这样的现象,以下解决的措施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个体主动适应技术,树立正确价值观B.借助教育“治疗”,纠正“娱乐至死”C.跟随“娱乐领袖”,引领社会潮流D.国家、平台加强监管、过滤、审核二 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

3、-7题。(16分)细节揭示出小说的秘密李晓禺一般而言,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越丰富越好,但这并不等于无原则的堆砌和罗列细节。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从其倡导的“总体性”出发,认为细节应该是情节之中的细节,应该是为了塑造人物、书写命运而存在,否则就是“细节肥大症”。所谓“肥大”不仅是细节的“量”的问题,还指细节所承担的功能及其艺术效果。就人物塑造而言,作家常常采取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但如果没有抓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特征,再多的细节也无法掩饰人物形象的模糊和空洞。不少古典小说中人物外貌及景色描写,是从古诗词里拿来的意象,虽繁复,但意义不大,不仅无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反而因这种“堆砌”和“停顿”而

4、影响了叙事的进程。“细节肥大症”不仅是写作技巧问题,还是以何种姿态来面对人、书写人的写作伦理问题。很多推理小说的细节描写极其严密和精细,但很少能塑造出光彩动人的人物形象,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把人物作为统率故事、细节的灵魂。按照卢卡奇的理论,小说中的细节应服务于情节,情节服务于故事,故事服务于主题,并以此实现对纷繁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如何平衡时间之流中细节的“停滞”与叙事进程之间的关系问题?其实,近年来的一些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一直在试图摆脱历史叙事、时间叙事的束缚。一些作家抛弃了线性结构模式的时间序列性和故事的完整性、因果律等基本特征,展露出一种追求空间化效果的努力和尝试。这从结构上对情节

5、型、故事型书写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林白的长篇小说妇女闲聊录,以“口述”“闲聊”的方式呈现了王榨村的“人与事”“风俗与事物”,几乎完全是原生态的细节呈现。随意的“闲聊”,不仅让每一个普通个体“平等”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小说中“人物”“情节”与“故事”等概念,这都在悄悄地改变着小说的精神与形式。也有一些作家采用了“暗渡陈仓”的方式,通过巨量的细节消解了时间性和因果律,叙事时间和小说情节被延宕甚至搁置。贾平凹的秦腔古炉写的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作者通过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细节书写颠覆了“细节情节”叙事模式。评论家南帆指出,所谓“细节的洪流”或者“剩余的细节”是说,“众多

6、细节不再是悬念或者宏大叙事抛弃的多余之物,相反这是一种历史存在”。这种细节设置的体量与模式,与其书写的“泼烦日子”是相得益彰的。再看看国外作品,卡夫卡的变形记用大量细节精细地描述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的各种变化和感受。细节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却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和体验。“细节的洪流”就是小说的主体,细节本身具有了自足性。如果没有这些“细节的洪流”,读者无法“原谅”一位不交待格里高尔“为何变”“如何变”的作者。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细节的洪流”?小说艺术常常通过调节相同或相似细节的出现频次来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美国文学评论家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写道:“对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要

7、通过注意诸如此类重复出现的现象来完成。”理解了这种“重复”与“频次”,也就拿到了打开小说艺术的钥匙。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奥雷连诺上校反复制作又销毁小金鱼的细节,似乎在象征着人类永不停息地劳作、永不停息地抗争,但这种抗争又是徒劳的。这个多频次的细节描写实现了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效果。短篇小说由于篇幅限制,往往采用低频次细节描写,并将之设置在开头与结尾处。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开头和结尾几乎是一模一样。相同的是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盲人,一老一少,一前一后,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区别的是,开头第一段中的“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在结尾处被替换为“也无所谓谁是谁”

8、这一细微调整,不但让文本意蕴有了轮回之感,小说主题也由具体的“一老一少”替换为“无所谓谁是谁”而增强了普遍性,哲思的意味更浓。短篇小说也有高频次细节描写。这一类型的小说往往不是以故事的曲折复杂性吸引读者,而是靠深刻的洞察力和穿透力取胜。契诃夫苦恼中的马车夫姚纳和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都在反复地向别人倾诉孩子的离去。这种高频次细节描写与小说主题的揭示、深化基本是同频共振的。最为极端的大概当属鲁迅的示众,小说通过“伸”“挤”“钻”“堵”“挡”“塞”“打”“冲”“撞”等相似的高频次细节描写看客们的心理。这种高频次细节描写除了增强故事性之外,更多是为塑造人物性格、凸显故事象征意义而设置。从认识论的角度看,

9、对高密度、高频次细节的渴望,与人们认识世界的欲望和能力有着根本性联系。现在摄像机的像素越来越高、快门速度越来越快,物品的细部被拍得越加精细,微观世界也越加丰富。以此来看,如果以更加宏观或微观的视角来观测这个世界,人们对小说细节密度和频次的认知有可能被刷新,也许一个细节单元就是整个艺术世界。(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02月14日,有删节)3第段中的加点词“暗渡陈仓”在文中指_。(2分)4.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段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3分)A李小二道:“五短身材,白净面皮,没有髭须,约有三十余岁。那跟的也不长大,紫棠色面皮。”(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B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

10、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曹雪芹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C虽是乡村地方,河边却也有几树桃花柳树,红红绿绿,间杂好看。看了一会儿,周进(人名)见下雨,转入门内,望着雨下在河里,烟笼远树。(吴敬梓儒林外史)D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曹雪芹红楼梦警幻仙姑赋)5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卢卡奇从其倡导的“总体性”出发,认为细节应服务于情节、塑造人物等。B写作技巧与如何面对人、书写人的写作伦理是造成“细节肥大症”的原因。C巨量的细节消解了时间性和因

11、果律,情节被延宕甚至搁置,造成细节肥大症。D对高密度、高频次细节的渴望,与人们认识世界的欲望和能力有根本性联系。6.对本文标题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细节所包含丰富的动态“叙述”,是小说艺术成败的秘密。B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相似或相同细节,是小说艺术成败的关键。C小说艺术成败的秘密在细节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推进叙事等。D小说艺术成败的关键在于细节能升华主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7下面附录文字是另一位学者对细节的回应。请阅读本文第段与附录文字,比较分析两段文字的论证特点。(5分)附录: 细节能让小说接通经验落地生根,也能让小说飞起来,从现实飞到诗,从形而下飞到形而上,从某个点飞过小说的经络筋

12、骨飞遍全篇。细节是扔进湖中的石子,能激荡层层涟漪;细节是魔术师的箱子,藏着道不尽的秘密;细节更是小说的表情,站在那里,任你揣摩它的心思。(二)阅读下文,完成8-10题。(16分)椿树之心杜怀超有些记忆,是哪怕河流也带不走的,像刺隐秘于身体内部。比如门前的那两棵椿树。在我家的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椿树,另一棵还是椿树。这完全再现了鲁迅笔下“两棵枣树”的意象,不同的是,这两棵都叫椿树的树种,从科学角度辨析,一棵叫臭椿,又叫樗;一棵叫香椿。在独木村人的眼中,它们都叫椿树,就像所有的树木一样,立于大地之上,用抡起锄头的姿势舒展枝叶,野蛮而粗糙地活着。我清晰记得它那高大魁梧的身影,我说的是臭椿。虽然她没

13、有芬芳馥郁的名字,枝叶气味也称得上难闻,可丝毫没有自卑、堕落或者自暴自弃,它用参天耸立、虎背熊腰的形体展现自己积极向上的雄姿。我实在想象不出,一棵树苗如何在与生俱来的缺陷中,忍受孤独寂寞,于绝境里完成自我生长,抵达雍容华贵般的胜境。到底是哪天特意栽下,还是从飞鸟的口中落生?我把疑惑抛向父亲,他用沾满泥土的手,抓了抓脑袋迷茫半天,然后咕噜出一句“我也搞不懂”。父亲对它漠不关心。这也难怪,一个终日在大地上弯腰劳作的人,跟一棵木讷的树有什么分别?谁不是在莫测的天气和不变的四季里勤恳一生?父亲把目光更多地倾注在旁边那棵香椿树上。香椿,其实也处于难以描述的尴尬境地。它固然没有刺鼻的气味,可是它有鱼鳞般的

14、皮肤。伸手在香椿皲裂的树皮上轻轻摩挲,就会有大片干枯的树皮簌簌脱落,像是揭开一个人愈合不久的伤疤。碎片斑驳脱落,香椿完成某种涅槃与重生。两棵椿树,声势浩大地矗立在门楣两边,村庄不远处,是守护它的长堤和昼夜不停的流水。那棵臭椿是父亲为自己百年之后的棺木预备的。尚在壮年的父亲,把身后事提前筹划,原以为无限的时间陡然有了清晰的终点。据当地风俗,活着的人备棺木,可以添寿,属于喜事。独木村的成年男人都早早地开始谋划身后事,把生命牵系在一棵树上。我对独木村人的想法产生浓厚的兴趣。确实,生命一旦与树结缘,何止百年?这是对生命长寿的祈祷与祝福,还是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的通透注解?父亲选择这样一棵特立独行的臭椿,

15、再苦再累的日子,都有了奔头。椿树,尤其是那棵臭椿,堵在我的胸口,_,不敢再以正眼打量它。那股隐匿着神秘的气息,不禁让我想到独木村的社树。不是所有的树都叫社树。对于独木村而言,社树有着不寻常的意义。以一棵树或一户人家为起点,沿着河流的走向,开枝散叶,葱郁蓬勃,形成密集的树林和村落。以树为巢,以树为生,树木是村庄的保护神。从树叶、树枝、花朵、果实、树干到树根,有的进入灶间,化为生活资料;有的走进锅釜,成为人们口中之粮;有的走进我们的日常生产中,被制作打磨成农具。农具是连接人类与大地的脐带。独木村的社树,一棵古老沧桑、形神磅礴的树,守卫在村子里,仿佛成为对接历史与现实的甬道,追溯着昔日树木成林的哲理。大地承载五谷,树木负载万物。树木是站起来的土地,它在生长一切,比如木屋、木船、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