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56354532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吴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吴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吴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吴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吴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吴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与其他姓氏有所不同的,吴姓的起源稍稍有点复杂,涉及炎帝、黄帝, 还有少数民族。总的来说,大致有5个起源。源于姜姓第一个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 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战国 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 的名字。夏朝时,吴部落迁徙到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夏王少康时期,吴部落有 个人叫吴贺,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这个姜姓吴部落 的人,后来就以吴为姓氏,至今有50 年以上的历史。源于姬姓第二个起源,是黄帝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

2、有名气、对后 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商朝末期,黄帝后裔古公亶父带领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 定居下来。他有3个儿子:太伯(又称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儿子姬昌 很有才能,古公想让季历做他的继承人,那样就可传给昌。太伯为了让位, 与仲雍带着家眷远走南方的吴越一带,建立了吴国。春秋后期,吴国崛起,后来被越国所灭,吴国的遗民就以国为姓。这支 吴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历史。太伯没有儿子,他去世后,弟弟仲雍继立为吴君。仲雍接任国君后,继续开拓太伯奠定的基业。在吴姓的发展史上, 仲雍的地位仅次于太伯。仲雍下传3代到周章。周章因不忘自己是周人后 裔,故名

3、为周章。周章继位时,周武王已灭掉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武王 大封天下诸侯,派人寻找太伯、仲雍的后裔。由于周章已当上吴君,就因 地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周章的弟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 陆境内),建立虞国,仲被称为虞仲。周武王又追封太伯为吴伯。太伯,被 后世吴姓人称为开氏始祖。仲雍,被称为吴姓传代血缘始祖。源于吴回第三个起源,源自吴回。颛顼的孙子老童,有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吴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吴部落的故地。当时正处于舜的时代,舜把掌管火 种的光荣使命交给重黎。后来,重黎因罪被舜杀了,让吴回继任祝融氏。夏朝时,吴回的氏族迁到山西平陆的吴山。商朝时,这支氏族迁到山东临朐,史称王吴。商朝末期

4、,有个叫吴伯的 人,就是吴回氏族的后裔。算下来,这支吴姓的历史有4000多年。源于姚姓第四个起源,姚姓。舜是地处偏远地区的东夷族的一支部落的首领,接 替尧的位置后,把部落迁到古吴之地(今陕西平陆吴山旁边的历山),史称 有虞氏。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封舜的儿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虞城),成为方 国虞国。虞国的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还帮少康复兴夏朝。商朝建立后,虞国衰落灭亡,虞国的遗民以吴为氏。秦末农民起义的首 领之一吴广,就是姚姓吴姓的后裔。这支吴姓至今有3500多年的历史。秦汉以前古代的吴国,位置是在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此地也是吴姓发源地。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孙寿梦的时候开始称王,

5、国势也日益强 大,国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带。与此同时,吴姓首先向北临近 的齐、鲁之间迅速迁徙繁衍。这一带的吴姓,多为寿梦第四子季札之后。 其后迁入河南、安徽等省境。公元前5 年,吴楚交战后,厥由被带回楚国。此后,他流亡楚国, 娶妻生子。后代以名为姓,形成吴姓的分支:厥由氏。夫差的儿子吴姑蔑,在与越人作战中被俘,吴亡前数年,夫差的太子吴 友和王孙弥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国。秦汉时期吴芮属吴征生这一支,父亲自楚迁居庐山。汉朝一统天下,分封功臣, 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食邑3千户。自此,吴姓 宗族中吴芮一支又自江西迁到湖南。岭南吴霸,清广东通志载,吴霸字子公,西汉末年阳

6、山今广东阳山 县)人。吴霸先世是吴亡后迁到越国的吴王室贵族后代又随越人南迁的一 支。汉昭帝时吴霸升任(片羊)(片可)太守,(片羊)(片可)郡在今贵州省西 部。吴霸后裔兴旺。广东通志:五岭以南,特别是广东一带的吴氏大部 分是吴霸的后代。三国时期吴允承回迁吴郡奉祀先祖吴太伯三代之后,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吴氏 家族成为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治的国戚,孙策、孙权兄弟的母亲吴国太便吴 郡吴氏。魏晋隋唐时期魏晋至隋唐的七百余年间,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中原,致使北方战争 频繁,南方则相对安定。因而北方士民大量南迁,吴氏宗族也在南迁之列。 据唐林宝撰写的元和姓纂记载,这期间的吴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吴郡、 武昌、濮阳、渤

7、海、陈留等地,并呈南兴北衰之势。据史料记载,吴氏子孙在江南分支开基的地方主要有今浙江的杭州、杭 井、奉化、温州、临海、平阳、临安;江西的兴国、石杭;福建的莆田、福 州、漳州、泉州、汀州;广东的潮州、嘉应州、南雄;广西的梧州、南思等 地,如广东潮州府潮阳县贺陇乡吴氏著存堂天元世下一支,就是季札后裔 在吴国灭亡后,随战乱不断迁徙而来。至唐代,应募垦殖铜盂,始定居下 来。其开基大都在秦汉以后,其中浙江、江西等地在隋唐之前;福建、广东 等地在唐以后。另据史料记载,入闽始祖祭公字孝先,为太伯六十二世孙,原居河南光 州固始,唐时随王审知入闽平黄巢起义,堂族六人分居福州、泉州之间, 称吴氏六祖,支分漳州及泉

8、州。入粤始祖吉甫公,为宣公五世孙,宣公原 居四川后迁江西南丰,后因战乱迁至福建汀州宁化县,吴氏虽遍及全国, 但繁衍发展中心为江南一带。宋元时期据海盐吴氏宗谱(光绪 年版)记载,廷尉吴公晚年定居石门语溪 洲钱(今浙江桐乡县西石门),故居至清末尚存。谱称语溪洲钱吴氏。宋代 中期,吴氏子孙,恃贵犯法,给语溪洲钱吴氏带来厄运。谱称因为这次犯 事,至使语溪吴氏家族家被籍,丁口窜毙殆尽,仅有一胤,侥幸逃过于这场劫难。大难后幸存的一胤生了三个儿子,后来分居三处:长子吴德昭,留居石 门洲钱祖居;次子吴德彰,赘居德清(今浙江省德清县)勾垒;三子吴德辉, 赘居海宁县治前。留居语溪氏,后又分出三派:一派为吴绳翁后裔

9、,分居 马头村;一派分居海盐;一派分居石硅村,为吴申孙的后裔。海盐吴氏一派,以吴馨为一世始祖。据海盐吴氏宗谱记载:海盐吴 氏一世祖吴馨,字世芳,明末处士,世代居住在石门语溪洲钱。吴馨生子 吴贤济,字北皋,排行第四。吴贤济是石门县的岁贡生,即秀才,当明朝 末年,为避兵灾战乱,他将家室迁居海盐冈图画桥,成为海盐吴氏的始迁 祖。吴佑生了两子:长子吴凤,少子吴恺。吴凤,字君雅,官任汉乐浪郡今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市)太守。这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最早到达今朝 鲜国的吴姓成员。吴凤生的一个儿子吴冯,字子高,官任鲷阳侯国(今安徽 临泉县鲷城)相。吴凤的弟弟吴恺,任新息(今河南息县)令。宋元时期,吴姓已遍布

10、全国。上代的一些吴姓大宗仍保持兴盛局面。季 扎次子吴征生一支在两宋产生了科举官宦世家吴相家族。濮阳吴氏的一支 经辗转迁徙后形成根深叶茂的汝南太原吴氏。渤海吴氏成员南迁江南后落 地生根,在两宋时期形成江南第一望族吴宣家族。沉寂上千年之久的吴姓 正宗季扎四子吴子玉一支延陵吴氏开始复兴。隐姓达千余年的季扎长房后 裔洞庭濮氏于南宋初年复姓归宗。这一时期,由于民族关系问题的存在, 宋金长期对峙,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吴氏军事世家甘肃水洛吴玠、吴磷家族。 以上吴姓望族都很重视世系传承,其历史渊源十分清晰。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吴姓的分布更为广泛,自上古保持世系传承不乱,代有显贵 的世家大族几乎绝迹。这时期吴姓望族大

11、都由唐宋时期的单家发展而来, 并从地区分布上呈同姓异宗交叉分布,如广东潮州府贺陇吴氏,虽自汉唐 后世居本地,因历代的战乱和灾荒,发展极其缓慢,及至明万历后到清乾 嘉年间,始繁衍成吴氏著存堂一族。吴姓的迁徙多是由于战乱、灾荒、析 居、任官、政府组织移民等诸多原因引起的。例如,明清时期的江西南昌 吴氏虽号称诸樊、夫差后裔,但其先祖却是来自安徽歙县的流民,定居南 昌后,繁衍成当地大族。江西德兴建节的吴氏则是唐末为避黄巢兵乱而迁 来的。江西弋阳吴氏在五代战乱时,从金陵(今南京)迁来的。湖南益吴氏 主要有三支,九都冲吴氏其先祖吴世春、吴永鉴叔侄二人自江西清江来湖 南益阳经商,从而定居益阳,后裔繁衍成益阳九都冲吴氏。泉峰吴氏,其 先祖在元初游学湖南,而定居益阳,后世繁衍成益阳泉峰吴氏。夹流溪吴 氏则是明初从江苏省江阴县迁居湖南益阳夹流溪,据其家谱记载,到清乾 隆时,这支吴氏已传了 13代。近现代在近现代历史舞台上最显赫的吴姓人物当属吴佩孚。吴佩孚属登州吴 氏。据说吴佩孚曾考证他是延陵吴季扎的裔孙,吴姓开氏始祖吴太伯的第 121代嫡孙。据吴氏家谱记载,登州吴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